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后期信任太子申、龐涓,周顯王十五年(前354年)發生桂陵之戰,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36年)發生馬陵之戰,二度為齊軍孫臏所敗,國勢衰退。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山東滕州)尊齊威王為王,齊威王也承認魏惠王的王號,史稱“會徐州相王”,正式稱王。這標志著魏國的霸主地位喪失,楚威王對此憤怒不已,“寢不寐,食不飽”,楚威王七年領大軍伐齊,趙、燕兩國乘機出兵攻齊。前319年卒,享年長達82歲。
前任:
父魏武侯
繼任:
子魏襄王
魏惠王施政措施
魏文侯時用李悝為 相,實行政治改革。首先,推行“盡地力之教”(《漢書?食貨 志》),即獎勵墾殖和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其次,主張“善平糴,即豐年向農民多征糧食以儲谷,作為荒年調劑之年)到魏國的,《孟子?梁惠王》記載了當時會見談話的情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公元前361年,為了便于統治東部地區,為了加強對東方諸侯的控制力量和保證國都的安全,把國都從安邑(山西夏縣北)遷到大梁(河南開封)。
二、對內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如開鑿運河,修筑黃河長堤等。又開放統治者獨占專利的山林川澤,不僅使生產有所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統治階級與人民間的矛盾。
三、對外采取團結趙、韓的政策。
四、公元前358年,魏惠王“使龍賈率師筑長城于西邊”,這可能就是沿洛水筑的長城。公元前352年又進一步擴建。這條長城的修筑,顯示出魏國對秦國已采取守勢,以防御為主。由于魏惠王采取了以上比較切合時宜的措施,國力又大大加強。公元前356年,魯、宋、衛、韓的國君都到魏國去朝見魏惠王,繼文侯、武侯之后,魏惠王又成為諸侯的領袖了。
前352年,諸侯軍將魏軍包圍于襄陵 (今河南睢縣)。魏國地處中原四戰之地,夾于秦、齊、楚大國之間,卻不斷四處用兵,軍事上的失敗是必然的。魏西臨強秦,為了防備秦國的軍事進攻,魏惠王于前358年開始派龍賈率師修筑長城。
這條長城從黃河邊的卷(今河南原陽縣西)開始,東到陽武(今原陽縣東南),折往西南行,到達密(今河南密縣東北)。前352年,魏惠王再次修筑長城。
魏國國力削弱,但軍事上還保持著強盛的聲勢。前344年,魏惠王聽從于衛鞅的游說,去侯稱王,同時召集逢澤(今河南開封南)之會,邀宋、衛、鄒、魯等國國君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爾后同朝見周天子。逢澤之會遭到了韓國等大國的抵制。前342年,魏國向韓進攻。韓向齊求救。同年,齊、魏軍 大戰于馬陵(今山東范縣西南),魏軍大敗,主帥龐涓身亡,太子申被俘。次年,魏國又受齊、秦、趙三國三面進攻。前340年,魏、秦交戰,魏軍又大敗,主帥公子 中計被俘。不久,徙都大梁(今河南開封)。
魏惠王由于在秦、齊等國夾擊中不斷慘敗,于前334年不得不采用相國惠施“以魏合于齊楚以按兵”的建議,率韓國等小國國君赴徐州(今山東滕州東南)朝見齊威正,同時齊威王亦承認魏惠王的王號。魏、齊接近,使齊停止了進攻,但秦國以魏為“腹心疾”,還是不斷攻魏。前330年,秦軍敗魏軍于雕陰(今陜西甘泉南),迫使魏惠王獻出河西之地。次年,秦軍又攻占魏國的汾陰(今山西萬榮西南)、皮氏(今陜西河津西)、焦(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曲沃(今三門峽市西南)等地。為了聯合他國抗秦,前325年,魏惠王又和韓威侯相會于巫沙,并尊韓威侯為王 (即韓宜惠王),同年,他又與韓宣惠王并帶太子入朝于趙。
次年,魏惠王又和齊威王相會于甄(今山東鄄城縣北)。魏惠王兩次會齊威王,都是卑躬屈節的。但這并不能制止強秦的進攻。同時南面的楚國為了逼魏惠王廢太子嗣,送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于前323年敗魏軍于襄陵,奪取8個邑。次年,秦國又攻取了魏國的曲沃、平周(今山西介休)等地。有感于惠施聯齊、楚抗秦策略的失敗,魏惠王不得不采用秦相張儀“欲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荊(楚)”的策略,逐惠施,起用張儀為相。而張儀的真正目的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即其連橫策略。前 319年,魏惠王又在齊、楚、燕、趙、韓五國支持下,逐張儀,致用倡導合縱的公孫衍為相。魏惠王對外忽縱忽橫,軍事上樹敵過多,此后國勢日弱。
魏惠王問政于孟子
