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506年,吳軍攻破楚都郢,吳國聲威大震,成霸業。吳楚之間的戰爭一直連綿不斷,直到吳王僚時期,雙方仍是各有勝負。闔閭奪取吳國王位之后,采用伍子胥(伍員)的計謀,分兵數支,頻頻出擊以調動楚軍,楚軍四處奔波,疲憊不堪,漸處守勢,吳軍奪取楚國許多城池。闔閭九年(前506)冬天,吳王征求伍子胥、孫武的意見,親率吳國大軍,以唐、蔡軍隊為先導。吳軍乘船抵蔡,在淮?登陸,在豫章一帶與楚軍隔漢水而對峙。楚軍接連三次敗北。吳、楚雙方又于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列陣而對,闔閭之弟夫概帶領部下5000士兵突襲楚軍,楚軍潰退,吳王率領大軍長途追擊,在清發水(今湖北安陸縣)追上楚軍,趁楚軍渡河至水中央時,猛烈進攻,大獲全勝。楚軍殘部繼續逃跑,在雍?(今湖北京山)又被吳軍追殺。吳軍五戰五捷,抵達楚都郢。十一月二十七日,楚昭王攜其妹逃出郢,吳軍于次日入郢。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300以泄舊憤。
吳破楚之戰 歷史
這是孫武對自己兵學理論的戰爭實踐,可見孫武并非只是象趙括那樣“簡上談兵”(時期還沒有紙張問世)浪得虛名,而是古今中外少有的能夠將自己的理論充分的運用到實際戰爭當中去的優秀軍事統帥。
吳破楚之戰自公元前511年至公元前506年,歷時6年,由一系列戰爭戰役組成,最終使吳國成就了“西破強楚,入郢”的偉業。
養城之戰
公元前511年(吳王闔閭三年)夏,吳國派出使臣,責令徐國(今安徽泗縣)和鐘吾國(今江蘇宿遷東北)交出領兵在外的公子掩余和燭庸。二國依仗有強楚撐腰,拒不從命,并私自放走二公子,讓他們去投奔楚國。
楚昭王十分得意,立即派出大員隆重迎接二公子,并讓二公子在養地(今河南沈丘縣)暫住。接著,又命令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戍重修養城,把養城東北邊的城父、東南邊的胡田兩塊地方封給二公子,企圖利用二公子為害吳國。
吳王闔閭十分清楚楚國此舉的用意,所以闔閭以孫武為將,下定決心要攻克養城。這一仗是孫武初試兵鋒的一場戰斗,因此,孫武在戰前認真分析了敵我雙方的形勢。孫子認為,養邑一戰,闔閭目的一方面是要擒殺掩余和燭庸二公子,剪除自己政治統權的隱患;另一方面還在于消滅淮水北岸的楚軍勢力,為日后破楚掃清障礙。因此,孫武向闔閭提出了“肆楚疲楚、攻克養城”的戰略方針,在戰術實施時,孫武將吳軍分編成三支勁旅,先以第一軍兵力佯攻伐夷,在佯攻不克后,吳軍便兵鋒一轉,南下渡過淮水,直驅500余里,攻打潛、六二地;當楚軍的增兵即將到達時,吳軍便撤退待命,不與楚軍正面沖突。楚軍見吳軍撤走,便將部隊駐扎在南岡(令安徽潛山縣)。孫武這時調動他的第二軍人馬沿淮水而上,疾行軍數百里直撲楚之戰略要地弦邑。當楚軍即將趕到弦邑時,孫武便命部隊撤退待命。由于吳軍的兩支部隊成功地調動了敵軍,使楚軍疲憊不堪,士氣低落。這時,孫武才命令吳軍的第三軍實施了攻克養城的戰斗。吳軍一舉攻下養城,擒殺了二公子,勝利地結束了這場戰斗。這時的闔閭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想要一鼓作氣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縣紀南城)。但孫武認為這樣做不妥,便向吳王進言道:“楚軍乃天下勁旅,非徐國和鐘吾國所能比。我軍巳連滅二國,人困馬乏,軍資消耗甚大,不如暫且收兵,蓄精養銳,再待良機。”吳王聽從了孫武的勸告,下令班師。
這次戰役的勝利為吳以后大舉攻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公元前510年,越王允常登上王位。允常雄心勃勃,想顯露頭角,因而在國內整軍經武,積蓄國力,等待時機。
