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的這場戰爭,通常被稱為“中日甲午戰爭”,其實這種說法不經意地忽略掉了當年事件的另一個主角??朝鮮。同屬東亞的朝鮮,在地理位置上處于中國、俄國和日本之間,也是列強踏入東亞的最后一塊神秘封地。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朝鮮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際關系的焦點。朝鮮,成為新興近代國家日本與傳統宗主國大清王朝的角力場,并最終引燃了中日大戰的導火索。
因其特殊的戰略地位,從甲午戰爭至今的一個多世紀,朝鮮半島仍是東亞乃至國際社會的特殊焦點。歷史與現實相糾纏,也使得它今天的現實更為復雜。也正因為此,更值得我們穿越歷史的迷霧,疏理當年中日這場甲午之戰的起源。
東學之亂
1894年,彌漫于整個東亞的不安定,首先是從中日之間的小國朝鮮引起的。而新年之初即爆發的這場政治動蕩,又似乎預示了它的影響將超越整個甲午之年,甚至更加久遠,最終直接引發整個東亞格局的大動蕩。
甲午年正月初十,朝鮮全羅道古阜郡爆發了一場農民騷亂。騷亂起因很簡單:糧食連年歉收而地方官員依舊以高壓姿態征以重稅。其實1894年的這場農民起義,并不是朝鮮歷史上石破天驚的第一次,而只是近幾年綿延不斷的農民騷亂的又一起,也是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下,底層民眾孤注一擲式的反抗。但與以往不同的是,甲午之年的這場農民起義,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令當權者心驚肉跳的巨大能量。
1894年的這場戰爭,通常被稱為“中日甲午戰爭”,其實這種說法不經意地忽略掉了當年事件的另一個主角??朝鮮。同屬東亞的朝鮮,在地理位置上處于中國、俄國和日本之間,也是列強踏入東亞的最后一塊神秘封地。從19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朝鮮問題逐漸成為東亞國際關系的焦點。朝鮮,成為新興近代國家日本與傳統宗主國大清王朝的角力場,并最終引燃了中日大戰的導火索。
最后的屬國
滿族建立清朝、統治中原以后,繼續享用先前王朝積累下來的政治成果,其中之一,就是“宗藩體制”。宗藩體制是中國政治上的特殊現象。學者黃枝連先生對兩國關系是這樣形容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天朝與藩屬國所維持的只是一種間接的、松散的、形式主義的、低姿態的禮儀關系!
《中國與朝鮮半島關系史論》一書解釋說,宗藩體制下,中國與其他國家交往的模式是,以中國為宗主國,而將其他國家都視為中國的屬國;作為宗主國,中國有義務保護各屬國,也有權力干預各屬國的內政外交;作為屬國,各國要向中國請封、朝貢,接受中國對其內政外交的干涉??雖然這種干涉是非常罕見的,各國在絕大多數時間里,都保持著實際上的獨立自主。
對于屬國來說,來自中國的冊封不但使其政權擁有更為充分的合法性證明,而且借此獲得了抵御外憂內患的強大外援!霸诔蔀橹袊膶賴,既不必擔心來自中國方面的入侵,還可以依賴中國抵御來自其他國家的侵略。因而,屬國可以節省下為保持龐大的武備力量所必需的開支。”在宗藩體系之內,屬國比中國獲益更大。
“雖然中國幾乎在每次改朝換代之后,都要對朝鮮半島進行重新征服,以便將之納入宗藩體系之內,但一般來說,中國很少運用武力來確認和維護這種宗藩關系。大多數屬國都是和平地、自愿地開始向中國朝貢的!薄吨袊c朝鮮半島關系史論》一書里說。宗藩體制的鼎盛時代是明代,而這“恰恰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對周邊15個國家留下‘不征’的祖訓之后到來的”,從中可以看出宗藩制度的非軍事性。
在宗藩體制之下,天朝除了獲得大國的聲威之外,單純從物質利益上來說,實際收獲非常有限。更多的是一種追求“天朝大國”的威嚴感和滿足感。1592年,豐臣秀吉率20萬兵征討朝鮮,明朝幫助朝鮮抗擊日本的戰役持續7年之久,雖然最終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但明朝的損失也是巨大的。當時明代吏部一官員對此總結說:“勞七年之士馬,費百萬之金幣,方全一屬國!碑斪谥鲊鴩娛r,作為屬國的小國獲得的實際利益,遠遠超出他們向宗主國付出的部分,因此他們也很愿意依附于宗主國、強化這種宗藩關系。比如在明代,朝廷曾要求朝鮮三年一貢,而朝鮮方面卻堅持一年三四次朝貢。
滿清征服明朝以后,朝鮮曾一度自詡為正統,認為滿清為夷狄,因而不向滿清稱臣,且決心為明朝報仇。后清朝派兵橫掃朝鮮半島,迫使朝鮮與清朝建立了宗藩關系。1832年,英國人胡夏米前往朝鮮,要求與其通商,朝鮮方面的回復是“朝鮮服事大清國,只尊大清國的旨”。這種回答在具有近代意識的英國人眼里是不可理喻的,胡夏米在給朝鮮國王的回復中,直截了當地表示這種定位“凌辱貴國之體面”,仍無濟于事。雙方的認識顯然有巨大差異。
可是進入到19世紀中期,大清王朝開始走向衰落,它推行的外交、政治和技術上的“有限現代化”根本不足以支持抗擊列強,原本在宗藩體系下臣屬于清朝的各朝貢國多在列強的逼迫和離間下,中止對中國的朝貢關系。1883年,清朝與法國為爭奪越南而交戰,兩年后,中法戰爭結束,李鴻章與法國代表在天津簽訂《中法新約》。根據條約,清朝承認法國與越南簽訂的所有條約,這意味著清朝自此喪失了對越南的宗主權。就在同一年,不甘寂寞的英國效法法國入侵緬甸,迫使緬甸脫離中國,淪為英國的保護國。逐步放棄對越南、緬甸等南部屬國的宗主權,對于已有日薄西山之相的清王朝來說,也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42482.html
相關閱讀: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
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