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57年,齊桓公攻打了依附楚國的蔡國,間接地和楚國發生了一生中唯一一次正面交鋒!蹲髠魉在為更好地控制長江下游的銅礦生意,履行周惠王當年下達“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的指示。(當然,“南方夷越”很快將給齊國帶來另一波吳、越人流,這是后話。)但這場事實上沒有打成的“大戰”,經過孔子的渲染??桓公的霸業不靠打仗,靠會盟??就成了齊桓公和管仲的一大功績。
在和楚國對峙前,齊桓公還重建了被狄人攻滅的刑國和衛國,這是他捍御“中國”的另一件功勞,但這些狄人的到來還只是一個開始。而桓公因為在周襄王即位的事情上投了關鍵的一票,得到襄王授予號令諸侯的權力,終于成為了孔子那個“有功”,孟子那個“有罪”的“霸主”。往后沒幾年,管仲先桓公而去世了。
沒有獲得王位的另一位周王子,姬帶和狄人聯合(還是上次那批狄人),掀起了周王室內部的沖突。那些來自太行山以西的高原狄人,好像另一管“牙膏”一樣被源源不斷地擠到了黃河下游平原。這些接二連三的事情讓失去了管仲的老年桓公有些手忙腳亂。頻繁的伐狄、救周,很快耗盡了桓公最后的歲月和齊國在管仲管理下積累的經濟實力,那里曾有楚國和中原諸國不可忽視的貢獻。
公元前644年,五個兒子爭位,導致一代霸主齊桓公因饑餓而死。在管仲的操持下,齊桓公的一生成功吸納了周、鄭東進引發的第一波人口東遷,也順利化解了楚國調整貿易路線造成的第二波東遷浪潮,并兩次完美轉化為自身崛起的人力、經濟資源?梢哉f,周室的孱弱和東周以來黃淮平原人口、物質交換格局的變遷,成就了齊桓公的“霸業”??努力維護黃淮下游舊有的政治秩序??這一點上,孔子要比孟子更有見識。但由太行山西部人群推動的第三波狄人東遷(頻繁出戰的壓力,很可能是齊人厭戰而易主的深層原因),最終拖垮了黃河最下游的春秋第一代霸主。接下去,狄人為何要東出太行?這個問題要讓接著稱霸的晉文公來回答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82911.html
相關閱讀: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