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蘇教版二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數學教案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認識乘法

第一課時:認識乘法(一)
目標
1、學會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合作學習的態度。
重、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把相同數連加的算式表述為“幾個幾相加”。
2、難點:讓學生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數方陣排列的物體的個數,相應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課本第1頁放大的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圖上畫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現圖上畫的是雞和免。
師: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指名回答,不同的學生可能會提出不同的問題,只要學生能提出合理的數學問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教師重點引導學生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免一共有多少只?雞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說明依據。
師:怎樣列式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數:2+2+2=6(只) 雞的只數:3+3+3+3=12(只)
師:你能說一說為什么可以這樣列式的依據:圖中免子都是2只一組,有3組,雞都是3只一組,有4組。
2、觀察算式,發現特點。
讓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算式。
師:誰能說說這兩個算式有什么共同點?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現:每個算式的加數都相同。
3、學習用“幾個幾相加”表述相同數連加的算式。
師:“2+2+2”這個算式可以用3個2相加表述。誰能說一說“3+3+3+3”可以怎樣表述?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3+3+3+3”可以用4個3相加表述。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
2+2+2表示3個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個3相加是多少。
讓全班同學把上面的兩句話齊讀一遍。
4、質疑。
師:“3+3+3+3+3+4”這個算式能用“幾個幾相加”表述嗎?為什么?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想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發現,只有加數相同的連加算式,才能用“幾個幾相加”表述。
三、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頁“試一試”中的練習題。
1、“試一試”第(1)題。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小棒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再填一填。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試一試”第(2)題。讓學生按題意要求擺一擺,并填一填,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練習
五、全課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第二課時:認識乘法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發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結合解決問題,經歷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抽象為乘法算式的過程,逐步體會乘法運算的意義。
3、會把相同加數的連加算式改寫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稱、讀法,并應用加法計算簡單的乘法算式的結果。
4、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間的聯防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課本第2頁例題教學情境圖。隱去圖中的問題。
師:看到這幅圖,你想知道什么?
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數學問題,并有意識地追問:怎樣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臺電腦呢?
2、列出算式,說明算法。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列式計算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2+2+2+2=8(臺)
接著,讓學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幾個幾相加。
3、引入課題。
師:求4個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計算,還可以用一種更簡單的方法計算,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一種新的運算----乘法。
板書課題:認識乘法(二)
二、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紹讀法和寫法。
師:4個2相加可以寫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師:比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過交流,引導學生發現:用乘法算比較簡便。
教師:4×2讀作“4乘2”。2×4讀作“2乘4”。
讓學生齊讀2遍。
2、認識乘法各部分名稱。
師:在一年級學習加、減法時,同學們都知道了它們各部分的名稱,你們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嗎?
師:“×”叫乘號,乘號兩邊的數都叫乘數,乘得結果叫積。請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說一說2×4=8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學生說完后,師板書。
再讓學生互相說一說,4×2=8這個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三、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2頁“試一試”中的練習題。
先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讓學生認識小雞被分成5組,每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著,讓學生在書中填寫。
最后,讓學生討論:求5個4的和是多少,哪種寫法比較簡便?
通過全班交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用乘法算比較簡便。
四、全課小結
師:今天大家學到了什么知識,是怎樣學習這些知識的?
引導學生說出:知道了相同加數相加,用乘法算比較簡便,知道了怎樣讀寫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稱等。

二、乘法口訣(一)

