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上流社會,養士成為一種時髦風氣。風氣固然是風氣,但絕不純屬附庸風雅,養士者均懷有其深遠的政治目的。門下有多少士人,就表明本人的政治影響力,社會知名度,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
今天,年輕人一說成就事業,無有不提“人脈”這個詞的。事實上,與古人的養士異曲同工,求的都是來日的“路路通”。
戰國養士者,最有名的莫過于齊國的孟嘗君了。孟嘗君在他的封地薛,招攬了來自各國的能人,據說最多時達“食客三千人”。司馬遷說他為寫《史記》,曾經到薛縣實地考察,發現當地民風剽悍,“多暴桀子弟”,一打聽,原來是因為孟嘗君當年收留了好多目無王法任俠好斗的人,最多時,有六萬。
孟嘗君養士,有三個特點,一是來者不拒。幾千人中,包括負案在逃的罪犯和善玩各種歪門邪道的江湖流浪漢。第二個,對投到門下的人,盡量有求必應,滿足其近乎非分的要求。他“舍業厚遇之”。舍棄家財,好吃好喝招待這些人。有人一時因家事不得不離開,孟嘗君也不氣惱,相反溫言熱語安慰,并安排奴仆隨同赴家慰問父母親屬,送上大量錢財。第三,孟嘗君籠絡人心的絕招是,與門客同甘共苦。有一次,孟嘗君在晚上招呼食客吃飯,其中的一位,背著火光躲在暗影里吃,另一個食客生氣了,懷疑孟嘗君厚此薄彼,給那個吃的比自己的好,孟嘗君站起身來,端著自己的飯碗給這位看,主人碗里的飯與大家的一模一樣,這位羞愧難當,當即自殺。此后,“人人各自以為孟嘗君親己”。
孟嘗君門下,最有名的嬌蠻食客,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馮諼了,中學課本里有《馮諼客孟嘗君》,記載得很詳細。在孟嘗君家,馮諼諸事不干,卻動輒食要有魚、行要坐車,還要孟嘗君給他的家人提供生活費。孟嘗君一一無條件滿足。
孟嘗君有個基本的蓄積人才理論,即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各有其用,猴子上樹,老鼠打洞。我們俗語常說的“多個朋友多條路”,就是打孟嘗君這兒來的。再者,人脈的培養,先行要不惜投入,投入必有回報!半u鳴狗盜”,就是孟嘗君最典型最具人生處世啟迪意義的原創。
孟嘗君在秦國被軟禁,生命都有危險,無奈之下,他只好去求救于秦昭王的一位寵姬。這位寵姬說了,救你一命也并不難,只是我想得到你的那件裘皮大衣。孟嘗君是有一件價值千金的裘皮大衣,可此前他已經將其送給了秦昭王,總不能從秦王那兒再要回來送給寵姬吧?孟嘗君為此直撓頭,這可怎么辦?門客里有一位擅長偷雞摸狗的站了出來,先生不要發愁,我有辦法讓那件大衣回到你手里。乘著夜黑人靜,這位像狗一樣偷偷鉆進秦王宮倉庫,愣是把裘皮大衣給偷了出來。孟嘗君轉手交給寵姬,寵姬一番枕邊發嗲央求,秦昭王釋放了孟嘗君,孟嘗君抬腳便趕緊逃離,恨不得插翅飛回齊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19952.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