魏惠王自稱治國盡心竭力,河西發生災荒,就將那里的災民安置到河東,將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西。當河東發生災荒 時,也是這樣做的。可是魏國的人口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孟子說,“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齊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這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典故的由來。
魏惠王問怎樣才能治好國家。孟子說;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糧 食就吃不完;不拿過密的魚網去捕魚,水產就吃不完;砍伐木 材有定時,木材就用不盡。這樣老百姓就感到滿足了。他還說:在五畝大的住宅旁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棉襖。 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要耽誤繁殖飼養的時間,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常吃到肉。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能及時耕種,數口的家庭就不會鬧饑荒。認真的辦好教育,孝順父母,尊敬長上,老人就不再用為自己生活奔勞。這樣就能得到人民的擁藏。
魏惠王又談到自己繼位以來,被秦國和齊國多次打敗,這是奇恥大辱,要怎樣才能報仇雪恥呢?孟子說;“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口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共長上,可使制梃以撻秦楚之堅甲利兵矣�!笨傊�,孟子勸魏惠王“施仁政,行王道”。
在孟子見魏惠王前后,魏惠王曾用惠施為相,進行改革惠施根據“去尊”的思想,主張限制奴隸制殘余較重的“巨室”,“大族”(《呂氏春秋?愛類》),制定新法。韓非說:“當魏之方明立辟(法),從憲令行之時,有功者必賞,有罪者必誅,強匡天下,威行四鄰。及法慢,妄予,而國日削矣,”(《韓非子?飾邪》)看來魏惠王對變法并沒有認真貫徹。有一位叫卜皮的人就預見魏惠王必然失敗。魏惠王問從何說起,卜皮說: “有過不罪,無功受賞,雖亡不亦可乎?”(《韓非子?內儲說上》。魏惠王于前335年舉行稱王大典。第二年改元。后元一年,他與齊王會于徐,互相承認為王。
孟軻見魏惠王
三十三年(乙酉,公元前336年)
[1]宋國太丘縣的祭祀神壇倒塌。
[2]鄒地人士孟軻求見魏惠王,惠王問道:“老先生,您不遠千里而來,能給我的國家帶來什么利益呢?”孟軻說:“君主您何必張口就要利益,有了仁義就足夠了!如果君主光說為國謀利益,大夫光說為家謀利益,士民百姓所說的也是如何讓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國家就危險了。只有仁愛的人不會拋棄他的親人,忠義的人不會把國君放到腦后。”魏惠王點頭說:“對�!�
起初,孟軻拜孔為師,曾經請教治理百姓什么是當務之急。孔說:“叫他們先得到利益。”孟軻問道:“賢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談仁義就夠了,何必要說利益?”孔說:“仁義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則下無法安分;上不義,則下也爾虞我詐,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經》中說:‘利,就是義的完美體現�!终f:‘用利益安頓人民,以弘揚道德�!@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司馬光曰:子思、孟子的話,都是一個道理。只有仁義的人才知道仁義是最大的利,不仁義的人是不知道的。所以孟子對魏惠王直接宣揚仁義,閉口不談利,是因為談話的對象不同的緣故。
[編輯本段]人物特色
(前355年)齊威王、魏惠王會田于郊。惠王曰:“齊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被萃踉唬骸肮讶藝m小,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豈以齊大國而無寶乎?”齊王曰:“吾臣有檀子……,此四臣,將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慚色。
這是歷史上少有的精彩對話。
首先,魏惠王的小家子氣表現充分,國君在外交場合會談,居然象家庭婦女一樣,比起手飾來了�;萃跻酪话闩说男睦�,要知道其它女人的秘密,就先透露點自己的小秘密,然后一付小女人的聰明勁:“你哪能能沒有呢?”齊威王只好順便給他上課。
人才是最大的財富,這在不僅在今天,就是在上古也應該是基本的常識。但人們最容易忘記的往往就是常識。中國人多,按比例人才也多,所以人才不值錢,也是有道理的。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6017.html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