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開為蟲,合則為蛇,說這種蛇可以被打散變成無數小蟲,過一會又會聚合成一條蛇……
1. 人們時不時可以在網絡上看到一些報道:“神農架發現千腳蛇,分開為蟲,合則為蛇”,說這種蛇可以被打散變成無數小蟲,過一會又會聚合成一條蛇,當地老鄉據此認為它有接骨的藥效……當然,任何意識清醒的人都知道,既然是由蟲組成,就不能稱之為蛇。這種現象,其實指的就是某些鱗翅目幼蟲——俗稱毛毛蟲的“排隊”行為。
2. 南非克魯格公園的毛蟲隊伍橫穿馬路,這條“一字長蛇陣”長達5米多,由136條毛蟲組成。為此,人們還把汽車停下讓它們先行通過。 圖:dailymail.co.uk
毛毛蟲“排隊”的現象,其實并不罕見。
早在一百年前,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就在巨著《昆蟲記》里介紹了他對一種排隊毛蟲的觀察。在《昆蟲記》的中譯本里,這種毛蟲的名字被翻譯得千奇百怪,“松樹行列蛾”、“松毛蟲”、“枯葉蛾”……其實,它的正式中文名叫做松異舟蛾(Thaumetopoea pityocampa)。
松異舟蛾屬于鱗翅目(Lepidoptera)舟蛾科(Notondontidae),是歐洲南部、地中海地區和北非分布最廣、危害最重的一種森林害蟲。它能危害幾乎所有品種的松樹和雪松,可以對森林造成嚴重危害,并且幼蟲的毒毛會使人畜嚴重過敏。近年來,由于全球變暖,這種生物不斷向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擴散,在一些過去沒有分布的地區爆發成災,因而受到歐洲地區的廣泛重視。
松異舟蛾的幼蟲 圖:fogiba/flickr
3. 這種毛毛蟲是營集群生活的,它們會在松枝間編一個大大的絲巢,然后大家住在里面,可以躲避寒風。小的時候,它們會先吃包在巢里的松葉,不愛出去,是十足的宅貨。等到長壯了、天氣也冷了,它們就像商量好一樣,開始停止取食巢內的松葉。因為再吃的話,巢就塌了,它們就沒法過冬了。
松異舟蛾幼蟲的絲巢,每個巢里都有一堆毛毛蟲在睡覺 圖:gardencenterejea.com
4. 等到毛蟲覺得巢內松葉是吃得適可而止的時候,它們就開始排隊外出覓食了。每個隊伍都會有個“隊長”,這個“隊長”是隨機產生的,負責探路。如果把隊長拿走,后一位就會立刻接替隊長的位置。毛蟲的頭看著很大,好像有兩個大復眼的樣子,其實那只是頭殼,頭殼上只有10個單眼,只能感光,看不清路。所以它們主要靠觸覺和味覺來探路。
松異舟蛾幼蟲的隊伍在蜿蜒前進 圖:Wiki commons
5. 毛毛蟲之所以會選擇排隊的方式,是因為它們都住在一個巢里,每天出外覓食后還會回到這個巢,如果分散覓食的話,會出現很多意外情況,導致幼蟲不能回巢。而幼蟲期正好在當地處于秋冬季節,不能及時回巢就有凍死或被捕食的危險。所以,大家排成一隊是最好的選擇。
毛毛蟲靠什么來排成一隊呢?法布爾認為是它們自己吐的絲。毛蟲只要在爬,就無時無刻不在吐絲,像醉鬼一樣邊走邊吐。不過,毛蟲吐出的液體一遇到空氣就變成固體的絲,黏在了地上。每條幼蟲吐的絲會黏在一起,變成一條“絲路”。長長的絲路經過陽光的照射,還會發出耀眼的光芒。
但是, 近年來有研究顯示 ,絲線并不是毛蟲認路的依據。它們會一邊爬,一邊分泌一種“追蹤費洛蒙”,大家就是據此來找到回家的路的。毛蟲還能分辨出新路和老路,并選擇被更多毛蟲走過的那條路。至于絲線,多少可能也有作用,但更多的是用于避免毛蟲在光滑的枝干上打滑。
切斷絲路,不會阻礙毛蟲的前進 圖:ortland.edu
6. 但費洛蒙主要是對“隊長”比較有用,對隊伍里的其他成員來說,它們主要是靠觸覺感觸前面一條蟲的刺毛來保持隊形的。何以見得呢?科學家把一條毛蟲的內臟剝空,只剩外皮,套在木棍上,這個外皮不能分泌費洛蒙了,但僅靠上面的刺毛就能引誘一只活毛蟲跟著他走。
松異舟蛾幼蟲跟隨同類的外皮前進 圖:ortland.edu
7. 不過,排隊的毛毛蟲也有倒霉的時候?催^《昆蟲記》的人都不會忘記那個著名的實驗:法布爾讓一列毛蟲爬上一個花盆的邊緣,讓它們開始繞圈。憨厚的毛蟲整整在花盆上轉了7天,一共168個小時,行軍總距離453米,總共繞了335圈!(為啥有“人體蜈蚣”的感覺……)最后還是靠一名餓暈了的毛蟲偶然爬下了花盆,大家才得救。不過,自然界幾乎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毛蟲排隊的戰略,還是非常保險的。
直接在紙片上用追蹤費洛蒙畫圈,就能讓松異舟蛾幼蟲轉圈圈 圖:ortland.edu
8. 除了松異舟蛾,其實還有很多群集性鱗翅目幼蟲有排隊的習慣。在中國,最常見到的是刺蛾的幼蟲在排隊。刺蛾幼蟲碧綠光滑,排起隊來比松異舟蛾更具觀賞性。需要說明的是,毛毛蟲們只在找食的路上會排隊,找到食物后,它們就分散開吃了。要是繼續排著隊吃的話,后面的同學把莖桿一咬斷,前面的隊伍就拖著一條絲帶集體蹦極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3460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