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佛海覺得汪精衛的思想很符合他的思想,他是認為正是在抗戰的大的方向上,一方面要非要打,把國家打爛,他是不主張打爛的,所以這個時候他自然而然地跟汪精衛就走到一塊去了。
周佛海 資料圖
鳳凰衛視2月23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
陳曉楠:各位好,這里是《鳳凰大視野》。1931年日軍侵占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后,全國抗戰輿論高漲,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的蔣介石曾經一度下野,到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后,蔣介石放棄剿共政策,下定決心進行舉國抗戰,但是在國民黨內部高層,在何時抗戰以何方式抗戰,到后來要不要抗戰等等問題上,都發生了重大的分歧和對立,這些紛爭也把陳布雷卷進去了。
解說:1937年7月3日,正在南京休養的陳布雷受蔣介石之邀來到廬山,此時廬山已是高朋滿座,蔣介石邀請的是北大文學院院長胡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等,都是教育文化界的知名人士,陳布雷接到通知也是參加了學術會議,并為蔣介石起草會議的講稿綱要,然而就在學術會議期間的7月7日夜,“盧溝橋事變”爆發。
陳紅民(浙江大學蔣介石與近代中國研究中心):因為當時這個日本軍隊在華北在東北經常搞這種擦槍走火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個局部事件,誰也沒想到這個事情就會演變成一個全國性的事件,所以蔣介石慢慢(地)這個廬山談話會的性質就變了。
解說:1937年7月17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這次談話談何內容,以何方式及蔣介石與包括陳布雷等智囊人士經過了反復討論和磋商,從“九·一八事變”開始,日軍不宣而戰占領東三省,扶持滿國傀儡政府,接著拉攏親日分子搞起“華北自治”,現在又武裝攻占北平,日本政府理虧心虛,雖然已經占領東北、華北,卻不肯宣戰,國力處于弱勢的中國,本屬被侵略被占領之國,當然不肯宣戰而給予日本以口實。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本襲擊珍珠港,美國對日本宣戰后,國民黨政府才正式對日宣戰,此刻蔣介石采取的是發表廬山談話方式,然而其核心內容則是動員舉國抗戰。
陳紅民:實際上廬山談話會是一個非常變通的一個辦法,所以他就跟陳布雷講,說你要把這個,就是文告的形式,那么正式的一個聲明,或者宣言的形式改成談話會的這個內容,所以陳布雷也是做了準備,這個時候陳布雷自己也很得意,他說他寫得很認真。
解說:蔣介石慷慨激昂地說出一段流傳甚廣的話,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中國人,日本人,全世界的人都清楚地知道,蔣介石的廬山談話分明是在日軍淪陷中國大片領土后,中國政府發出全國抵抗的動員令。
郭必強(中國第二檔案館研究館員):所以說后來蔣介石有一句話,就是非常有名,其實這是出自陳布雷先生之手,對吧,叫如果一旦開戰地不分南北,也就是說什么意思?全國人民的抗戰從此就開始了。
解說:1937年8月13日,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后不到一個月,中國軍隊在淞滬發起軍事行動,中日雙方參與淞滬戰役的軍隊人數達到百萬之上。為建立戰時體制,國民黨中政會議決定,設立國防最高會議,陳布雷也被指定參加,陳布雷不久就發現,在國防最高會議內出現了兩派,一派是主戰派,以蔣介石、李宗仁為首,另一派為主和派,以汪精衛、周佛海為首。
王曉華(民國史學者):就是“西安事變”以后,蔣介石聽說汪精衛要回國,曾經讓周佛海到廣州去接汪精衛,兩個人在船上有過這么一段的接觸,周佛海覺得汪精衛的思想很符合他的思想,他是認為正是在抗戰的大的方向上,一方面要非要打,把國家打爛,他是不主張打爛的,所以這個時候他自然而然地跟汪精衛就走到一塊去了。
解說:淞滬戰役進入到11月5日,柳川平助中將率日軍第十軍突襲登陸杭州灣金山衛,從后面包抄中國軍隊,面對大兵壓境的局面,蔣介石下令進行全面撤退,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抗戰之初汪精衛雖然發表過積極主戰的言論,但是中國軍隊慘敗之后,汪精衛等人的抗戰決心便開始動搖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10986.html
相關閱讀:陳云憶抗戰:如蘇聯沒做這事抗戰勝利起碼推遲好幾年
二戰德國情色女魔鬼:罪行累累的T-4護士組
二戰中日本王牌戰艦“大和”號為何剛面世就已過時?
雁門關伏擊戰英雄連:以百人傷亡斃傷敵軍三百人
慘烈的塞班島戰役背后,還有日軍更慘烈的獸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