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 7 月 14 日,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了冥王星,最近距離只有 1 萬多公里。現在 8 個月過去了,科學家從新視野號發回的數據里有了哪些驚人發現?
新視野號拍攝的冥王星高分辨率照片,其中上部 " 心形 " 的史潑尼克平原擁有豐富的氮、一氧化碳和甲烷。
就在一年前,冥王星還是新視野號相機鏡頭里不起眼的明亮斑點,與 1930 年克萊德 · 湯博發現它時沒什么兩樣。
但就在這一周的《科學》雜志上,新視野號團隊的科學家們發表了第一套綜合性論文,來描述去年 7 月新視野號近距離飛掠冥王星系統得到的最新探測結果。
來自美國西南研究院 ( SwRI ) 、新視野號首席科學家阿蘭 · 斯特恩 ( Alan Stern ) 介紹說:" 這五篇論文完全改變了以往我們對冥王星的認識,新視野號揭示這顆 " 前第九大行星" 是一個擁有多種地貌、地質活動相當活躍的星球。冥王星表面物質成分令人驚異,且有一個與太陽交互作用復雜的大氣層,以及一群有趣的小衛星。"
去年 7 月 14 日,在深空飛行 9 年,旅途長達 30 億英里 ( 近 50 億公里 ) 的新視野號抵達了它最重要的目標天體 -- 冥王星。新視野號也是迄今從地球出發速度最快的探測器,離開地球時速度達到 16.26 千米 / 秒,在發射后 9 小時就飛過了月球軌道,而阿波羅飛船需要三天。
右下角是冥王星上古老的、布滿隕石坑的地形,呈現暗紅色是因為上面覆蓋有托林 ( tholins ) 這種物質。整幅圖區域寬 420 公里,高 225 公里。
新視野號攜帶的七項儀器獲得了冥王星約 50Gb 的科學數據,這些數據絕大多數是在飛掠前后九天的時間里獲得的。
冥王星的第一張近距離照片顯示了其表面擁有一個巨大的 " 心形 " 地貌特征,向科學家展示了這顆矮行星的冰封世界。這也是人類首次 " 涉足 " 這片遙遠的太陽系邊緣地帶 -- 柯伊伯帶,而冥王星正是柯伊伯帶里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天體,這些天體比之前我們建立模型預測的更有趣,也更令人迷惑。
在這之前,科學家們認為柯伊伯帶的天體自形成以來應該變化不大。但新視野號近距離觀測冥王星與冥衛一卡戎 ( Charon ) 的結果卻讓科學家不得不重新思考,究竟什么樣的地質活動可以在這些遙遠的天體上持續這么久。
通過分析冥王星表面物質的成分,科學家們認為今天冥王星復雜多樣的地貌,源自億萬年來冥王星表面物質的持續相互作用。這些物質包括易揮發移動的甲烷冰、氮冰與一氧化碳冰,以及在冥王星低溫表面較穩定的水冰。
來自洛厄爾天文臺的科學家、論文第一作者威爾 · 格蘭迪 ( Will Grundy ) 介紹說:" 我們注意到表面易揮發冰類物質的分布變化,這說明冥王星有奇妙的揮發 - 冷凝循環過程。相比較地球上的水循環,冥王星的這個物質循環過程更豐富,至少有三種物質參與,并且這個相互作用過程我們現在還沒有弄明白,但是我們肯定它們的相互作用讓冥王星整個表面發生了變化。"
新視野號拍攝的霧霾狀的冥王星大氣層,冥王星大氣呈層狀分布,照片里大約分 20 層,并橫向延伸數百公里。
科學家們也發現冥王星上空分層的霧靄狀大氣,并且大氣層比預期更冷更稠密,這影響到冥王星的上層大氣如何逃逸到宇宙空間,以及如何與太陽風中的帶電粒子流相互作用。
在這之前,科學家認為從冥王星大氣逃逸損失的物質會非常多,就像彗星揮發的彗尾一樣。但實際上,冥王星大氣物質逃逸速度并不快,反倒和我們地球大氣層很相似?茖W家們發現冥王星大氣逃逸的氣體主要是甲烷,而不是氮氣,這是相當令人驚訝的,因為冥王星近表大氣有 99% 的組成是氮氣。
