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宋哲元與張自忠到底是誰跌入了日本人的陷阱?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軍事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近觀某七七事變作品,發現第二章使用的標題很有意思,大標題是“日本策劃下張自忠訪問日本”,第一節標題為當事人和親歷者回憶,第二節為當年的新聞報道,第三節使用的標題是張自忠跌入了日本人陷阱。此后,當然是張自忠與日本人勾結,逼宋哲元離開北平,這就是張自忠“污點”,何況他自己對記者也承認有過“污點”。

  為防涉史不深的年青人被誤導,對張將軍產生誤解,這里不得不說幾句。

  第一,張將軍訪問日本,發生于1937年4月至5月,他為什么訪日?因為秦德純于是年2月代表冀察政權參加了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并在會后公開宣布:冀察外交今后與中央完全一致。于是,日本人不高興了,雖然宋為了不參加這次會議于1月19日至3月10日之間一直在天津,不斷與田代會晤,但秦的談話傳來,日本人還是很不高興,因為他們認為是日本人幫助宋取得了冀察政委會委員長地位,“冀察政委會是大規模(防共、反共)意識形態(組織)”,你外交完全與中央一致,我們不白忙了嗎?日本人遂加緊了對宋的逼迫,要他兌現以往諾言(宋與田代簽訂的《中日經濟開發協定》,為國民政府否決)。宋為了緩和與日本人的關系,決定派團到日本訪問,這是1937年3月的事。4月中旬,冀察赴日觀光團終于確定了成員,以張自忠為團長、張允榮為副團長,團員有三十七師旅長何基灃、三十八師團長黃維綱、一三二師參謀長徐廷璣、一四三師旅長田溫其,當然,還有幾個灰色分子,包括經常為宋辦理日本和兩廣外交的陳中孚等人。這就是張自忠訪日的背景和原因。由此可見,張率領的是冀察政權與二十九軍的代表團,不是天津市政府與三十八師的代表團,怎么是日本人策劃張自忠訪日呢?僅憑不明真相的個別報道及潘玉書不完整的回憶就能確定是張自忠主動訪日?其實是宋哲元應對時局的需要。盡管如此,還是沒有減輕日本人的壓力,張走后不久,宋自己也請病假躲到原籍,白使張自忠受了一頓輿論攻擊。

  第二,張自忠訪日不是親日。他到日本訪問,僅是為了助宋緩和局勢,順便了解日本情況。有人說到日本去就是親日,這個邏輯甚為荒唐,日本的軍人當時經常在中國各地活動,我們為什么不說他們親中呢?況且,張為天津市長兼三十八師師長,天津有日租界當局,有日華北駐屯軍總部,是日本侵華陰謀的大本營,張將軍要“親日”謀宋,在天津什么事干不了,非要帶那么多人大張旗鼓地到日本去嗎?況且他帶的黃維綱、何基灃等都是抗日名將,有哪一個是“親日”的?胡適先生對日本一位學者說:現在的中國,沒有一個人不恨日本人。二十九軍包括石友三在內,其實沒有一個人不恨日本人,更不用說是張自忠,張親日一說純系瞎扯。

  第三,七七事變時張自忠跌入日本人陷阱之說,甚為荒誕。事變時,宋并不在北平,還躲在原籍,但各種決策,仍由他親定。目前已發現宋在原籍及到平津后與蔣來往的很多電報,蔣硬一次,宋軟一回,一會兒要放棄天津,一會兒要撤退增援的中央軍,就是不與中央保持一致。蔣判斷出日本人是要利用事變逼宋脫離中央,帶頭實行“華北五省自治”,故要他到保定,不要到平津。蔣的判斷與日駐屯軍總部7月8日凌晨制定的一個“宣傳計劃”正好相符,日本人在這個計劃中,原要挾持宋哲元、秦德純等人到天津,以逼他們脫離中央,但宋不聽蔣的命令,擅自到了天津,自己送上門了,這會兒張自忠在三十八師師部所在地北平南苑,雖然他是天津市長,但事變后一直未回天津,于其說張跌入日本人陷阱,不如說宋首先跌入了日本人的陷阱更為貼切。宋于7月11日18時許到了天津,張自忠于當晚20時代表冀察政權在北平與日駐屯軍部附兼北平特務機關長松井太久郎簽訂了《盧溝橋事件現地協定》(日本人稱為《秦松協定》,因為是秦德純主導),規定中國軍道歉,以保安隊維持宛平治安,界定事件為藍衣社、共產黨及其他抗日團體的策動。這個協定當然是宋哲元同意才簽訂的,張不報秦也會報,體現的自然是宋和平解決的愿望。為什么由張自忠簽?因為宋向來喜歡由部下代他簽訂妥協協議,秦德純已代他簽過《秦土協定》,挨罵怕了,轉而代辦與中央聯絡的事,不再公開干簽協定這種事;蕭振瀛走了,現在輪到張自忠為宋擋箭了。

