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釋名》曰:“黨,所也,在山上其所最高,故曰上黨也!鄙宵h地區位于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它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其東部、東南部是太行山脈,與今河北、河南二省分界;西南部為王屋、中條二山,與今河南省分界;西面是太岳山脈;北面為五云山、八賦嶺等山地。上黨地區地高勢險,自古為戰略要地,狄子奇《國策地名考》曰“地極高,與天為黨,故曰上黨”,其意即此。
上黨春秋屬晉,及至戰國,韓、趙、魏三家分晉,上黨地區亦被三家瓜分。因此,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都在上黨地區占有部分土地,這一地區遂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其戰略地位也隨之加強。根據已見的史料可以確知,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分別在自己所控制的上黨地區設置有上黨郡。如此狹小的范圍內同時設置有三個郡,這在戰國時期是比較少見的。有關三國上黨郡的不少問題,如設置的時間、沿革以及轄區等等,至今仍然不是很清楚。本文根據新發現的史料及考古材料對此問題重新加以論證,希望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之上能夠有所發現、進步。戰國時期三國上黨郡設置的時間,前論史者皆語焉不詳。我認為,戰國上黨郡應當設置于三家分晉之初?さ木壠鹁哂泻軓姷能娛滦再|,早期的郡都設置在邊境地區,其目的就是鞏固邊防。由于郡擔負了防衛邊境的責任,所以郡的長官叫守,也尊稱太守。根據《韓非子》的記載,晉平公時(公元前557年??532年)“解狐舉邢伯柳為上黨守,柳往謝之曰:‘子釋罪,敢不再拜!唬骸e子公也,怨子私也,子往矣,怨子如初也。”解狐推薦邢伯柳為上黨守,上黨此時為郡當無疑問,故至晚在春秋末年,晉國在上黨地區已經設置有上黨郡。晉國在上黨設郡,說明這一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韓、趙、魏三分上黨后,這一地區遂成為三國對峙的前沿。而三國又都想向東南地區發展,上黨則是通向東南地區的交通要道。所以上黨被三家瓜之后,其戰略地位非但沒有削弱,反而是得到了加強。在這種形勢下,設郡置守,以利邊防應是情理之中的事。所以,三家分晉之后,并無理由要撤消上黨郡,相反應該加強郡的職能。由此推測,三國上黨郡設置的時間雖可能不盡相同,但都應當是在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三分上黨之后不久。
戰國時期,三國上黨郡各自的范圍前后可能變化很大。但是,由于缺乏史料,我們不可能從時間及空間上對其進行嚴格的界定,只能根據已有的史料確定其大概的勢力范圍及變動沿革。唐代張守節曰:“秦上黨郡今澤、潞、儀、沁等四州之地,兼相州之半,韓總有之。至七國時,趙得儀、沁二州之地,韓猶有潞州及澤州之半,半屬趙、魏!焙笫蓝帱h同其說。然張守節所言三國上黨郡轄區劃分至少有以下三點不足:其一,如依張氏所言,三國上黨郡在澤州具體是怎樣劃分的仍然不清楚;其二,唐相州在太行以東,似不屬上黨地區,亦不歸秦上黨郡所有。其三,張氏言趙有沁州,韓得潞州,是韓上黨在趙上黨以東。然秦伐上黨地區,韓上黨郡首被其難,是韓上黨郡當比趙上黨郡更近秦。趙武靈王謂公子成曰:趙之疆域“自常山以至代、上黨,東有燕、東胡之境,西有樓煩、秦韓之邊。”故韓上黨郡當在趙上黨郡以西,而非在其東。張氏所言韓、趙、魏三國上黨郡轄區劃分似當有誤。
自秦惠文王開始,秦國的勢力開始越過黃河向東擴展。至秦昭王時,秦國實際控制地區已?達整個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公元前262年,秦伐上黨,韓上黨郡首被難!妒酚?趙世家》: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邑十七,愿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王大喜,……趙遂發兵取上黨。”由此來看,韓上黨郡當擁有整個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地帶。藝術中國戰國初期,趙國在上黨地區的實際控制范圍大體有涅(今山西省武鄉縣西北)??屯留(今山西省屯留縣南)??長子(今山西省長子縣西南)??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泫氏(今山西省高平市)??端氏(山西省沁水縣東)一線以東地區。這條分界線北起潞州西北涅水上游的涅,自此南行,穿濁漳水上游地區,出潞州過長平關,至高平折而西南行,至沁水中游止。整個戰國時期,韓、趙、魏三國在上黨地區的爭奪大都發生在這一帶。為了行文的方便,本文將整個上黨地區分成南北兩部分分別加以考證。北部地區包括儀州、潞州、沁州及晉州東部一角,南部地區為澤州。上黨北部地區的歸屬:戰國時期,對上黨北部地區的爭奪都是在韓、趙兩國之間發生的,其地點大都在涅??屯留??長子一線,有些地區歸屬亦屢次變更。如長子至少三易其主:智氏攻趙襄子,有人建議襄子奔長子,是春秋戰國之交長子屬趙;公元前370年,趙攻鄭,與韓,韓與趙長子,可見長子此前已被韓奪。还359年,鄭(韓)取屯留、長子、涅,是此年長子復被韓所奪。