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主要弟子言行的一部重要書籍。本篇文章就《論語》中《顏淵》這一章里所出現的成語進行不同角度的分類和淺析,并比較這些成語,熟語在古今不同的時空發生的變化和形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歷史
《論語》是儒家的原始文獻,是儒家思想重要體現的載體,也是反映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經典。成語是我國漢語語言文字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者短語。很多成語都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更有不少直接出于《論語》,這些成語時至今日仍具有鮮活的生命,被運用于生活中。 歷史
作為儒家思想中閃光的語句詞匯,被人們千年來使用,有的原封不動直接成就了一些今日所用的成語,還有一些減縮而成。它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作為一個整體單位來應用。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成語大辭典》中以嚴格上意義的成語和由諺語等其他熟語形式轉化而生成的準成語為采收的標準,一般的諺語,慣用語,格言名句以及結構松散的語句等則基本不收錄,即使如此,這本辭典收錄的古今漢語成語1800多條中,直接來源自《論語》的就多達240條,所以可見《論語》中儒家的精華語言原封不動的流傳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重要一個方面。
下面就將《顏淵·十二》中所出現的成語逐條理出,并按不同角度分類。此節一共分為二十四章,有“問仁”,“問君子”“問政”幾部分,都是關于儒學之用。
一、成語列舉
克己復禮;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內省不疚;司馬牛之嘆;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浸潤之譖;足食足兵;必不得已;駟不及舌/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片言折獄;約之以禮;成人之美;風行草偃/化若偃草;察言觀色;一朝之忿;舉直錯枉;以文會友等等。 歷史
二、成語按形成方式劃分 歷史
從上面二十四章出現的成語的形式,我們可以看出千百年來人們使用《論語》中語句的形式并按照這個劃分出成語產生的幾種情況:
歷史
直接出自原文。這類短語從古至今沒有發生變化,保留了原貌,很多成語都是直接的源自于《論語》。如《顏淵》中:克己復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內省不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必不得已;浸潤之譖;足食足兵;駟不及舌;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成人之美;一朝之忿;以文會友。
簡縮于原文。所謂簡縮,就是將原句或者短語中的虛詞或者其他可以省略的成分去掉,壓縮簡略而成的成語。如《顏淵》中:片言折獄;察言觀色;舉直措枉。
組合而成。將原文幾句話,或者幾個短語中的精華部分選出,略去其他部分,組合而成的成語。如《顏淵》中:風行草偃。
由原文派生。在原句原義的基礎上,加上后人對語句的理解與歸納,形成一句新的更容易讓人使用的成語。基本原義是不變的,因此總結為派生出的成語。如《顏淵》中: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化若偃草。
三、按孔子儒家思想的不同方面劃分
孔子的思想是代表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以倫理為法,以個人修養為本,以道德為施政之基礎,以個人正心修身為政治修明指根本。儒家思想志在從新樹立一個理性化的封建社會,因為當時周期的封建社會正在趨于崩潰。所以按這些儒家思想不同的側重點又可以劃分為以下幾類:
論政從政。這主要是指孔子對于統治者的政策做法的建議與期望,來維護貴族等級關系,維護宗法血緣關系,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維護倫理綱常的典型建議;如風行草偃,講的就是從政者的責任問題,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當由在上者負責;如浸潤之譖,也是對國君用人者而言,擇善而用;再如足食足兵,片言折獄。
論待人接物。這里是指與人相處,處理事務的方法方式。如駟不及舌或者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戒不假思索而言他;如恭而有禮,對人和善,親切;再如察言觀色,以文會友等。
論修身。對于自身內心的修養方面,如一朝之忿,約之以禮,成人之美,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司馬牛之嘆,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內省不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等。
四、按現如今這些成語的使用廣泛與否進行劃分
歷史
雖然時隔千年,有些詞語的已經在被人們使用的過程中漸漸發生了變化,但是那些觸及生活跟生活密切相關的詞語卻一直被人熟知,講話中寫作中常常用到,所以這些也可以按照是否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來劃分:
1.生活中常用。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察言觀色,成人之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四海之內皆兄弟,內省不疚等等。這些成語對于人們來說,非常熟悉,大部分在生活中,學習中都能夠用到,并且延伸出很多深層意味。
2.特殊語境中使用。如足食足兵,片言折獄,風行草偃等。這些成語可能在日常的生活中用處較少,但是特定場合的使用還是很適合,所有這些成語依然具有生命力。
五、小結
歷史
本文通過對《顏淵·十二》中成語進行不同角度的劃分并解析,可以看出《論語》對于現代漢語言發展的影響力是很深的,雖然時光流逝了千年,那些精粹的語匯依然活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跟據它和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度如何,也可以看出古往今來中國的群眾關注的重點在哪些方面,這些儒家思想有哪些被人們認可而代代相傳下去。所以對于這些熟語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也就這些淺淺的方面進行探討。雖淺薄,但不妨引玉,讓更多的人了解今日我們的語言變化是一個發展的開放的過程以及那些息息相關于生活的詞匯的最初來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38937.html
相關閱讀: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臧文仲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