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注意11個陷阱
陷阱一:“高薪”誘你搞傳銷
一些傳銷組織和傳銷人員應用大學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網上以高薪招聘為名勾引畢業生上當,一些求職者因不了解情況而受騙。“只有你參加咱們的團隊,3個月后就拿到月薪3000元左右,跟著你事跡的增添,你的工資將逐月增長。”兩位上當的學生稱:他們與這家公司洽商時,公司不看畢業證書,只填一張表格,隨后便通知他們說被錄用了,并籌備帶他們去廣西、云南等地。在去廣西的途中,他們意識到是傳銷后,便在南下途中下車,逃了出來。目前,傳銷騙術重要有以下多少種新的情勢,值得大學生求職者留神和警戒:一是“跨省招聘”.一些傳銷組織和傳銷人員曉得,網上欺騙在當地很難實行,由于當地人都熟習情況,假造的謠言很容易被揭穿,而外省的求職者往往不了解當地情況,容易未遂。二是“高薪引誘”.在網上宣布虛假招聘信息時,供給所謂的好職位和高薪,引導大學生求職者上當。三是“共同”.一些傳銷人員為了引誘大學生求職者上當受騙,在網上發布虛假信息時,向大學生伸出“橄欖枝”,表白獨特創業的欲望,一些大學生求職者信以為真,結果上當上當。四是“網上戀人”.一些傳銷人員以在網上尋找戀人為名,欺騙大學生,一旦受騙,便以各種理由拉其入伙。
陷阱二:高職誘惑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的畢業生小薛同學向記者陳述了自己求職受騙的閱歷。一天,小薛接到太平人壽保險公司的電話,被告知她已被該公司錄取為“貯備經理人”.小薛在高興之余不免納悶,自己從未向該公司投送簡歷過呀?他們怎么會知道自己的電話?但小薛仍是興沖沖地來到該公司,可去過方知,本來是該公司從某招聘網站上的公然資料里“選”中了自己。而所謂的預先被錄取的職位“儲備經理人”則被換成了“理財專員”.經由一番培訓后,小薛才知道,原來該公司把自己招來就是做保險業務員。有多名大學生有這樣的經歷:廣告上說是招聘“經理”,月薪1800元。當他們交了50元的中介費,辦完手續后,被部署在離中介所不遠處的一家公司工作。結果上班第一天,公司負責人就叫他們“先從基層干起”,讓他們先在1個月內,每人傾銷價值1萬元的保健品。1個月下來,他們6人中,沒有哪一個實現了義務,天然被解雇了,豈但連基礎工資沒拿到,還出了中介費。后來他們通過明查暗訪,發明這家所謂的公司就是職介所的人開的,專門用來騙人的。
據了解,目前很多公司招聘業務員都是到各招聘網站收集應屆畢業生的材料,以高職加以引誘。對諸如斯類“掛羊頭賣狗肉”的招聘手法,畢業生必定要小心,清晰本身實力,從基本做起,逐步展示自己的才干,不要輕信高職誘惑。
陷阱三:騙培訓費
以錄取作為釣餌騙取培訓費已不足為奇了,但仍有畢業生求職心切,掉入此類陷阱。畢業生小劉同窗接到某公司的面試通知,于是興奮地到該公司參加面試。一番面試后,該公司并不當時就向他收取培訓費,只是說讓他先試用一段時光,然后再斟酌是否錄取他。小劉非常愉快,想好好表示一下,爭奪能留在該公司工作。于是,他起早貪黑地干了近一個月,傷感散文,結果卻被告訴:你干得不錯,但專業常識不足,公司須要對你進行培訓,請先交300元培訓費。當小劉對此進行質疑時,該公司卻說,不交培訓費能夠走人,但此前工作一個月的薪水免談,令小劉憤慨不已。
值得畢業生注意的是,個別正規公司會向求職畢業生解釋試用期,即便求職畢業生在試用期沒有通過,也會得到相應報酬。至于培訓費,普通由公司擔當。
陷阱四:“皮包公司”
