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戰役
即臺灣方面所稱古寧頭戰役,1949年10月2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第二十四天第三野戰軍十兵團二十八軍對金門發起進攻。因戰役發起過于倉促,渡船被毀,后援不濟,苦戰三天后,金門戰役中解放軍共損失8736人,加船工共9086人,只有幾個人泅水回到大陸。約3000人被俘,全部被押送臺灣,一部分補入國民黨軍,另一部分被關押作苦役。,是解放軍戰史上成建制覆滅的最慘烈之戰
一、意義
1949年10月24日,新中國成立的第24天,人民解放軍二十八軍下屬三個團共九千余人渡海進攻金門,發起金門戰役,在島上苦戰三晝夜,因后援不繼,全軍覆滅,是解放軍成軍以來唯一一次徹底的敗仗。1949年以前,我軍馳騁陸地。敵強時,我避而殲之;敵弱時,我聚而殲之。1949年我軍始下海進攻島嶼,乃全新課題。海島作戰,勝則全勝,敗則全沒。這一作戰特點直至今日仍顛撲不破。
1、無金門之戰,便無今日臺灣。金門是臺灣的橋頭堡。蔣介石說:"無金門便無臺、澎;有臺灣便有大陸。"歷史上鄭成功、施瑯攻取臺灣,都以金、廈為出發地。金門在敵手中,進可封鎖內陸,退可屏障臺灣。金門若在我手中,臺灣海峽的交通線便面臨極大威脅。臺灣頓失前敵。大軍渡海,朝發夕至。就是到今天,欲解決臺灣問題,仍首先要解決金門問題。
2、金門戰役奠定了國民黨經營臺灣的心理基礎.金門戰役像一針強心劑,注入國民黨瀕死的肌體。這個黨又活過來了。五十年來,國民黨認真汲取丟失大陸的教訓,勵精圖治,臺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臺灣有人把金門戰役比作中國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道理正在于此。赤壁之戰后中國三分,金門之戰后祖國統一被阻撓。民進黨上臺后,繼續接過"古寧頭(解放軍第一登陸點)精神"的接力棒。呂秀蓮稱:"古寧頭大戰,兩岸變兩國。"
3、研究金門之戰的意義。江主席說:"臺海必有一戰。"金門之戰是一次兩棲登陸與反登陸作戰,與我將來解放臺灣的戰爭模式是一樣的。臺灣是放大的金門。二十八軍是縮小的我軍。金門之戰是一面鏡子,可以正衣冠,可以論得失。金門戰役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今天仍不同程度存在。時光雖不能倒流,歷史卻可以重演。唯有認真吸取金門之戰血的教訓,才能在未來的臺海決戰中穩操左券。
二、輕敵 (我軍輕敵,包括輕視了蔣介石固守金門的決心。起初,蔣介石講:"如果說臺灣是頭顱,福建就是手足。"后來他把這個榮譽給了金門。廈門失守后,他曾嚴令湯恩伯:"金門不能再失,必須就地督戰,負責盡職,不能請辭易將。)
當時敵我態勢是:解放軍華東野戰軍第十兵團入閩,以排山倒海之勢南推。十兵團司令員葉飛,號稱"小葉挺",善戰、多謀、常勝。解放戰爭以來,十兵團平山東,掃淮海,跨長江,克福州,戰無不勝。1949年10月17日解放廈門,金門頓成一座孤島。島上守軍為李良榮的二十二兵團,約兩萬人。十兵團十萬大軍隔;⒁暋灹恿⒁。這時候,最可怕的敵人出現了。這個敵人就是輕敵情緒。一股有毒的氣氛彌漫在十兵團上空。
1、主帥輕敵。此乃兵家大忌。古今中外,將帥輕敵而喪師者,不可數。未戰而輕敵,勝負已定。這也算成敗系于一人。葉飛知兵,本不至此,但他被節節勝利沖昏了頭腦。首先,他的心不在金門,而在臺灣。他根本不把金門李良榮的兩萬殘兵放在眼角。他已把目光投向了海峽另一端?峙虏粌H他,整個三野,整個解放軍,都如此。當時風靡的看法是,不怕敵人守,就怕敵人走。十兵團的作戰原則是:盡量把敵人有生力量殲滅在大陸和沿海島嶼,不使其逃到臺灣,為日后解放臺灣增加難度。