  第四,宋哲元天津再讓步,談出一個《停戰協定第三項誓文》。天津談判前,香月清司向宋哲元提出七條新的解決要求(即所謂《香月細目》),核心是北平不駐軍,以保安隊維持治安。其余的如宋道歉及罷免馮治安在內,都是陪襯。北平不駐軍影響極大,會在政治上壓跨冀察政權,但香月的目的在于通過談判拖住宋哲元,掩護日本軍隊集結,待集結完畢,以武力逼宋脫離中央。宋不明就理,也不認真全面備戰,一味在天津求和。日方以7月19日為限,要求宋答應條件,不答應或愈期答應,則武力討伐二十九軍。宋于18日晤香月,想以道歉拖過去,但香月抓住其解決條件不放.待宋答應,給宋一個面子,同意由宋的幕僚代簽(見香月回憶手記),于是,宋留張自忠在天津代簽訂協議,自己于19日一早離津回平。但張自忠不愿簽訂這樣的協議,遲遲不肯露面。到了當晚22時,香月見張仍不來,遂宣稱:20日起駐屯軍自由行動。23時,張自忠偕張允榮到張園日駐屯軍總部談判,僅同意撤退北平的第三十七師,但仍拒絕北平不駐軍的條款。香月的目的是為了通過談判拖住宋哲元,于是在這條要求上讓步,同意繼續談判。于是張自忠與橋本簽訂了《停戰協定第三項誓文》。

  有人稱張簽訂的是《香月細目》,簡直是胡說八道,此細目是未經談判的東西,誓文是雙方談判的結果,張自忠爭取的是以更換三十七師北平一帶駐軍的方式解決。有人稱宋哲元不同意簽訂這個誓文,張自忠是擅簽“賣國協定”,這又是不明內情,誓文是宋哲元不顧蔣介石反對到天津談判的主要成果,向南京隱諱是他的一慣手法。從現有史料看,宋于20日早5時下令第一三二師王長海部在西苑與何基灃部換防,22日又令趙師石振綱部與馮師劉自珍部在北平換防(中日雙方均有這樣的史料),這是7月11日《盧溝橋事件現地協定》中根本沒有的內容,根據的是19日《停戰協定第三項文》精神及張自忠后續的談判結果行事,如果宋不知道或不同意,他在北平賣力地換的哪門子防?有人還以為宋調一三二師北上是增援呢,其實是接防來的,是更換北平駐軍和平解決事變的一部分。

  第五,南苑之戰的臺前幕后。7月25日一早,日本駐屯軍在天津開會,形勢至于緊張。下午,張自忠奉令到北平開會(并非秘密而來,這有當年的新聞報道為據)。因為他是三十八師師長,師部在北平南苑,于是留下來協助宋哲元處置事變,并履行師長這個臨戰時的軍事職責。張師在南苑、北苑及廊坊共有七個團,天津市內只有一個保安隊,其余部隊在津市郊區及河北馬廠,沒有北平一帶兵力多。形勢如此危急,他確實應在北平而不是在天津,天津留一副職足矣。接著發生了廊坊事件和廣安門事件,日軍又提高了解決條件,這次一是要二十八日午前撤退北平的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實現以保安隊駐北平的條件,二是逼宋脫離中央或離開北平,后者才是真正的最后通牒(見劉汝明回憶錄)。經過秘密談判,7月27日下午,二十九軍又與日軍又達成過一個協議,調三十八師南苑部隊入北平城,與三十七師和一三二師換防,三十七師如期撤保定以南,一三二師進駐南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3929.html

相關閱讀: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