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曾自知之明地說:“我不是帥才。”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多次坦率地講自我評價:“我不是帥才。”
在一次涉及人事分工的會議上,毛澤東望著周恩來:“恩來同志,你來怎么樣?”
周恩來擺手:“不行不行,主席,你是了解我的,我不是帥才。我理理家可以,做不了帥……”
董必武點頭,慢條斯理地說:“總理是我們這個國家的很好的大管家。”
自知之明絕非“偉大的謙虛”,而是“最大的勇敢。王明、張國燾不是帥才而強要作帥,結果一個跑去蘇聯,寄人籬下;一個投降國民黨,仰人鼻息。又何以論勇氣,逞英雄?
毛澤東也有一段話評價他。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莫斯科參加世界共產黨代表大會和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期間,曾在赫魯曉夫面前對時任六位中央常委進行過評價。其中,毛澤東評價周恩來說:“這個同志在大的國際活動方面比我強,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但是周恩來政治上弱點……但他是個好人。”赫魯曉夫點點頭,說:“咱們都是60多歲的人了,我們這里將由柯西金接替部長會議主席職務。米高揚也是政治上原則性不夠強,拿掉誰他都難過……但他是個好人。”赫魯曉夫舔一下嘴唇,又情不自禁地補充說:“不過大家還是希望由我來管全局。”
毛澤東的評論語言言簡意賅,也含著“周恩來不是帥才”的意思。
毛澤東對周恩來的這一評價或許從周恩來的自我評價和工作作風中可以得到啟發。
1950年6月6日,中共七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因為會議的主要內容是毛澤東作報告《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所以全會期間,周恩來曾與中財委的薄一波聊天,談論穩定物價等問題。
話一聊開,內容漸漸廣泛。周恩來想到什么事,帶著思考的神情問:“一波同志,你在晉冀魯豫同伯承、小平共事多年,你對他們二位的工作怎么看?”
薄一波說:“他們在工作上配合得很好,確實是同心同德,和諧有致。”
周恩來笑著搖頭:“我不是講他們的配合,而是問你對他們的工作方法怎么看?”
薄一波恢諧、幽默,聰明地反問道:“總理,您是老領導了,又跟他們相識甚早,您看呢?”
“好啊,”周恩來爽朗笑道:“你又把問題原樣奉還了。”
薄一波也笑:“不是說解鈴還需系鈴人嗎?我這叫解問題還需提問人嘛。”
周恩來斂去笑容,思考著說:“據我多年觀察,他們兩人的工作方法各有特色。小平同志是‘舉重若輕’,伯承同志則是‘舉輕若重’。你看是不是這樣?”
薄一波連連點頭:“完全同意總理的評價,這八個字概括得很準確。他們在工作上所以配合得那樣得心應手,恐怕這是一個重要因素。”周恩來仍然是一副凝重的思考神色:“那么,這兩種工作方法你比較喜歡哪一種?”不待薄一波回答出他的所選,周恩來已經沉思著繼續講下去:“從愿望上說,我更欣賞小平同志的‘舉重若輕’,但說實在話,我這個人做不到這一點。我同伯承同志一樣,在工作上常常是‘舉輕若重’。這也許是同我長期負責具體的執行工作有關吧……”
總理講這個話的時間是國家進入困難時期那一年,說明他那時就肯定了小平同志舉重若輕的帥才。
無疑,總理對自己有著深刻的認識,并且樂于承認。他確實做不到舉重若輕。他的外事秘書陳浩,見他三更未眠,五更又起,日理萬機,辛勞過度,曾忍不住勸說:“總理,有些事你不要管得太細;又管這又管那的,一個人的精力哪顧得上那么多呀?周恩來忽地從辦公桌后立起身,真生氣了。他從桌上拿起一份文件扇動著大聲問:“你看看,這事我不管行嗎?”
總理扔下這份文件,又抓起另一疊文件:“你說,這些事我不管行嗎?”接著,他又拍拍第三疊文件:“這幾件不管也不行!”他疲憊而又委屈地嘆口氣:“別人不知道,你們還不知道嗎?總是這樣來說我!”
事無巨細,總理拿起就不肯放,放不下。
有些人喜歡用“日理萬機”搞歌頌,見了領袖人物就說“百忙”,就說“日理萬機”。用濫了,根本不準確。
日理萬機只能是“宰相”。為“帥”者只能舉重若輕,以這種氣勢膽魄去作戰略決策和決斷重大事件;只有舉輕若重才會出現日理萬機。這不是基本常識嗎?
總理對各省市各部委領導愛講一句話:“你們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找我,直接給我辦公室打電話。”
總理對他的秘書們也愛講一句話:“你們有事一定要報告,不要怕我忙么,我不怕忙,我能忙過來。”
一位秘書對毛澤東的警衛長講,他見周恩來忙得兩天沒合眼,忍不住說:“總理,首長里面就數你忙了,這些材料可以送給小平同志去看么……”
周恩來往太陽穴上抹抹清涼油,繼續批閱,一邊輕聲說:“我是總理。這些具體事我多干一些,他可以去管點更大的事,多想想決策上的事。”
有些事是那些部長、司局長都不屑一顧的瑣事、小事,周恩來不但樂于管,而且管得仔細認真。毛澤東在聽到幾件這類事后,曾對許多人感慨:“還是我們的總理啊,上至國家大事,下到服務員的工作都關心到了!”
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曾對毛澤東說:“我真羨慕你有個周總理,我們就缺一個周總理。”
尼克松與周恩來接觸算不上多,卻在一面之后即對周恩來的“舉輕若重”大發感慨:周恩來也具有另一種罕見的本事:他對瑣事非常關注,但沒有沉湎于其中而不能自拔。我們在北京的第三天晚上,應邀去觀看體育和乒乓球表演。當時天已經下雪,而我們預定第二天要去參觀長城。周恩來離開了一會兒,我以為他是去休息室。后來我才知道,他是親自去關照人們清掃通往長城路上的積雪。第二天,路上潔凈得如同不曾下過雪似的。這個例子是很典型的。
人們還發現,在機場歡迎我們的儀仗隊是周恩來親自挑選的。這些士兵身體健康、魁梧,穿著整潔。周本人還親自為樂隊挑選了在晚宴上為我們演奏的樂曲。我相信他一定事先研究過我的背景情況(事實上正是如此),因為他選擇的許多曲子都是我所喜歡的,包括在我的就職儀式上演奏過的《美麗的阿美利加》。在結束這次旅行后,國務卿威廉•羅杰斯告訴我:有一次,在他與周恩來會談之前,進來了一位年輕的婦女,遞給周恩來一份報紙清樣請他過目。這是周為第二天報紙編排的頭版。
對于周恩來來說,任何大事都是從注意小事入手這一格言是有一定道理的。他雖然親自照料每一棵樹,但也能夠看到森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73809.html
相關閱讀:吳鐵城怎么死的?吳鐵城因何事失去蔣介石信任
解密拜倒在東洋女間諜“石榴裙”下的民國高官
1936年蔣介石憑借一封什么密函化解內戰危機?
揭秘:武昌起義前孫中山領導的十次武裝起義
揭秘:民國大總統徐世昌與袁世凱的恩怨情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