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真實揭秘孟良崮戰役,血流成河中如何突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孟良崮戰役,是中國近代史上重要的戰役,也是中國抗日史上的轉折。孟良崮戰役中,老兵的回憶讓我們大吃一驚,他說孟良崮戰役中的尸體堆起來有7層厚。孟良崮戰役到底是一個怎樣殘忍的戰役?今天,我們聽聽孟良崮戰役老兵們的回憶。

孟良崮戰役關鍵時刻陳毅一句話鎮住了想抗命不從的縱隊司令,力挺粟裕,艱苦的攻堅戰得以繼續,陳毅和粟裕的這種配合始于抗戰時期,1940年陳毅、粟裕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時,他倆一個任指揮一個任婦指揮,兩人有過一段相得益彰的共事階段。1946年9月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開始集中統一指揮,陳毅是司令兼政委,粟裕是副司令,這一時期兩人聯手打了不少好仗,所以陳毅說粟裕仗愈打愈奇,愈打愈妙,而粟裕后來也回憶說,在陳毅的領導下工作心情很舒暢,由于兩人有過密切合作,戰果豐碩的的配合,就有了“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說法,實際上兩人真正作為直接上下級共事時間一共只有兩年半。1947年5月15日夜,孟良崮戰役進入最后的攻堅階段,陳毅在指揮所一一打電話給前線的縱隊司令,要求他們在16日拂曉前堅決拿下孟良崮戰役,消滅整編74師并表示“成敗在此一舉”,哪怕拼掉兩個縱隊也要完成任務。

孟良崮戰役油畫

陳丹淮:你們不要怕犧牲,你們打掉一千人我給你補一千人,打掉兩千人我給你補兩千人,你這個部隊打掉了以后我給你重建番號。

張優(原華野四縱連政治指導員):天亮以前最后來道命令,叫我們通訊班長來了,如果再攻不上去的話你連長指導員給我槍斃。

孟良崮戰役中陳毅粟裕之所以下這樣的死命令也是出于戰情緊急,5月15日晚10時,他們收到戰報,國民黨整編第9師、11師已經靠近蒙陰,第5軍已到新泰,整編64師已到青駝寺,如果16日拂曉前不能全殲整編74師戰場情況隨時可能逆轉,一旦國民黨援軍四面壓上,誰勝誰負結局還真是難以預料。

孟良崮戰役戰前1947年5月12日,粟裕將他的指揮部設在坦埠以西艾山腳下的老君洞,從這里可以觀察到整個孟良崮戰場的情況,隨著戰事的逐漸膠著,他的指揮部也一再向前推進。

張作義(原蒙陰縣黨史研究室主任):14日我們華野基本形成對74師的合圍態勢之后,就是粟老總帶著少數機要參謀人員靠近了前線。

解說:孟良崮戰役期間粟裕的最后一個前線指揮部距離張靈甫師部所在地即600高地不過5公里之途,當時粟裕很清楚他對手的位置所在,而張靈甫恐怕已經無暇顧及他的勁敵在什么地方?壳爸笓]是許多解放軍高級將領的習慣,如此他們能夠及時掌前線的最新動向,而國民黨方面除了充當軸心的張靈甫身處一線,他的直接上司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遠在臨沂,負責制定作戰計劃的陸軍總司令顧祝同在徐州,批準作戰計劃的蔣介石則在南京。

葉小琦:所以他的指揮方式是很明顯的一種是由后往前的一種方式,那這種方式來講顯然是落后的,因為你根本就不知道第一線的情況,我軍就是完全相反的,共軍是由前往后的指揮方式,這個話怎么講的,你看統帥部跟我們華野之間它不是一種命令的關系,他是跟你好象有一種討論的意思,經常甚至是毛主席,我建議你們應該怎么打怎么打。

解說:孟良崮戰役中解放軍的這種由前往后的指揮方式在孟良崮戰役中得到體現,5月15日夜10時許,陳毅打電話給一縱司令葉飛,授權他在一線統一指揮,組織5個縱隊協同動作不打亂仗。孟良崮戰役打響后一縱擔負著分割包圍、主攻和阻援三重任務,一縱司令葉飛把大部兵力調去擔任主攻任務,只派了4個團負責防守西面長達60多公里的防線,葉飛這么做也實屬無奈。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5月15日下午4時許,這4個團的人馬眼看就要拼光,天馬山陣地上黃百韜的部隊還在成群成隊地往上沖鋒,負責堅守陣地的一縱一師師長寥政國手中已經無兵可派,最后就連警衛員、炊事員和衛生員都組織起來投入了戰斗,天馬山陣地岌岌可危。

