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袁世凱,大家必會有自己的看法。特別是他代表的中國政府簽署的《二十一條》(也叫《民巷四條》),更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恥辱的條約之一,也是日本對中國人民犯下的嚴重罪行。在即將到來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70周年之際,提到這些,是為了以史為鑒。其實,從簽約談判中的幾個細節來看,袁世凱也是逼不得已,為了阻止這個二十一條,他已經使出了他所有的手段了。
1915年1月18日,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凱大總統秘密遞交了“二十一條”密約。袁世凱當然不愿意接受,但苦于兵力孱弱,在軍事上無力抗爭,只有盡力維護中國政府的顏面。他采取了很多辦法。
袁世凱深知日本人希望此事速戰速決,中國能立刻簽署這份“降書順表”。于是他定下對策,用個“拖”字訣。不過在談判籌備期,袁就發現時任外交總長的孫寶琦,不能按袁的想法勝任此事。于是臨陣換帥,換成了上海人陸徵祥(陸徵祥是中國外交史上的第一代職業外交家,組建了中華民國外交部),并以曹汝霖等人輔佐。袁世凱用陸徵祥有諸多考慮:一是陸徵祥熟諳外交事物及禮儀,才干上沒的說。二是陸徵祥沒有派系。陸貧民出身,尊崇圣賢之道,不結黨營私,不會被各方利益趨勢。三是陸徵祥有知識分子鮮明的特點,善于文墨,書生氣十足,單純做事,且品德優良,便于把控。四是比較關鍵的,他完全不會日語(呵呵)。
人選確定了,北洋政府開始了一場老袁幕后指揮,陸徵祥、曹汝霖臺前表演的大戲。日本人希望盡早開始談判,可是陸徵祥新官上任,有很多事需要他來接手和處理,再加上陸總長有意無意地躲著。別說談判了,日本人找到人都不易,每次找陸徵祥之前就差扔鞋判斷方向了。好不容易找到陸總長,沒說兩句,也常常被緊急公事打斷。每每遇此,陸總長的臉上也總是泛上歉意地笑容。不過該來的一定會來的,在日方的催促下,終于在2月2日星期二,一個很2的日期開始了首次會談。下午3點,各懷心事的中日雙方外交人員步入會場。開場白是必須的(后來是每次談判的中方固定節目),陸總長是民國第一外交家,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從唐朝鑒真東渡日本講到日本是“遠東兄弟之邦”。陸總長講完以后,出于外交禮儀,日本公使日置益也要發言,但他是帶著任務來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61239.html
相關閱讀: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