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神心顫的血戰:七萬解放軍竟不敵兩萬國軍
道東的核心陣地有一座水塔,解放軍以一個團的兵力發起猛攻。塔上的守軍是71軍遠征緬甸的老兵油子,全是上等兵以上的軍銜,槍法極準。解放軍一沖鋒就死傷遍地,連攻四次均告失敗。塔下四周,幾乎鋪滿了一層被射殺的戰士。這座塔是用大理?了分毫。最后解放軍用十幾挺機槍封鎖塔上的槍眼,爆破手上去進行爆破作業。才把里面的敵軍震死。
1947年夏天,林彪指揮的東北民主聯軍向國民黨軍發動了強勁的夏季攻勢。經過兩個階段的猛烈攻擊后,克城數十座,殲滅國民黨軍近4個師6 萬多人,可說所向披靡。在結束攻勢前的最后一戰中,林彪將目標鎖定為四平城。四平位于東北中部平原,當時是一座擁有十余萬人口的現代化中等城市。處在中長、四洮、四梅三條鐵路的交叉點上,是通向東西南北滿的咽喉要地,自然,也就成了軍事戰略要地。四平的興起源于三次機會。在日俄戰爭前,四平只有7000 余人,小集鎮一座而已。由于俄國人在此開商埠,市區向東移了9里。鐵路暢通后,洮南、洮安一帶的皮毛與遼河一帶的谷物,在這里集散物流,商業逐漸發達,人口增至3萬。日俄交戰,俄軍敗北,日本人占領四平,商業更為發達繁榮,人口由3 萬增至6萬。"九一八"事變后,偽滿劃區設四平省,此地為省會,于是,人口增至11萬。四平的市區也隨著形勢及人口逐次擴張,在國共血戰之前,已有南至北長達9里,東至西長達8里的面積,總共約近20平方公里。一條鐵道貫通全城,把城區分為道東和道西。
對于林彪來說,四平城是他的一塊心結。在一年多前,1946年4月至5月間,林彪曾指揮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與優勢的國民黨軍進行了32 天的血戰。最后終于功虧一簣,傷亡近萬人,棄城而去,成就了東北國軍指揮官杜聿明的英名。更讓林彪耿耿于懷的是,四平敗后,東北民主聯軍站腳不住,連連后退,竟被國民黨軍一直攆過了松花江,可說一潰千里。如果不是蔣介石判斷錯誤,暫時滿足了攻占江南之地,從而使共產黨軍隊有了喘息之機,說不定林彪等人就會被攆到蘇聯去了。因此,林彪決心還以顏色,借大勝之機收復四平。
為攻克四平,林彪集中了民主聯軍1縱隊全部、遼吉縱隊(7縱)全部、6縱隊17師附加東總直屬炮兵5個營共7個師7萬多兵力組成攻城集團,由1縱司令李天佑統一指揮。林彪則親自指揮6個縱隊加7個獨立師共17個師的兵力進行阻援作戰。
戰前解放軍估計四平守敵只有陳明仁指揮的71軍不到2萬人,以三倍以上優勢兵力進行圍攻,必是勝券在握。而實際上,四平守軍是71軍2個師加13軍54師共3個正規師,再加上5個保安團以及公主嶺保安大隊的地方武裝。另外,戰斗開始前,陳明仁將城內政府官員、警察、鐵路警、兵站、醫院、車站的公職人員加上逃進城內的外地保安隊、還鄉團全部編入部隊,使作戰人數達到了3.5萬人之多,超出了解放軍估計的近一倍。
四平守將國軍中將兵團司令陳明仁可不是等閑之輩,他是黃埔一期學員,是林彪的一位師兄。當年黃埔軍血戰惠州時,他第一個奮勇登城。戰后,蔣介石親令陳明仁立于城墻之上,接受全軍的敬禮。陳明仁一生別無他好,只癡迷于軍事,因此熟讀兵書,勇謀兼備。在抗戰中,陳明仁率軍參加滇西反攻,與日軍血戰松山,得蔣介石親令嘉賓,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此次孤軍堅守四平,他已抱定了與全城共存亡的決心。
臨戰之前,陳明仁細致地視察了四平全城的地形。他發現,全城的沙俄時代的哥特式建筑和日本人的東洋建筑竟然是按照現代戰爭的防御要求來設計和建造的。大概是日本人當年為了對付俄國人把四平作為一個戰爭據點來進行建設吧。而解放軍去年守四平時沒有發現這一點實在是一大遺憾!因為解放軍去年僅僅在城市邊沿構筑工事進行傳統的陣地戰,沒有把整個城市作為一個堡壘來使用,最后不得不逃離四平。陳明仁因此大喜,他決心將全城化為"陳明仁堡壘",讓共軍嘗嘗71軍部隊鐵拳的滋味,給林彪這個師弟上一堂難忘的城市防御 戰的課程!
