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對“周孔之辨”這一問題提出了系統的觀點,指出后人尊孔子棄周公并非自古而有,隋唐以前以周公為尊。本文著重梳理周公和孔子在我國古代史上的地位演變,并對其中某些變化的原因進行初步分析。
一、引言周公和孔子都是中國史上極其重要的人物,今人多只以孔子為圣人,而甚少知周公。在歷史上常常以周孔并稱,有“周孔”之教的概念,“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貞觀政要》卷六)對周公和孔子的尊稱,以先圣和先師這兩個稱號為多。有時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但亦有時孔子為先圣。在歷史發展的不同時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時有變化。
清人章學誠在《文史通義·原道》中,對“周孔之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周公才是圣人,孔子只能稱為先師。周公“以天縱生知之圣,而適當積古流傳、道法大備之時,是以經綸制作,集千古之大成”,“創制顯庸之圣,千古所同也,集大成者,周公所獨也”;而孔子有德無位,沒有創建制作之權,“述而不作”。周公與孔子的區別在于,“周公集群圣之大成,孔子學而盡周公之道”。(《文史通義》)關于圣和師的區別,馬端臨認為:“夫圣,作之者也;師,述之者也。”(《文獻通考》卷四十三《學?肌罚┯捎谡、文化等其他各種原因,周公和孔子的地位在歷史上不同時期各有不同。下文將系統的對古代各時期二者關系進行敘述,并初探其中緣由。
二、地位的演變情況及原因分析兩漢時期,經學分為兩大流派,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這兩學派在周公和孔子的地位界定上存在較大差別。今文經崇奉孔子,稱孔子為“托古改制”;古文經學家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史學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
西漢時期,今文經學為官學,“獨尊儒術”是這一時期的學術主流,孔子留下的一家之言為新王朝創立大法。這時周公和孔子尚未獲稱先圣、先師,只是對二者都給以封號。武帝和元帝時期,對周公之后進行了封號,“初,武帝時,始封周后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漢書》卷六七《梅福傳》)到漢成帝時期,孔子之后也開始有了封號,“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而祭祀廢??记笃浜,莫正孔吉。其封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爵為公,及周承休侯皆為公,地各百里。”(《漢書》卷一?《成帝紀》)公元八年,西漢外戚王莽篡奪帝位,一切從周公之禮,推行改制。他追封周公和孔子的后代,“封周公后公孫相如為褒魯侯,孔子后孔均為褒成侯,奉其祀。追謚孔子曰褒成宣尼公。”(《漢書》卷一二《平帝紀》)王莽自比周公,對于推崇周公的古文經學也加以提拔,成為官學。東漢光武帝取消了古文經博士,古文經學又成為私學。但古文經學在士人間盛行,私學遠超過官學。明帝時期,尊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始帥群臣躬養三老、五更于辟雍,行大射之禮?たh道行鄉飲酒,于學校皆祀圣師周公孔子,牲以犬。”(《后漢書》卷九四《禮儀志上》)北魏時期,周公和孔子的地位有所變化。曹魏開始以孔子為先圣。“曹魏正始二年,罷周公,專祭孔子于辟雍,以顏淵為配享。”“二年春二月,帝初通《論語》,使太常以太牢祭孔子于辟雍,以?淵配。”(《三國志·魏志·三少帝紀》)此后的兩晉南北朝均尊孔子為先圣。正光二年二月,孝明帝“幸國子學,講《孝經》。三月庚午,帝幸國子學祠孔子,以顏淵配。”(《魏書》卷九《肅宗孝明帝紀》)北齊時期,亦延續曹魏,“以一太牢,釋奠孔父,配以顏回”!端鍟份d北齊禮制,“后齊制,新立學,必釋奠禮先圣先師…拜孔揖顏。”(《隋書》卷九《禮儀志四》)隋朝仍沿襲這一傳統,“大業以前,皆孔丘為先圣,顏回為先師。”(《新唐書》卷一五《禮樂五》)到了唐代,先圣先師的對象發生過?雜的變化,最終孔子的先圣地位得以確立。
唐高祖時期,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武德二年(619年),高祖下詔:“宜令有司于國子監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唐會要》卷三十五《學!罚┖髞碛置鞔_了周公為先圣的地位,“武?中,詔釋奠于太學,以周公為先圣,孔子配享。”(《唐會要》卷三十五《學校》)唐初高祖對先圣先師的界定,周公的地位在孔子之上。李唐王朝依靠關隴集團而建立,關隴集團在文化上信奉周公。也有學者認為,周公與孔子代表兩種不同的治國理念,前者代表創業而后者重守成。
太宗時期,大臣對周公的先圣地位提出質疑,房玄齡、朱子奢指出:“周公、尼父俱是圣人,庠序置奠,本緣夫子,故晉宋梁陳及隋大業故事,皆以孔子為先圣,顏回為先師,歷代所行,古人通允。伏請停祭周公,升夫子為先圣。”(《唐會要》卷三十五《學!罚┨诮邮茏嗾,改孔子為先圣,周公為先師,“貞觀二年,停以周公為先圣,始立孔子廟堂于國學,以宣父為先圣,顏子為先師。”(《舊唐書》卷一八九上《儒學傳上》)高宗永徽年間,又以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永徽二年(651年)頒布《永徽令》:“改用周公為先圣,遂黜孔子為先師,顏回、邱明并為從祀。”(《文獻統考》卷四十三《學?妓摹罚┑沁@一做法,遭到了當時朝廷以長孫無忌為代表大臣的反對。顯慶二年,太尉長孫無忌等言:“故貞觀以夫子為先圣,眾儒為先師。且周公作禮樂,當同王者之祀。”(《新唐書》卷一五《禮樂志五》)?宗顯慶二年七月,禮部尚書許敬宗等議:“依今,周公為先圣,孔子為先師…周公踐極,功比帝王,請配成王。以孔子為先圣。”(《舊唐書》卷二四《禮儀志四》)相對比太宗時期房玄齡等人,許敬宗等的言論已有所不同。他們不是拿前朝故事來否定周公為先圣,而是認為周公本為治統人物,應當在先代帝王祭祀中配享周武王,這也是唐朝治統向道統轉變的標志。高宗接受了大臣的建議,確立孔子為先圣。到這一時期,唐代對孔子的身份進行了重新界定,孔子既是制作禮樂、傳承先王之道的圣人,也是傳教、興教化的先師。 歷史
唐玄宗時期,取消了周公文廟供奉的資格,仍以孔子為先圣。“凡春、秋二分之月,上丁釋奠于先圣孔宣父,以先師顏回配。”(《唐六典》卷二十一《國子監》)唐以后,宋、元、明、清各代,仍繼承唐之傳統,以孔子為先圣,并在稱號上更添溢美。宋真宗加謚“元圣文宣王”,后有改為“至圣文宣王”。元朝再加封,曰:“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篡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元朝典故編年考》卷六)明代稱孔子為“至圣先師”,清代順治時封“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康熙帝親提“萬世師表”獻與孔廟。
三、總結周公和孔子在我國古代史上的地位在不同時期各有差別,總的來說,隋唐以前,周公和孔子地位相當,周公為先圣時,孔子為先師;唐以后,周公地位下降,以孔子為先圣,其弟子為先師。周公和孔子地位的轉變,既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相關,也受當時學術環境的影響。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7680.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