我一直認為,葉飛選擇二十八軍打金門是犯了不可挽回的錯誤。理由一,在十兵團中,二十八軍善守不善攻,甚少攻堅任務,多是打阻擊戰;理由二,二十八軍軍長朱紹清在上海治病,政委陳美藻治理福州,參謀長也不在位,軍中只有副軍長肖鋒一人,既當爹又當娘。做此決定仍然是出于葉飛的輕敵。葉飛對肖鋒說:"看來大陸再也不會有什么大仗打了,你們二十八軍就掃個尾吧。"有人對此提出異議,葉飛說:"進攻金門本來就是二十八軍的任務,沒什么改變了。我是充滿信心的!"10月20日左右,二十八軍向兵團呈報了攻打金門的作戰計劃,葉飛因處理地方事務太忙,竟沒有看一遍,遑論研究、修改,便批準。大戰將起,因敵情不明,特別是離開了廣東潮、汕地區后在海上游弋的胡璉十二兵團動向不明,肖鋒有些猶豫。葉飛在電話中說:"只要上去兩個營,你再掌握好二梯隊,戰斗勝利是有希望的。"葉飛還交待:"有幾個人打幾個人的仗,不等待,不猶豫,向里猛插。"輕敵至此,焉得不?部隊就是被這種輕敵送進虎口的。
2、全軍輕敵。主帥的態度便是全軍將士的晴雨表。葉飛如此,進攻金門的總指揮員肖鋒又好到哪里去了?十兵團老同志都講:肖鋒甚至比葉飛還輕敵。葉飛主要是在戰略上輕視敵人,肖鋒則在戰略上和戰術上統統輕敵。船只那樣缺乏,第一波只夠載運九千兵,可有些船上仍然裝了不該裝的東西,令我今天想起來還覺得可恥。主攻團的幾條船上都載著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幣,據說是準備用來慶功時大把花銷的,被國民黨軍繳獲時許多鈔票連褶印都沒有,整整裝滿好幾籮筐。另一個團的船上裝了豬,也是慶功用品。更可笑的是,居然在有的船上還載著辦公桌椅,以便"新政權使用"。
三、渡海工具
傳統的渡海作戰,有兩條原則必須遵循:一,第一攻擊波要具有突破防線并向縱深發展的充裕力量, 對渡海工具要求甚高;二,建立穩固的灘頭陣地。今天對臺作戰,不上島則另當別論,若上島,依舊要循這兩條原則。金門之敗,恰敗在這兩條上,尤其是渡海工具。
1、先機制敵。蔣介石因為早下決心經營臺灣,對船只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1949年9月,他命令湯恩伯:敵軍若來犯,必在每月滿潮之時,務必要派?哲娫诖酥安粩嗨阉鲾炒,凡可通海口各內河之上游一百海里內的大小船只,必須徹底炸毀。臺灣飛機不光炸福建,連浙江、江蘇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廠。二十八軍是采取把船沉在水底下的辦法才保留了三百多條船的。我軍高級將領中對此清醒者唯粟裕一人。一前輩對我講:十兵團攻金門前,粟將軍焦躁不安,在辦公室里倒騎椅子,凝視軍用地圖,整整一日不動,后取口琴吹奏《蘇武牧羊》,曲頗凄涼。肖鋒說粟裕對攻擊金門有"三不打"指示:沒有一次運載六個團的船只不打;敵增援不打;要求山東沿海挑選六千名久經考驗的船工支援十兵團,船工不到不打。其中第一條和第三條都與渡海有關。
2、第一攻擊波必須獨立作戰。第二梯隊不能依賴第一梯隊的船只返航接運,必須自備船只。二十八軍進攻金門第一梯隊三個團九千余人,如島上敵情不驟然變化,取勝把握應當是有的。今天我對臺作戰,我認為第一梯隊登島人數必須在三十萬以上,與臺軍總兵力大體相當,否則不足以制敵。美軍判斷我軍登陸臺灣需二十萬人,這是建立在有第二梯隊的基礎上的。金門之戰,二十八軍曾有第二梯隊、第三梯隊隔海待命。大軍枕戈,眼巴巴地盼望第一梯隊的船回來。肖鋒把一切希望寄托在這一點上。進攻前,他曾專門指派三名得力參謀負責督促船隊返航。肖鋒與他們一一握手,反復叮嚀:"你們別無其它任務,你們的任務就是組織和督促船隊返航,切記!切記!一定要迅速返航!"第一梯隊于凌晨二時登陸,正值最高潮,水深浪闊。為著減少傷亡,船只長驅搶灘,愈近愈好。不料部隊登陸后,恰好退潮。正擬返航,潮水已退到十米開外。船只統統擱淺。天亮后,國民黨飛機和軍艦趕來,對我船只又轟又炸。三百戰船無一幸免。海峽這一邊數萬大軍目擊戰船大火熊熊燃燒,無計可施。海島作戰,有人無船不算兵。三天三夜,無一人一船返回。當兵團最后撤消進攻命令后,在大陸的我軍幾萬將士沖到海灘上,放聲大哭,聲震海天。用各種兵器向天空射擊,把天打出個窟窿。