陳明仁下令部隊日夜不停地搶修工事,終于在民主聯軍攻城之前完成了布防。四平全城已經成為一座堅固的防御堡壘:魚鱗式縱深集團地堡群是鋼筋水泥和土木鋼板結構,環繞著市區四周的同時,還遍布市內四處。而地堡的核心支撐點是各部隊的駐地大樓。為了便于聯絡,各核心的支撐點之間以及各地堡群之間,或打通墻壁,或修交通蓋溝。以便于輸送兵員和彈藥。重要的核心陣地-軍、師、團部大樓則筑地道和地下室、彈藥庫、指揮所以及發電照明設備。樓內則遍布火力點。核心陣地前有衛星陣地,衛星陣地前有七道障礙。分別是:陷腳坑、絆腳架、鐵絲網、鹿砦、土圍、護城河、散兵地堡。五個守備區依高低層次不同配輕重火炮和各種輕重機槍交叉火力網。全城基本上做到了每幢建筑都是火力點,形成了一個防御整體。
此外,還考慮到戰斗中可能會被突破分割,各火力點前做到既要障礙重重,又要射界掃清。各連隊步步為營,層層設防,即便某處突破,各支撐點都可以各自為戰。陳明仁的這套布防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從日本軍隊那里學來的。在當年的滇西反攻中,中國軍隊以極其慘重的代價攻下了松山和龍陵。陳明仁曾親自踏勘日軍工事,頗受震憾,若非日軍全部戰死,可能還攻不下這二座要塞,日軍工事的詭譎和實用的完善結合使他終生難忘。此次四平之戰,陳明仁正是借用了日軍的點面結合的防御戰術來對付解放軍。
1947年6月14日晚20時,解放軍對四平發起了猛攻。幾百門大炮一起怒吼,密密麻麻的炮彈飛向四平城。這些炮大部分是繳獲的美式榴彈炮,還有一部分是日式山炮和野炮。四平的國軍防線一時山搖地動、火光沖天,城墻被打出了一塊塊缺口,陣地前準備進攻的所有的解放軍戰士都不自覺地堵耳張口。如此猛烈的炮火攻勢,在共產黨軍隊的歷史上,這還是頭一次。炮火準備足足進行了17分鐘,然后開始向前延伸。解放軍的攻擊部隊從道西的西南和西北兩個方向向城區發起了進攻。戰前,7縱司令員鄧華建議,兩個縱隊攻城恐怕兵力不夠,最好將阻援的6縱拉上來從城東南三面進攻四平。然而,建議沒有被林彪采納。
解放軍先頭突擊部隊的進攻隊形成"三三制",就是每個步兵班編成三個戰斗組,每組三四個人,列成三角隊形沖鋒。當突擊隊沖到城墻前,許多射擊孔吐出火舌,士兵們紛紛倒下。于是爆破組上,用大包的炸藥開路,但爆破手也紛紛被槍彈射殺。往往在傷亡十幾個士兵后,才會有一個地堡被炸毀?拷菈Φ牡慕稚希瑤缀蹁仢M了一層尸體。在付出重大傷亡攻進城后,突擊部隊又被敵人的火力包圍了。而突破口立即被國軍用坦克當作活動堡壘,封鎖了。城中大街小巷布滿了沙袋,樓臺窗口到處是噴射的火舌。雙方開始逐街逐屋地爭奪,刺刀拼得嘁哩喀嚓,手榴彈冰雹樣亂飛,60炮炮彈像禮花一樣在人的頭上爆炸。
解放軍用大炮轟,又用炸藥炸,將國軍的坦克炸爛,繼續擴大城墻的突破口,攻城的大部隊沖進了四平城,此時剛好21點。接著,更血腥的城市巷戰全面展開了。林彪強調用炮,他認為極其猛烈地炮火不但給敵手以心理震撼,而且能有效摧毀敵人的防御工事,于是戰前調了相當數量的炮兵部隊到四平。連炮縱的12門高射炮都被調往前線。當密集的覆蓋性炮火飛向四平的目標區時,天搖地動,目標區被沖天的塵埃罩住。炮火停歇,塵埃散開,目標區完全變了樣--所有高矮建筑和地堡都改變了了形狀。炮口轉移,又覆蓋下一個目標區。
解放軍士兵隨著炮火前進,炮彈落在哪里,士兵沖向哪里,他們緊追著炮彈,沖向國軍縱深。然而,陳明仁在戰后說:"解放軍方面炮火很猛烈,我在八年抗戰之中,都不曾遇到這種局面。但是,炮火射擊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在突破點,對于我們危害不大,我的陣地也不曾受到嚴重的影響。"也因此,城區戰變得空前慘烈起來。
