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是怎么死的:李悝,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法學家。,曾任魏文侯相,主持變法。其“重農”與“法治”結合的思想對商鞅、韓非影響極大。故一般認為他是法家的始祖。歷史上的李悝又是怎么死的呢?
戰國初期魏國著名政治家。也作李克。有的古書中還將李克寫成“里克”,或訛作“李兌”、“季充”。李悝為魏文侯到武侯時人,曾受業于子夏弟子曾申門下,作過中山相和上地守。上地在河西,故李悝經常和秦人交鋒作戰。桓譚以為李悝為文侯師,班固、高誘以為是文侯之相。由于先秦文獻缺乏記載,故此說尚難證實。但可以肯定的是李悝能參與機密,為文侯心腹之臣。司馬遷說:“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強君!卑喙谭Q李悝“富國強兵”。這些記載都表明,文侯時魏能走上富強之路,李悝曾作出很大貢獻。
李悝以為“為國之道,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還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有賞有罰,唯才是用,這是戰國時甚為流行的法家主張,當時不少國家都因貫徹這些主張走向富強。
在經濟策略方面,盡地力之教是李悝的主要主張。他認為田地的收成和為此付出的勞動成正比,“治田勤謹則畝益三斗,不勤則損亦如之”。又認為糧貴則對士民工商不利,谷賤則傷農,善治國者必須兼顧士民工商和農民雙方的利益。他指出五口之家的小農,每年除衣食、租稅和祭祀等開支外,還虧空四百五十錢,這就是農民生活貧困和不安心于田畝的原因。他針對此情況作平糴法,即將豐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個等級,按比例向農民糴糧;把荒年也分成大饑、中饑和小饑,在大饑之年把大熟之年所糴的糧食發放給農民,其余則類推。這樣可使饑歲的糧價不致猛漲,農民也不會因此而逃亡或流散。由于能“取有余以補不足”,“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62202.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臧文仲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