葉小琦:最后就剩下一個這個天馬山,天馬山離這個孟良崮啊,我去看了,大概5公里都不到,一過天馬山就完了。

陳丹淮:就差那么5公里的地方,一旦打通了這個要道之后那我們整個戰役可能會破產。

李作義:在接收敵人的報話機里傳出,黃先生、黃先生趕緊地向我靠攏,這是張靈甫在呼叫黃百韜,黃百韜說張先生請你放心現在我們距離只有四五里路了。

解說:危急關頭一隊人馬從廖政國的指揮所前跑步經過,這是華野四縱28團3營的官兵,他們正奉命趕往孟良崮執行攻山任務。

李作義:華野4縱10師28團的一個營從附近路過,被寥師長的警衛員截住,寥師長就和這個營長說這座山的得失關系重大,如果敵人打通了聯系對我們戰役全局將產生不可預測的后果,請你服從我的指揮,現在我有權使用所有達到這個地區的部隊。

解說:寥政國自報家門,并向對方說明了戰場的緊急情況,要求該營官兵留下來保衛天馬山陣地。

張作義:這個營長考慮了一下,我們本來是參加攻擊孟良崮的,為了全局的利益,我服從首長指揮,這個營立即就攻上了天馬山,這個營的參戰局勢立即改觀,就穩住了天馬山的陣線,使天馬山成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解說:中孟良崮戰役華野官兵臨陣機斷,打破編制界限,在陣前配合瞬間扭轉戰局,張靈甫苦苦等待的援軍終于不至,此時整編74師也被壓縮在孟良崮各山頭高地,陷入了缺糧、缺水、缺彈藥的困境。5月中旬的孟良崮天氣已經十分炎熱,光禿禿的山頭沒有水源,對整編74師官兵來說比饑餓更難以忍受的是焦渴。為了爭奪山間唯一的水塘,74師組織了20多次沖鋒,都被華野官兵堅決打退,清澈的山泉被染成了一池血水。張靈甫一面聯絡四周友軍,一面頻呼空軍支援糧彈,為了配合74師作戰,國民黨空軍從徐州和濟南機場頻繁起降,飛臨孟良崮上空助陣,由于地面交戰雙方的陣地已經犬牙交錯,而74師師部的對空電臺在早前的戰斗中被炸毀,無法進行對空聯絡,僅靠對空板指引,空軍轟炸和空投效果都很不理想。

類延成(原孟良崮紀念館官長):就徐州啊,機場他們要空投東西,空投東西呢,他的飛機過來以后,矮了那我們就打它就下來了,高了就飄到我們的陣地上來了,所以空投90%左右的東西包括水啊,食品都落到我們的地方來了。

孟良崮戰役雕塑

姚永欽(原華野一縱機炮連指導員):一捆一捆的一米寬的這個50公分方的那個大的那個丟下來的救濟物資,我們都拿到吃了,它里面有壓縮餅干啊,里面什么都有。

解說:戰至15日黃昏,整編74師已經被壓縮在東西約3公里,南北不到2公里的狹窄地帶,張靈甫率部在孟良崮600、540、520高地和廬山等主峰苦苦支撐。華野的總攻一次緊似一次,而周圍的國民黨援軍卻始終不至,眼看一場“中心開花”的大戲唱成了整編74師的獨角戲。張靈甫的信心也有些動搖了,是繼續充當“磨心”還是不顧上鋒命令選擇突圍,張靈甫必須作出選擇。

陳曉楠:在孟良崮戰役戰前大約七八天的時間,1947年5月6號張靈甫在距離孟良崮9公里的地方安營扎寨,他提筆給蔣介寫了一封信,信中張靈甫痛陳國民黨軍中積弊對“剿共”前景深表尤慮,措辭是頗為直率激烈,他寫道“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張靈甫的這一番言論表明他對國民黨軍內的積弊和軍事上的敗因不可謂不清醒,然而這份清醒卻沒有能夠挽救張靈甫和整編74師的命運,很快他就成為國民黨軍隊“各自為謀同床異夢”的真正的犧牲品。

解說:1947年5月11日張靈甫奉第一兵團司令湯恩伯之命率整編74師從垛莊出發,向華野指揮部駐地坦埠出擊,12日張靈甫部已推進至汶河一線前進大約15公里,而奉命與他一同行進的整編25師和整編83師卻行動遲緩,正因如此整編74師才在陣前稍形突出,成為粟裕確定的打擊目標,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將他的主力留在界牌和桃墟附近山區觀望,只派出一個旅負責整編74師左翼的安全。整編83師長李天霞光似乎更不像話,他本應派出一個旅負責整編74師右翼的安全,但李天霞只派了一個團跟進行動。

李作義:他向他的上級匯報派出了一個旅隨74師作戰,實際上是派出了一個團,這一個團曾經被人們解放軍殲滅過,后面又補充起來的一個團,這個團的戰斗力況且很差。

解說:在李天霞的授意之下,整編83師19旅57團團長羅文浪只派出一個連攜帶一部報話機,冒充旅部番號進至沂水西岸活動,整編74師的左翼掩護兵力不足,右翼則近乎空虛,這為華野分割包圍整編74師提供了足夠的空隙,尤其是李天霞負責的右翼,華野八縱輕易就切斷了整編74師與整編83師的聯系。李天霞、黃埔三期畢業,軍中人稱“霞公”,其為人彪悍強勢,抗戰時期也曾立下赫赫戰功,然而因為李天霞慣打滑頭仗,在張靈甫眼中“霞公”近乎“蝦公”,張李二人素有心結。