四平城內有許多大紅樓,全都是用紅磚建筑的。陳明仁也不明白東北的黑土地燒的紅磚為何有如此之硬,戰前他觀看用60炮彈在墻上只能炸開些小坑和小麻點,這使他對據樓防守充滿信心。這些樓都是國軍各級指揮部的火力點,視野開闊,射界通達,四處還有明暗火力點及地堡。解放軍在奪取這些紅樓時,一批批爆破員和突擊隊員倒在樓前,死傷慘重。更有甚者,爆破組在歷經彈雨到達樓下進行爆破時,往往只炸個小洞,需得反復進行幾次爆破作業才能成功。當爆破成功后,從缺口沖進去的戰士又要跟樓內反撲的敵人展開近距離槍戰和肉搏。結果,每攻克這樣一座樓,都得付出沉重的傷亡代價。而四平,這樣的樓太多了,幾乎每座樓都成了尸樓血樓。這里舉個例子,在攻打陳明仁胞弟陳明信守衛的71軍軍部大樓時,解放軍有一個連134人,打完大樓后活著的已不到10人。
東北的白天特別長,從早上4點到晚上8點天都是亮著的。地面上,兩軍犬牙交錯地拼死廝殺著。天空中,國民黨的飛機猛烈地轟炸解放軍的占領陣地,每天都有十幾架次,使解放軍后續部隊開進緩慢。國軍的飛機還空投了大量的作戰物資給四平守軍,成為四平得以堅守的重要原因。國民黨軍苦苦堅守著城中的每一條大街、每一條小巷、每一棟樓房、甚至每一堵廢墟。解放軍則一寸一寸向前推進,攻擊部隊往往上去半天就傷亡過半,只好不斷輪換。戰斗開始不到4天,林彪就不得不將作為總預備隊6縱17師拉了上去。四平城內的混戰進行得空前激烈,雙方抵近對射,刀劈槍刺,甚至用拳頭牙齒進行拼搏。到了夜晚,四平上空飛滿了照明彈、燃燒彈。被炮彈打著的民房和建筑物熊熊燃燒,滿城火光,如同白晝。四平城的大街小巷,到處是殘肢斷臂的尸體,橫七豎八地鋪滿了路面;到處是流淌的鮮血,宛如大大小小的紅色河流,沖鋒的士兵稍不留神便會滑倒。
苦戰了近一個星期后,解放軍付出重大傷亡,終于攻占了四平道西地區,戰斗開始進展到道東。然而,1縱和7縱的攻擊部隊幾乎打殘了,無力再擴大戰果。林彪一咬牙將進行阻援的6縱全拉了上來,繼續投入攻擊。此時陳明仁也打得很狼狽,71軍守軍傷亡過半,陳明仁的胞弟陳明信也做了解放軍的俘虜。陳明仁在西區的軍部大樓丟掉了,便率殘部退守路東地區,他躲進了地下室,以死據守。非常可惜的是,林彪這時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他將攻擊部隊繼續一個師一個師地投入,而沒有下決心拉上整個縱隊的發起猛攻。致使兵力很快就因傷亡過大顯得不足,從而打成了添油戰。
廖耀湘一見情況不妙,便化了裝,向沈陽前進,一心想在沈陽未解放之前返回沈陽。他走到了遼河邊上,但因渡河點有解放軍及民兵站崗,等了很久都無法渡過。后聽人說沈陽已經解放了,又往回走,即被解放軍查獲。
10月31日,廖耀湘被送到解放軍北鎮收容所,他在這里遇見了新六軍中將軍長李濤、新六軍新二十二師師長羅英、七十一軍中將軍長向鳳武、四十九軍中將軍長鄭庭芨等。
風光一時的“叢林虎”新六軍,就這樣慘敗在“東北虎”的手下,消失在黑土地上。
新六軍首任軍長廖耀湘在遼沈戰役中兵敗被俘后,經過教育改造,獲得了新生。1964年當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68年12月2日,因心臟病突發病逝于北京。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42479.html
相關閱讀: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