越國新君的登位,引起了吳王闔閭的密切關注,因為吳國此時已作好了全面攻楚的準備,遠征大軍蓄勢待發,如上弦之箭,一聲令下,就將射向楚國心臟。然而近在咫尺的越國卻動向不明,不能不使吳王闔閭憂心忡忡。前事不忘,后事之師,27年前的越國尚弱小,就敢派出部隊,助楚伐吳,現在若吳軍遠出千里之外,后方空虛,越國只要派一支精悍之旅,從背后偷襲,吳國就首尾難顧,連回師救援都難。然而現在從表面來看,越王允常安份守己,唯命是從,遵守先王遺訓,按時交納貢物,看不出任何異動跡象。抓不到把柄,就難以下手。在精心策劃后,一條妙計脫穎而出:以兄弟鄰邦的名義,相約共同出兵伐楚。這道無可回避的政治難題,越王允常必須回答。吳國向越國派出了使者,以不計前嫌、忘卻宿怨的友好態度,重提兄弟友誼,并坦誠告之吳將伐楚的重大機密,希望越國起兵相助,最后告之:在這樣的緊急關頭,越若不能按吳要求去做,吳國就只能認為越存心助楚,與吳為敵。為了吳國安全,不得不有其他措施,萬一兵戎相見,恐怕對越國不利,希望越國思之再三。 歷史
允常豈是俯首聽命之輩?再加上文種、范蠡巧舌如簧,反復夸耀楚國的強大、不可打敗,越必須堅決助楚,屆時吳敗,遠在荊地的楚國無暇東顧,必然會將吳地贈送越國作為酬勞,開疆拓土,在此一舉;若助吳抗楚,楚國一滅,吳國接下來必然會侵吞越國,國破家亡,悔之莫及。
越王允常反復斟酌,考慮再三,決定不能造次,以免重蹈復轍,萬全之計,還是暫守中立,以觀大局。他婉言答復吳國使者,限于國內種種情況,暫難出兵,如若吳國固執己見,一定要就此對越國用兵的話,那將是“吳不信前日之盟,棄貢賜之國而滅其交親”,同樣希望吳國慎之又慎。而且根據當時星象學的測定,天上的歲星恰好與地下的吳越兩個相呼應,這種歲星與國家呼應的現象表明,兩國都可受到天命的保佑,但是二國中如有誰先動兵,就會反受其害。鑒于此,吳王闔閭在得到越王允常的答復后對是否用兵伐越舉棋不定。這時,孫武以全樸素的唯物論思想批駁了天命觀。孫武指出:“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驗于度。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孫武的觀點,最終得到了吳王的認可。
于是闔閭以伍子胥、孫武為將,移師南下,征討越國。
江南盛夏,一片蔥郁,蛙聲蟬鳴,掩不住金戈鐵馬之聲。當時越國的疆域,已經越過了錢塘江,到達了今日嘉興、平湖一線。允常毫不示弱,率師北上。兩軍在?李(今浙江嘉興縣西南)對陣,展開了吳越史上從未有過的大規模廝殺。雖然<<春秋>>上以精練得不能再精練的文字作記載:“辛卯.魯昭公三十有二:夏,吳伐越。”但<<左傳>>作了進一步闡述:“吳伐越,始用師于越也。”著名史學家杜預為此加注:“自此以前,雖疆事小爭,未嘗用大兵。”據史料分析,吳軍并沒有越錢塘江南下,戰爭的范圍僅僅局限于今日嘉興地區,也即是兩國相交的邊陲地帶。
吳軍在孫武的指揮下勢不可當,越軍當然不是對手。吳軍本為削弱越國國勢而來,所以除了在戰場上大敗越軍以外,又在越國“大掠而回”。?李一戰,揭開了吳越之間長達三十七年生死之搏的大幕!
吳王闔閭七年(公元前508年)夏,桐國(今安徽省桐城縣北)背叛了楚國。桐國的北面,原來有個小國舒鳩(今安徽舒城縣),很早以前就被楚吞并了,因此舒鳩人十分懷恨楚國。孫武、伍子胥利用桐國背叛楚國之機,派出間諜前往舒鳩,唆使他們說:“如果你們想辦法誑騙楚軍來攻打我國,我軍便佯裝懼怕楚軍,假意代楚伐桐,“使楚國對我不存戒心,這樣就可以尋機消滅它。”舒鳩人為了報復楚國,便聽從了吳國的誤楚之計。他們編造了一套假情報,去欺蒙楚國。楚國君臣利令智昏,果然聽信了舒鳩人的謊言,在這年秋天派令尹子常率大軍伐吳。孫武、伍子胥領兵迎敵。二人謀劃一番后,采用明攻和暗襲相結合的戰術:一方面,大張旗鼓地調集水兵戰船前往豫章,以迎擊楚師;另一方面又暗集軍隊于巢地(今安徽巢縣東北)。楚將子常得報吳軍戰船擺滿桐國以南的江面,便誤以為吳軍膽怯,想用伐桐來討好自己,于是把大軍駐扎在豫章地區,靜觀事態的變化。這樣,楚軍從秋天一直駐扎到冬天,時間一長,士氣便日益低落,防備自然也開始松懈。孫武抓準時機,率吳軍突然包圍了楚軍,打得楚軍猝不及防,落荒而逃。隨后,又出其不意地攻克了巢邑,還俘虜了在巢邑駐守的楚公子繁。
這次對楚作戰的勝利,又燃起了吳王闔閭進攻郢都的欲望,并故意激怒孫武和伍子胥說:“我想乘勝攻入郢都,滅掉楚國。如若不能,你們二位還有什么功勞可言?”但孫武、伍子胥二人仍然認為現在攻郢滅楚的時機還不成熟,舉行如此重大的軍事行動,決不可輕忽,以免勞而無功,反為人所制。二人勸吳王隱忍待機,吳王只好作罷,班師回國。這一仗,孫武以其誘敵、驕敵的謀略大獲全勝,幫助吳王打通了入楚的通道,為吳國日后破楚戰略計劃的順利實施創造了條件。共2頁: 上一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65125.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