畢業生小李收到一個房地產公司的電子郵件,被通知去面試。因為小李并未向該公司投送過簡歷,他怕遭遇“皮包公司”,為保險起見,決議上網先查一下。讓小李驚奇的是,當他用GOOGLE搜索后發現,該公司竟然用統一個電話、地址注冊了4個公司,波及醫藥、保險、建材等不同范疇。該公司提出的給求職畢業生的待遇異樣優厚,而招聘信息中對于學歷的要求居然是中專以上即可。該公司以低學歷招聘求職畢業生,卻提出付相稱高的工資,值得猜忌。經其向工商部門了解,該公司已不存在。該公司是以低尺度將畢業生招進來為公司干活,而其許諾的高工資是不會兌現的。
對此,求職畢業生們應該得到一些啟發,假如接到一些本人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簡歷的公司的口試告訴,應當當時向有關部門查問、核實該公司的實在情形,并上網搜尋一下該公司的網站,斷定其范圍與用人需要,而后再去進行面試。
陷阱五:中介陷阱
委托人才中介公司尋找就業單位不失是一種有效的求職道路,但應抉擇政府主辦的或社會信用好的大型人才中介機構,一些不著名的人才中介往往設施簡陋,無正規的職員機構,是不夠資源共享質的“黑中介”,當求職者繳納數量不菲的中介費后,中介方就會列出種種理由來推脫甚至從而騙取求職者的中介費。
陷阱六:招聘會陷阱
此類招聘會大多名不符實,經常對外宣傳有多少用人單位跟崗位,職位檔次有多高,等等,實際上多為虛偽宣揚。()按國度的有關劃定,只有主管部門組織或同意不以營利為目標的畢業生就業市場運動才是正當的。
陷阱七:電話陷阱
正常而言,畢業生在收到用人單位的回應后,會自動進行接洽有些人恰是利用畢業生的這二心理,讓畢業生給一些收費很高的信息臺回電話,以騙取高額電話費。
陷阱八:合同陷阱
在合同中,有些單位設置一些不置可否或帶有誘惑性的前提,畢業生在簽署合同時一定要細心瀏覽各項條款,穩重簽約,注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陷阱九:地點陷阱
良多企業在全國各地有分部,而加入應聘會的往往是總部的人力資源部分。因而,畢業生在應聘時輕易發生錯覺,認為工作地點就在總部所在的大城市,用人單位在選聘畢業生時成心不予以闡明,成果畢業生上崗后被分到其它處所,對此,畢業生在面談時必需征詢明白。
陷阱十:收保證金哄你買貨色
有兩名畢業生遭受了這樣的求職經歷:他們經一家職介所先容后,到成都一家化裝品署理公司應聘業務主管,經過初試、復試后,公司負責人稱要試用3個月,叫他們先學會推銷公司代辦的化妝品,每人交了150元信譽保證金,但沒有拿到收據。經過實際,他們發現這些產品基本無奈推銷。后來他們在一家大型商場了解到,這套化妝品的銷售價錢是70至80元。原來,這家公司采取這種“招聘”措施,變相地向求職者賣化妝品。
陷阱十一:“沒經驗也可”引你入“套”
據懂得,因為許多用人單位都要求求職者存在工作經驗,這樣將一些應屆大學生擋在了之外。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人才市場,常有“矮一截”的感到。因此,當應屆大學生在廣告上看到“無教訓也可”等字眼時,就會面前一亮,不加考慮地爭著填寫履歷,對招聘公司的背景則一律不問,最后可能吃虧。一名大學生填了表后,對方要求收取100元的保證金,多次找工作受挫的他,絕不遲疑地交了這筆錢。半個月后,他被發布走人,請求退還保障金,他卻拿不出把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02141.html
相關閱讀:職場缺乏安全感怎么克服
西德尼溫伯格的故事
職場白領之間的人際藝術
如何與年輕上司和諧相處?
職場生涯最重要的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