(一)對臺灣印象不錯
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一日,蔣偕夫人游臺灣,深覺:"臺灣尚未被共黨分子所滲透,可視為一片干凈土,今后應積極加以建設,使之成為一模范省,則俄共雖狡計百出,必欲亡我而甘心者,其將無如我何乎?"并且提到:"巡視臺灣之收獲,較之巡視東北之收獲尤大,得知全國民心之所向。"根據張其昀的回憶認為,早在遷臺后蔣就對記者稱:"只要有了臺灣,共產黨就無可奈何。"京滬杭警備副司令兼戰地政務委員會秘書長祝紹周建議由張發奎主持海南島軍事,臺灣、福建、浙江、廣東及海南島之間,以臺灣為中心,軍事上應有一堅強組織,萬一東南軍事受到挫折,以臺灣為基地,配合國際形勢演變,恢復國民黨的基業。共產黨在臺灣的勢力及影響力有限,臺灣的政治環境較重慶及廣州地區單純,軍事上又有海峽的屏障,對于缺乏海軍及空軍的中共而言,臺灣較為安全,這些可能是蔣決定以臺灣為根據的重要原因。
(二)陶希圣、張其昀、蔣經國、陳誠等的建議
當局勢危殆之際,左右有建議重視川防,但陶希圣則認為臺灣地位重要:"我想從臺灣復興這是將來的希望,因為英美是海權國家,一到臺灣以海洋為基地,可與太平洋對岸的美國打交道,這中間還大有可為。"對于臺灣的地位,魏德邁(Albert C.Wedemeyer)與胡適有不同的意見,魏的意見:"依余之意見,臺灣為反共之基地,其政策必須為謀地方人民之福利為其目的,且具有高度之行政效率可作為政府之表率。臺灣有豐富之資源及動力以支持其政府,此當盡量開發并用以增進人民之福利。"胡適則與魏的看法不一,曾提到:"臺灣只有七百萬人口,臺灣的工業又不是可以獨立自給的經濟基礎,我們必須在大陸上撐住一個自由中國的規模,維持一個世界承認的正式政府。"張其昀從地理的角度對蔣做建議,他提到幾個原因:其一,臺灣海峽海闊浪高,能暫時阻止沒有海軍、空軍的共軍乘勝追擊;其二,臺灣作為反共復興基地比其他地區更具優越之處,因為土地利用率高、糧食農產品可滿足軍民所需、臺灣島內交通便利,具工業基礎,有利經濟發展、軍事上易于防守,扼太平洋西航道之中,與美國的遠東戰略防線銜接、臺灣經日本五十年的統治對中央政府有一種回歸感,且較少共黨的組織與活動。這樣的分析對蔣遷臺自有其影響。
至于蔣經國,自蔣下野后,蔣經國一直長侍左右,也多次代表蔣到處處理一些問題,對臺灣亦有所了解,甚至也曾建議蔣出國至加拿大,對于局勢也曾向蔣做報告,在局勢危急之際曾向蔣建議遷臺。家書中蔣經國的建議可能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一九四八年六月二十六日經國電蔣:
我政府確已面臨空前之危機,且有崩潰之可能,除設法挽回危局之外,似不可不做后退之準備,兒絕非因消極或悲觀而出此言,即所謂退者亦即以退為進之意也,有廣東方有北伐之成功,有四川?有抗日之勝利,而今后萬一遭受失敗則非臺灣似不得以立足,望大人能在無形中從速密籌有關南遷之計劃與準備。
十一月二十四日,兩蔣談論黨務改造,曾有"非舍棄現有基業,另選擇單純環境,縮小范圍,重起爐灶,加以根本改造不為功,至現局之成敗,可不以為意耳。"所謂另選單純環境,雖沒有明白指出何地,但以當時局勢來判斷,應該是指臺灣。
從過去蔣的性格來看,蔣是一位相當有主見的人,很難確定是那一位幕僚的建議是其關鍵,但陳誠應具有一定的影響。陳誠的態度是接任臺灣省主席之后,奉命到京,一月二十一日,陳誠的飛機抵定海上空,臨時接獲指示飛杭州,蔣下野回奉化途中接見陳誠、陳儀等人,短暫請示后,到南京謁李代總統宗仁及孫科院長述職;二十五日返臺,返臺后即在臺準備澎湖二處、臺北、陽明山、大溪、日月潭、高雄、四重溪等八個地方,作為蔣選擇為臨時駐用之所。這些處所正是蔣來臺的路線及暫居之處。三月二十四日、二十五日,陳誠再度至溪口報告臺灣的情形,并建議蔣駐臺灣,國共和談無結果后,中共渡江;四月二十九日,陳誠電蔣請其早日駐蹕臺灣:
和談決裂后,今后剿共戰事,勢必長期奮斗到底,為號召國內外愛國志士,及聯合國際上反共勢力,鈞座為自由中國之旌旗,駐節所在地點,亟宜早日確定。關于馬公島情勢,職業以實施勘查,深覺該地交通通訊,頗為不便。職認為臺灣,既為吾人革命復興最后根據地,殊無其他顧慮之必要。擬懇早日駕臨臺北,長期駐蹕,則指揮各方,皆多便利。或于穗滬渝等處,設置行轅,必要時,巡行指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9001.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