科學家也對冥王星的四顆小衛星進行了首次近距離成像分析,這些衛星是在 2005 年至 2012 年間發現的。其中冥衛二尼克斯 ( Nix ) 和冥衛三許德拉 ( Hydra ) 直徑約 40 千米,冥衛四科伯羅司 ( Kerberos ) 與冥衛五斯堤克斯 ( Styx ) 直徑約 10 千米。科學家發現這些小衛星有異常高且不規律的旋轉速度,以及不尋常的極向一致性。這些衛星都有明亮的冰層表面,且顏色與冥王星和冥衛一卡戎很不一樣。
有證據證明其中幾顆小衛星是由早期更小的碎片合并而成,并且表面地質年齡至少已有 40 億年。這兩條探測結果支持科學家此前對這些小衛星形成的假設:在冥王星 - 冥衛一雙星系統形成期間,這些小衛星由很多碎片碰撞形成。
目前,科學家已接收到一半新視野號飛掠冥王星所獲得數據,這些數據以無線電信號的形式光速傳回地球需要五個小時,所有冥王星的科學數據將在 2016 年底全部發回。
上圖為冥王星 " 心形 " 的史潑尼克平原局部高清特寫,分辨率 160 米 / 像素 ; 下圖為位于冥衛一赤道上,武爾坎平原附近的地貌,分辨率 320 米 / 像素。
以下為新視野號的九大新發現:
01. 由表面撞擊坑數量計算,冥王星在過去 40 億年里一直處于地質活躍狀態。此外,冥王星心形區域里光滑的 " 史潑尼克平原 ( Sputnik Planum ) " 沒有探測到任何隕石坑,地質年齡非常年輕,不超過 1000 萬年。
02. 冥王星最大衛星冥衛一卡戎擁有一個古老的表面。例如,卡戎赤道附近的武爾坎平原 ( Vulcan Planum ) 可能是在 40 億年前,由大量冰火山的噴發物流動形成的。這些流動的噴發物源自卡戎遠古時期的地下海洋,從地殼破裂處噴發出來。
03. 冥王星表面物質呈現區域性分布特征:有些區域氮較為豐富,有些甲烷較為豐富,而有些區域水冰分布較為集中,這樣的發現已經非常讓人驚訝,同時這種分布也為了解冥王星地質歷史與氣候變化創建了拼圖。在外太陽系,冥王星表面的物質變化是前所未有的。
04. 冥王星上層大氣溫度比之前預測的要低很多,這對冥王星大氣逃逸速率有重要影響,但為什么冥王星大氣層比預想的要冷仍是一個謎。
05. 新視野號對冥王星大氣中許多重要組成成分 ( 包括分子氮、甲烷、乙炔、乙烯、乙烷 ) 進行了測量,并首次繪制出高度函數。
06. 同樣也是首次,冥王星霧霾狀大氣層一種可能的形成機制被發現。這種機制涉及由浮力波影響的大氣中混濁顆粒的濃度,由風吹過冥王星山區形成。
07. 在飛掠冥王星前,因為發現了其他小型衛星,引發了對冥王星系統中可能存在冰與巖石碎片的擔憂。但是新視野號攜帶的塵埃計數器在飛掠前五天內,只發現了零星的塵埃粒子,這表明冥王星周圍區域實際上不是充滿了碎片。
08. 新視野號揭示了太陽風和冥王星大氣之間的相互作用區域,在向著太陽的一面只有 7000 公里,不到冥王星半徑的 6 倍,這比之前預期的要小的多。這可能是因為冥王星大氣逃逸速率低于此前建模得到的結果,而之前建立的模型源于對冥王星紫外大氣掩星的觀測數據。
09. 冥王星四顆小衛星擁有較高的反照率,大約 50%~80%。這與柯伊伯帶上其他小天體較低的反照率非常不同,其他小天體反照率只有 5%~20%。這說明了這四顆小衛星并不是冥王星從柯伊伯帶里俘獲的,而是在早期形成整個冥王星衛星系統的過程中,大型撞擊產生的物質盤聚合形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79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