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8月-1918年11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近代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8月爆發,到1918年11月結束,共持續了四年,席卷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 戰爭主要是同盟國(Central Powers)和協約國(Allies)之間的戰斗。 德國,奧匈(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國,英國, 法國, 俄羅斯 和 塞爾維亞 是協約國. 在 1914年至 1918年期間, 很多在亞洲,歐洲 和美洲的國家都加入了協約國. 戰場主要在歐洲. 它是歐洲歷史上破壞性最強的戰爭之一。大約有65,000,000人參戰,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傷。 它的導火索是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戰線主要分為東線,西線和南線。其中西線最慘烈,著名的戰役有馬恩河戰役,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雖是同盟國,但是後來卻加入到了協約國的隊伍打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中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國北洋政府出戰攻擊德國,出兵山東(原德國殖民地),攻占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控制了山東省,奪取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8年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在三個協約國軍隊中差不多有14萬中國人,他們在法國的土地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雖然中國人的這種參戰行為在80年間都是默默無聞的,但是卻構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個節點,1919年由中國學生發起的反對凡爾賽條約中恥辱性條款的五·四運動就是這個節點的表現。簽了合同的勞工們,在樂魁索(Creusot)的工廠中努力生產,在前線挖掘“法國兵”的壕溝,在物資營或是后方醫院里做工。在中國政府向軸心國宣戰以后,地方指揮部更是毫不猶豫地把他們派到了前線。差不多有6000名中國勞工死于疾病、敵人的攻擊或者惡劣的醫療條件,他們被埋葬在了法國西北部的兩座軍人公墓中。 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北京政府和廣州軍政府聯合組成中國代表團,以戰勝國身份參加和會,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大戰期間日本從德國手中奪去的山東各項權利等要求。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要求,而且在對德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北京政府竟準備在“合約”上簽字,從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00536.html

相關閱讀: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