还349年,趙奪晉君端氏(今山西省沁水縣以東),徙之屯留,可見十年前為韓所攻占的屯留此時已被趙國奪回。從歷史地圖上看,上述諸地皆處于丹水及潞水上游西岸。而這些地點的歸屬頻繁更替則表明趙、韓兩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都不是十分穩定,丹、潞二水的上游當是兩國在上黨地區軍事對峙的前沿,是兩國勢力范圍的分界線。由于韓國據有上黨地區的西部邊緣地帶,而且沒有史料證明魏國在上黨的北部也擁有土地,所以,二水上游以西至上黨地區西部邊緣??包括整個少水上游一帶??當屬韓;二水上游以東至太行一線當屬趙。以唐代政區劃分,韓國當有整個沁州、潞州西部及晉州東部一小塊地區;趙國則有整個儀州及潞州東面大部地區。趙上黨與趙都邯鄲之間,太行山橫亙其中,交通為之阻隔。然潞水自西而東穿太行直抵邯鄲,所以,趙國對上黨地區的控制當是沿潞水一線西進的。上黨南部地區的歸屬:由于韓、趙、魏三國在南部地區都擁有土地,故這一地區的歸屬同上黨北部地區相比要復雜的多。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可見,野王(今河南省沁陽市)當為韓國中心地區與韓上黨郡之間交通的必經之地。野王地處少水下游,而少水上游的上黨地區及少水中游的端氏亦為韓國所有。由此推測,韓國在上黨地區的勢力范圍很可能是沿少水一線北上的,韓在上黨南部地區當據有少水中游一帶;魏國占據少水以西的?澤(今山西陽城以西)及少水以東的高都(今山西晉城市)、泫氏,擁有上黨南部地區的大部分土地;趙國勢力最盛時,最南擁有皮牢、端氏、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及泫氏一線以北地區。然而這一地區即是韓國南北交通的要道,又是魏國聯系東西部國土的咽喉。所以趙國勢力的南侵極大的損害了韓、魏兩國的利益,因而遭到兩國的極大抵抗。公元前351年魏奪趙皮牢、泫氏,打通了河內地區與河東地區的交通,而韓國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使上黨與韓都之間的聯系得以恢復。總之在上黨南部地區的的爭奪中,趙國基本上處于劣勢,其勢力范圍是不斷向北退縮的。
最近山西省文物工作者經過實地調查,證實在山西晉城地區存在一條戰國古長城,“它東起陵川縣平城鎮以北與壺關縣交界處的馬鞅壑村,向西沿高平市北部與長治市、長子縣交界的山谷西行至沁水縣東峪鄉北的雨景山與安澤縣交界處止,全長一百二十多公里。”這條古長城大體是沿唐代澤州與潞州交界處修筑的。盡管目前還沒有明確的史料可以證明長城修筑的確切年代及其歸屬,但從走向上來看,這條古長城位于皮牢、端氏、光狼城及泫氏一線以北,我認為它所表示的當是趙國勢力在上黨南部地區向北退縮之后的一種地理上的平衡狀態。趙國失去上述諸地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有理由相信長城的修筑是公元前4世紀中期或者更晚一些的時候。由于長城以南地區大部為魏所有,所以長城一線代表的當是戰國后期趙、魏兩國在上黨地區的分界線?偵纤,戰國中前期趙國在上黨地區的勢力范圍大體相當于唐代的儀州全部,潞州東半大部及澤州北部小塊地區;韓國擁有沁州全部,潞州的西半部、晉州東面一小部分及澤州沁水沿線地區;魏則基本有澤州除沁水沿線以外的其它地區。及至戰國中后期,趙國在澤州北部除長平等少數靠近長城的地區尚在控制外,其余大都為韓、魏兩國蠶食。以今地言之,趙上黨郡基本有山西和順、榆社以南,壺關以北,沁縣、長子以東,太行山以西地區;韓上黨郡有山西沁源、安澤及沁水等地區;魏上黨郡有高平、陵川及嚴城等地區。張守節曰:“三國之上黨,趙最大,韓次之,魏最小也。”此說可信,然其所言三國上黨轄區之劃分實不可靠。公元前262年,秦伐韓之上黨。上黨守馮亭以韓不能守上黨為由降趙。自此趙兼兩上黨,其范圍遂擴展至整個上黨地區的中北部,幾占整個上黨地區三分之二。由于韓上黨郡是在秦國的軍勢壓力下降趙的,所以秦國不可能坐視趙得韓上黨而置之不理。為爭奪這一地區,趙、秦兩國兵戎相見。三年后終于爆發了著名的長平之戰(公元前260年),結果趙軍一敗涂地,四十余萬軍卒盡被坑殺。從這場戰爭來看,顯然,韓上黨降趙后,趙國并沒有能力完全接管這一地區。戰爭的地點長平位于少水中游以東長城的南部邊緣,由此推測,長平之戰前秦國勢力已經跨過少水中游,此時秦國至少已經占據了韓上黨少水中游地區,趙所得者可能僅有的少水上游的韓上黨地。荀子曰:“韓之上黨地方數百里,而趨趙,趙不能凝也,故秦奪之!逼湟饧创恕
公元前259年,秦兵三路伐趙,除司馬梗一路北定太原及王陵一路南伐邯鄲外,中間一路為王?奪武安。武安地處太行山中段東麓,從魏公子無忌救趙來看,此時魏上黨地可能尚不為秦所有,所以秦伐武安,當取道趙之上黨。由此來看,秦國此時很可能憑借長平之戰的勝利奪取全部韓上黨地,進且占領了整個趙的上黨郡!稇饑?齊策二》“秦攻趙,趙令樓緩以五城求講于秦,而與之伐齊。齊王恐,因使人以十城求講于秦。樓子恐,因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即指此種情況。
公元前257年,魏楚合兵救趙,大敗秦于河東,趙此時可能借機奪回上黨郡及少水上游韓上黨地。秦始皇十一年,“王翦、桓?、楊端和攻鄴,取九城。王翦攻閼于、?陽,皆并一軍。”始皇十一年即公元前236年,閼于與?陽皆為趙國上黨郡屬地,趙上黨郡當于是年入秦,魏上黨郡可能亦于此時屬秦。
路偉東,《2002國際歷史地理學術論討論會文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96778.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