3、民船不可靠,民心不可用。五十年前對金門作戰和今天對臺灣作戰,都是在民情陌生地區用兵,我們面臨兩個敵人。當時,福建剛解放,百姓對我軍恐懼,船工俱懷二心。我在金門"古寧頭大戰紀念館"看到二十八軍一份被繳獲的文件上這樣寫道:"攻打金門,四大要領。船工退縮,嚴格督促。"粟裕要求山東派船工南下,道理正在于此。二十八軍登島作戰部隊奮戰至最后一滴血,全部損失,卻也把蔣軍打得鬼哭狼嚎,高魁元戰后曾憤憤地說:"山東盡老八路!"二十八軍是渤海軍區老底子,主要戰斗員均是山東人。福建船工多用重金買來。每船三兩黃金,每人三兩黃金,再加鴉片。即便如此,那些船工要么藏匿不出,要么故意搗蛋。戰役最激烈時,兵團從廈門重金募得一艘火輪,擬增援金門,但船主竟瘋也似地把船開上沙灘擱淺。上了船的船工也怕死得要命。盡管給他們先吸了毒,仍如鼠。接近金門海灘時,槍炮如注,他們都嚇得龜縮船底艙不敢出。許多船都是由不諳水性的解放軍駕駛,致使有失。我軍上島之后,金門老百姓毫不支持我軍,反與我為敵。我軍在古寧頭村與蔣軍鏖戰時,國民黨飛機來轟炸,村民們都聚在附近山頭看熱鬧。村史載:每當飛機投中目標,村民都大聲歡呼。還有一村民鼓掌道:"中國人打中國人,中國人殺中國人,實在太精彩了,比看電影還過癮。"他還說:"花一萬塊錢都看不到這種場面。"這個無恥的村民名叫李石,純種中國人。蔣軍押解放軍俘虜和傷員下戰場,村民皆喊:"打!打!打!"古寧頭村史還載:戰后掩埋解放軍戰士尸體,村民齊動手。有許多受傷很重的解放軍官兵,并未死亡,"一個個腦袋光禿禿的,眼睛睜得圓滾滾的,呻吟聲此起彼落。"村民們將他們全部活埋。"有一個年輕小伙子約莫十六、七歲,被掩埋時還一直猛搖手,看起來凄慘而可怖。他哀號著,乞求著不要埋他,最后仍被活埋。"這段實錄,令人落淚。
四、困獸斗
古人作戰,很講究"圍師必闕",即給敵人留一條生路,不使其殊死搏斗,置之死地而后生。海島作戰,守方處孤島,臨絕地,唯有死戰求生,別無他途。金門之戰正是這樣。國民黨守金門的二十二兵團既非嫡系,又是累敗之師,其中二十五軍于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被全殲于碾莊,軍長黃伯韜自殺。五軍則全部覆滅于淮海戰場陳官莊。裝備也不如我軍好。除了武器,國民黨軍員額也不齊。為著軍餉,號稱一個兵團,實則僅弱旅八千。就是這樣一支老師,在金門之戰中竟煥發出了百倍的青春。道理很簡單:絕地使然。日后我軍攻臺,臺軍面臨與金門守軍相同的境地。莫道臺軍不堪戰,屆時必做困獸斗。某軍委首長問我對我軍攻臺的看法,我講了一個寓言:一只獅子發現了一只兔子,追了半天沒追上。別的動物笑話獅子,獅子說:"我追兔子不過是為了一頓早飯,而兔子跑卻是為了全部生命。它當然跑得快了。"臺海之戰,小心我軍成獅子,臺軍必然是兔子。
李良榮再做困獸斗,仍不足以將我軍趕下大海。雙方呈膠著狀態。就在這當兒,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了。
五、"神風"
金門戰役中,有一股"神風"--胡璉的十二兵團。正是這股"神風",把我軍登島部隊推上了絕境。
事后證明,金門作戰早打三天,晚打三天,都不會是現在這個慘痛的結局。早打,胡兵團未到;晚打,胡兵團到了,敵變我變。如今偏偏選的是敵人最強的時候:李未走,胡已到。結果,我軍在北島登陸,胡璉在南島下船。在最關鍵的時刻胡兵團的生力軍源源涌入戰場。我軍愈打愈少,敵人愈打愈多。事至此,已不可為了。
金門之戰對我軍而言另一個意想不到的因素是武器--敵坦克。金門島上有一支裝甲部隊,共有美制M5A坦克22輛。M5A坦克火力很強,一輛單車的火力超過一個裝備齊全的步兵連。一個坦克營的火力則超過一個步兵師。它給予我軍重大殺傷。由于缺乏反坦克兵器,我軍戰士曾在身上裹著炸藥包向敵坦克猛撲,不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4419.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