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歷史上外國曾多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每一次的戰爭也都會從中國掠走很多財富。
比如英法聯軍洗劫了號稱萬園之園的圓明園,里面大量的奇珍異寶都被掠走;八國聯軍來時,也帶走了不少好東西。
日本在侵華戰爭中,也掠走了很多中國的財富,據說光是黃金就有6000噸,其他的古玩文物更是不計其數。
然而這些東西不是日本人最喜歡的,他們最喜歡也最重視的寶物只有一個字:書!
比如在南京大屠殺期間,其實還有一場“書籍大屠殺”。因為日本軍隊除了屠殺中國人,還對南京各圖書館進行了系統的劫掠,掠奪圖書總數達近90萬冊。
中國自1905年才建立圖書館體系,到1930年前,各省市都有了公共圖書館,但這些圖書館絕大多數遭到日軍洗劫。
有一組數字對比能明顯看到日軍的瘋狂:侵華戰爭前夕,中國有4747所圖書館,到了1943年,就只有940所了。
大部分圖書館不是被毀壞,就是被搶空。在日本入侵期間,中國圖書館損失了40%的藏書量。
日本在進攻中國前就建立了一個名為“中支(華中)占領地區圖書文獻接收委員會”的機構,負責整理、運輸劫掠圖書,編纂劫掠圖書的目錄。
日軍把從南京以外地區劫掠的圖書運送到一個主要場所集中,并成立了“圖書整理委員會”負責整理圖書。
日本在搶到中國寶貴的書籍后,建立了很多諸如東亞研究所、東洋文化研究所、民族研究所等專門的研究機構,來分類研究。
后來日本歸還了一部分書籍,但這只是一小部分,還是日本“精挑細選”后愿意返還的,約占搶去的圖書的6%。
投降以后,許廣平、周建人、鄭振鐸等人強烈要求日本人歸還剩余的圖書,但因一些原因沒能成功;中日關系恢復后,雖然再一次響起還書的呼聲,但還是沒能成功。
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日本不想還,對于日本來說,金子可以還,那些古玩器具可以還,但書籍打死不愿意還,因為他們要用這些書來研究中國。
事實上,從16世紀,日本戰國時代的豐臣秀吉開始,他們入侵中國的固定內容之一就是劫掠書籍。
這些圖書現在散在日本各地的圖書館,已經成為了研究亞洲文化和歷史的最好的資料庫,人們在這些圖書館中可以發現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圖書。
尤其是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收藏著無價的中國最古老的典籍和最大量的經典圖書,甚至很多中國的書籍已經消失了,還要從那里去查閱。
搶劫金銀珠寶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日本人用中國的書籍研究中國,仿佛餓狼一般,虎視眈眈的看著中國這頭東方雄獅,也許隨時就會趁我們不注意撲了過來。
更可怕的是,這反映了日本人對文化的重視,而我們很多時候卻不重視。那本大清不要,卻讓日本崛起了的《海國圖志》,就是最好的例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8040.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