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戰國時期為什么是大秦先成功變法了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今戰國相攻,大伐有德!段究澴印け滔缕

  這句話,是源自于先秦時期的一本兵書里,這本書的全名叫做《尉繚子·吳子》。相傳,此書是先秦一代軍神吳起所寫,而或許常人不知道的是,在我國軍事史上,此書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孫子兵法》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由此相信大家已經明白了此書的歷史地位,而筆者所要說的重點,就在于這句話中所提到的“戰國”二字。

  何謂戰國?在歷史上,我們一般將春秋與戰國合稱為東周時期,那是因為,在宏觀意義上,春秋與戰國都是亂世,都是周王室衰微之時,可如果真的是一樣的,那我們為何又將其分成春秋與戰國來區別看待呢?而作為當時之人,也就是上述所提到的那本兵書的作者吳起,又為何將自己所處的時代稱之為戰國呢?其實,吳起的那句話,已經很明白的說明了什么是戰國?這么說吧,如果說春秋時期,人們所最追求的和所堅持的,還是道義,是榮譽的話,那么戰國時期,就如吳起所說的,國與國之間,則是以互相征伐,互相爭奪利益為自身的追求,或許,更直白的講,春秋時期的戰爭,就如同貴族之間的游戲,即使是大勝,也很少會發生大規模的屠殺事件,更不要說是發動滅國之戰了,正如史書中所記載的“未有殺人累萬者”,甚至就連戰爭時間,在春秋時期都是很少有超過十天的;然而,一旦進入了戰國時期,無論是戰爭規模,還是戰爭的慘烈程度,還是戰爭的時間跨度,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在這樣的危機影響之下,一個只屬于戰國時期的特色事物便悄然的走入了列國之中,事實上,也正是在這個事物的催化之下,華夏大地由此便徹底進入了一個大爭之世,列國相戰,群雄逐鹿,勝者王,敗者寇,沒有道義,只有存亡,這便是戰國。

  而這個事物,歷史上則稱其為變法,亦稱變革,何謂變革?為何要變革?一句話,變得更強,強到可以征服所有的國家。

  公元前445年,晉國諸侯魏文侯繼位,成為執掌魏族的掌控者。而此時的晉國,雖然其國家形態依然存在,然而,自從魏韓趙三家擊敗知伯之后,晉國之地,便已盡被三家所分,魏韓趙雖在名義上還未被列為諸侯,然,在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三個獨立的王國,此便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晉事件”。而也就是魏文侯繼位不久,遂任用李悝開展變法,在魏國首先舉起了改革大旗,于是,率先變法的魏國,遂迅速崛起成為了戰國時期的第一個超級大國,在軍事上,其麾下的魏武卒在一度上也是那個時代的最強軍隊,西攻秦國,東敗齊國,南壓楚國;在經濟上,魏都安邑,富甲天下;在人才爭奪上,列國士子更是以進入魏國從政為榮,真可謂一時之盛啊。

  在其后,其余諸國更是不甘其后,也都相繼開始了各自的變法運動,遂有楚國吳起變法、齊威王鄒忌改革、秦國商鞅變法、趙國武靈王變革、韓國申不害變法等等,總之就是四個字,變法圖強。

  而在這其中,筆者要著重介紹的便是商鞅變法,事實上,列國變法算是互有側重點,但是,為何卻獨有秦國變法得以持久,得以最為成功,不得不說,這和秦國所遭遇的特殊情況有著很大的影響。

  秦國苦,秦國亂,或許在那個時代,沒有哪個國家的苦難真正比的上秦國,連續遭遇數代的內亂,不僅將曾經那個稱霸西戎的西部強國的元氣徹底損耗殆盡,而且,秦人故土河西之地也盡被魏國所占,內外交困下的秦國,更是在魏國咄咄逼人的攻勢下,一度有亡國之患。

  公元前385年,流浪在外長達29年的公子連在秦國貴族的幫助下,重新回到秦國成為了君主,史稱秦獻公。由此,這個又弱又窮的秦國,便一步一步開始了其傳奇的崛起之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35515.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