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屢次失敗的刺客豫讓:為何還能成春秋刺客的典范?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春秋戰國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豫讓行刺的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偽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成功進入趙襄子的宮中修整廁所。首次行刺失敗后,他不惜把漆涂滿全身,使皮膚爛得像癩瘡,把自己徹底毀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討,再次開展行刺計劃。

  刺客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行業之一。他們的活動一般非常隱秘,行刺目的往往以圖在短時間內,讓目標人物及其相關事物遭受致命打擊。

  中國職業刺客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常由于政治原因,負責對目標人物進行刺殺。其行刺動機較為單純,往往因感激委托人的恩德而去行刺,因此帶有一些俠的氣息。秦以后的刺客,行刺動機多為金錢、名聲、仇恨、政治等各類原因。

  漢朝史學家司馬遷著作《史記》中的《刺客列傳》,刻畫了一撥中國最早的刺客。如今被很多年輕人掛在嘴上、喜歡當玩笑話來開的那句“士為知己者死”,實際上始自于那個年代,而且在各種史料記載中,曾經真實地發生過。

  持這種信念的刺客們,往往被尊為“義士”,它不僅成為刺客們行走江湖的一種執業信條,也是古代義士們最為崇信的一種氣節。

  豫讓成為刺客的動因

  要說中國古代刺客,不得不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豫讓。如今廣為流傳的“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就出自這名古代義士。他也被稱為“春秋戰國四大刺客”之一。

  根據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一》中記載,豫讓姓姬,是晉國俠客畢陽的孫子。他先為范氏做事,后又給中行氏做家臣,但都未受到重用,讓他覺得很是失敗。

  郁郁不得志之際,豫讓遇到智伯,成為對方的家臣,而且主臣之間關系很密切,智伯對他很尊重。在他看來,智伯對他有知遇之恩。

  正待境遇好轉,看似前途一片光明之際,豫讓的人生事業卻再次出現轉折。公元前475年,智伯成為晉國執政,因卿大夫趙氏拒絕獻出封地,于是他聯合魏氏、韓氏二家共同對趙氏發動“晉陽之戰”。

  沒想到,到了公元前453年,當時還是晉國卿大夫之一的趙襄子派人向魏、韓陳說利害,魏氏、韓氏竟然臨陣反戈,聯合趙氏反攻智氏,智伯被趙襄子擒殺。消滅智伯以后,三家分割了他的屬地,并將晉國完全瓜分了。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三家分晉”。其中趙襄子最痛恨智伯,還把智伯的頭蓋骨拿來作飲器。

  趙襄子就是趙毋恤,嬴姓,趙氏,名毋恤(亦作無恤)。公元前475年,執晉國國政20年的趙簡子死了,其子趙無恤嗣立。后來成為了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

  所謂樹倒猢猻散。主子沒了,門客豫讓無處可去,只好逃到山里。對智伯,豫讓奉其為知己,卻未能盡忠,空留一身遺憾,“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對趙襄子,他暗下決心,“吾其報知氏之仇矣”。

  在那個年代,“報仇”最直接的就是改行當刺客,干掉襄子。自打立下那句千古傳誦的誓言后,他的內心種下一顆頑強的種子:以后什么事都不干了,只為主公復仇。

  但是行刺并不是豫讓所擅長的事情,他被后世奉為四大刺客之一,也不在于他武藝有多么高強,而是因為他對自己誓言的堅守、對忠誠的執著。

  首次行刺就失敗

  要殺人,首先就得改頭換面。豫讓第一件事,就是更名改姓,偽裝成一個受過刑的人,干的是打掃廁所的活兒。憑借這身臨時學來的手藝,他成功進入趙襄子的宮中修整廁所。

  豫讓的想法是,打算借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殺死他。這個算盤倒是打得好,但說實話,豫讓真不適合做刺客。第一次殺人,他就穿幫了。

  雖然他如期等到襄子來上廁所,但襄子始終感覺廁所氣氛可疑,這個修整廁所的人也從未見過,心一悸動,于是抓來一問,才發現眼前這人是豫讓,衣服里面還藏著一把刀子。襄子馬上把他逮捕了。

  豫讓也沒有屈服。被審問時,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動機:“欲為智伯報仇!”侍衛們都吆喝著要殺掉他,沒想到,襄子倒格外開恩。

  他無比感慨地說:“他是義士,我以后謹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況且智伯死后沒有繼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報仇,這是天下的賢士啊!痹谑绦l們的一片反對聲中,最后還是把豫讓放走了。那可是一個有著義士之風的年代。

  不得不說一下襄子,此人生于五霸稱雄的春秋末代,卒于諸侯兼并的戰國早期。《史記》中所列趙國的襄子紀年,在位為33年(公元前457年-公元前425年),性格沉穩,頗有遠略,見識不同常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50099.html

相關閱讀:戰國四大名將簡介: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魯國的傳奇寡婦
春秋時期的名人之芊叔為什么罷官?
鐵農具和牛耕導致春秋戰國土地制度變革說質疑
臧文仲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