王玉齡(張靈甫遺孀):李天霞跟他有意見,那完全不能,不是張靈甫的錯,因為李天霞就想做這個74軍的軍長,他,我也是聽別人講的,就是說好像他還總統府有人,是錢大鈞吧好像是,好像要他幫忙,但是王耀武跟俞濟時,俞濟時是第一任74軍軍長,王耀武是第二任,他們兩個人力薦張靈甫,那時候張靈甫在追我,他根本沒有管到這些事情,那怎么,那李天霞對他有意見,那不是錯怪了他嗎。

解說: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想當74軍軍長,卻在競爭中落敗,他對張靈甫從此心存介蒂。5月13日李天霞得知他派出的先頭部隊在垛莊西南方向受阻感覺不妙,他擔心自己的部隊被吃掉,遂于14日凌晨將整編83師的主力撤至大官莊,與桂系的第7軍和48師靠攏以求自保。

葉小琦:作為國民黨軍來講的話,它這個援軍它肯定都有一個顧慮,它不知道當時我軍包圍了74師以后呢,是不是圍點打援,增援部隊所以說都是顧慮重重。

解說:在74師的左翼黃百韜的行動一開始也慢了半拍,當他將整編25師主力留在桃墟頓兵不前之時,74師的左翼被葉飛的一縱輕易切割,直到5月15日黃百韜的表現也不見得有多積極,黃百韜雖非出身黃埔,但一般認為他打仗較為賣力,進則爭先,退則謹慎,因此孟良崮戰前張靈甫曾自請脫離李天霞的第一縱隊劃歸黃百韜的第四縱隊指揮,當黃百韜前去與張靈甫通氣時,他看到張靈甫正率部修建急造軍路,黃百韜好意提醒,這樣大的動靜恐怕會暴露自己的作戰意圖,張靈甫回應道共軍知道了也沒關系,我們就是找他打的,怕什么。粟裕后來回憶,當初他定下打整編74師的決心,其中一個原因就在于該師對其他敵軍十分驕橫矛盾很深,在我圍殲該敵,又堅決阻援的情況下其他敵軍不會奮力救援。

陳丹淮:有一個數據三天之內最快的國民黨增援部隊也不過了十公里,最快的,就進得最快的十公里,有的是3公里,因為打了三天,它前進就只是走了3公里,所以你看是它這個最薄弱點只有5公里了,對不對?但是它就是沖不過這個5公里來,它只沖了3公里還有兩公里沒有沖過來。

解說:5月15日當整編74師頻頻告急,國民黨各路援軍才在蔣介石的嚴命之下從速馳援,頂著按職問罪的壓力,黃百韜、李天霞等人都不得不不惜血本傾力救援。

惲前程:敵人都成連成營的沖鋒,人海戰術沖鋒,他說,過去說我們人海戰術實際上他們那是人海戰術,總歸我們硬守住這個陣地把敵人打下去了。

解說:孟良崮戰役后半段,雖然黃百韜傾力救援但終因華野各縱拼死阻擊,整編25師最終功虧一簣,未能打通與整編74師的聯系。處于右翼的李天霞后來因擔心整編74師被殲,自己也難逃干系也賣力相援,然而為時已晚,回天乏術。在外圍的其他各路國民黨援軍情況也都類似,在3天的時間里無一突破華野構筑的防線。5月15日下午3點困守山頭的張靈甫開始嘗試突圍,他組織部隊兵分兩路,向南和向西南方向出擊,遭到六縱和一縱的堅決阻擊,激戰3小時未果,張靈甫只得退回原來的山頭。

惲前程:他也想突圍啊,向南突圍突不出去,向東突圍突不出去,向西突圍突不出去,因為一看到遠近25師83師沒有靠攏,沒希望了,才想到自殺。

解說:戰至最后,華野的偵聽電臺聽到整編74師的參謀長魏振鋮向友軍呼救,請看到黨國份上,看在鐘麟先生面上拉兄弟一把吧。而整編25師則回復說就差5公里,怎么也打不上去,最后時刻整編74師和25師的無線電報就連密語也顧不上用了。由于華野不斷向540高地發起進攻,直接威脅74師師部的安全,15日夜張靈甫將師部前往600高地,他的最后一個指揮所就設在靠近山頂的一個巖洞里,這個巖洞三面石壁,只有一條通道與外界相連,洞內能容納二三十人,這個山洞就成為張靈甫最后的棲身治所,他將在這里度過生命中的最后十幾個小時。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1775.html

相關閱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