1。1、2、3、4的乘法口訣

第一課時:1、2、3、4的乘法口訣(一)
教學目標
1、結合解決問題的情境,使學生經歷編制2、3、4乘法口訣的過程,感受2、3、4乘法口訣的,理解每句口訣的意義。
2、結合具體背景,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以及用口訣進行乘法計算的優越性。
3、結合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經歷編制2、3、4的乘法口訣的過程,引導學生用觀察、比較、遷移的方法探索新知。
4、使學生經歷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情感,享受成功喜悅。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
2、引入: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乘法的初步認識,求23和43的積各是多少?我們是通過加法求出和得到的,那么怎樣進行乘法計算,才能又對又快呢?那就要學會乘法口訣就能很快地算出。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乘法口訣。
板書課題:1、2、3、4的乘法口訣。
二、探索新知
1、教學2的乘法口訣。
(1)出示玩蹺蹺板的情境圖。
(2)提出問題,編制口訣。
1個蹺蹺板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2個蹺蹺板坐( )人,列出乘法算式是( )。
指名回答,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乘法算式 乘法口訣
1×2=2 一二得二
2×2=4 二二得四
教師解釋以上兩句口訣的意思,“一二得二”指的是1乘2得2;“二二得四”指的是2乘2得4。
(3)想一想。
讓學生想一想“2×1=( )”,用哪句口訣算?
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2×1=( )”可用“一二得二”這句口訣算。
(4)練一練。
讓學生把1×2,2×2,2×1三題再練幾遍。
2、教學3的乘法口訣。
(1)出示如下教學情境圖。
(2)提出問題,列出算式。
1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2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3只秋千坐( )人,列成乘法算式是( )。
指名回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1×3=3 2×3=6 3×3=9
(3)自編口訣。
師:你能根據上面的三個算式自編3的乘法口訣 嗎?編寫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4)指名匯報。
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編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乘法算式 乘法口訣
1×3=3 一三得三
2×3=6 二三得六
3×3=9 三三得九
讓學生把上面的三句口訣齊讀2遍,然后指名說一說這三句口訣各表示什么意思。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讓學生說得數,說口訣,進行全班交流。
(5)練一練。
口算練習。
1×2= 2×2= 2×1= 1×3=
2×3= 3×3= 3×1= 3×2=
出示口算卡,讓學生口算得數,并說一說用到哪句口訣。
3、教學4的乘法口訣。
(1)出示如下教學情境圖。
(2)算一算。填書中的表格。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1個4 1×4=4
2個4 2×4=8
3個4 3×4=12
4個4 4×4=16
(3)自編口訣。
師:根據上面的算式,你能自編4的乘法口訣嗎?
如果學生感到有困難,前三句口訣師生同編,第四句口訣鼓勵學生模仿著編。
學生編完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并把“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這4句口訣。
(4)想一想。讓學生完成‘4×1=( ),4×2=( ),4×3=( )這三道題。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每道題各用哪句口訣算。
4、試一試。
出示題目:1×1=( )
教師告訴學生1×1的意思是“1個1”,然后讓學生依據經驗算出積,并編出口訣。
學生獨立思考后,教師讓學生口答,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
1×1=1 一一得一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9頁“想想做做”第1至4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看算式用小棒擺一擺,再填一填。學生填空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題。
讓同桌的兩個同學進行口算練習,一個同學出示口算卡,一個同學說口訣,兩個同學輪流進行,還可以換形式進行口算練習。
4、“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一句口訣能算兩道相應的乘法算式。


2、乘加、乘減
教學目標
1、能靈活運用1~4的乘法口訣口算乘加、乘減題。
2、讓學生在實際問題和情境中初步認識乘加、乘減算式。知道在乘加、乘減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減計算幫助記憶乘法口訣。
3、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計算能力及求異思維能力。
4、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減計算的原理。
5、使學生初步體會乘加、乘減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一、復習引入
1、復習。
(1)看卡片口算。
3×2= 4×1= 2×4= 3×1=
1×4= 3×4= 1×1= 2×2=
(2)填空。
3個2相加得( ),再加1個2是( )。
4個3相加得( ),再減去1個3是( )。
指名回答,教師要求學生說出思考過程,只要學生說得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重點強調:第1題目,3個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是23,根據口訣:二三得六。3個2再加上1個2共4個2。用乘法算式表示24,根據三四得八,得出結果。
第2小題,思考過程略。
2、引入。
教師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并板書課題:乘加、乘減。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題。
出示課本第11頁例題教學情境圖。
(1)提出問題。
師:看著這幅情境圖,你想說些什么?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一共養了多少條金魚?
(2)自主探索算法。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算法。教師巡視,及時了解學生中典型的做法,并給予指導。
(3)全班交流。
小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
學生可能會提供以下不同的做法。
把每個魚缸里金魚的條數連加起。
4+4+4+2=14
先算3個4條是多少,再加上2條。
3×4+2=14
如果學生還有其他算法,只要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
如:2+4×3=14 2+4+4+4=14-------
2、試一試。
讓學生試著做;3×4—2=( )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想法。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時,教師引導學生重點討論計算:“3×4—2=( )這個算式時,應先算什么,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認識應怎樣算“3×4”多少,再把所得的積與“2”相加。
3、小結。
教師先說明像3×4+2,3×4—2,2+4×3------等這些的算式就是乘加乘減算式。接著,讓學生口述3×4+2和3×4—2的計算過程,同桌的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
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進行乘加、乘減計算時,應注意些什么?
學生小討論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乘加、乘減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2頁“想想做做”第1~4題。
1、“想想做做”第1題。
讓學生說一說從圖中看到些什么,再說算式以及為什么這樣列式。
2、“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交流。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說一說練習后的體會。通過交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在乘加乘減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3、“想想做做‘第3題。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結合本題所提供的情境圖,比一比這兩個算式,說一說兩個算式為什么不同。
4、“想想做做”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交流算法。
本題算法不唯一,有以下兩種算法。
(1)2×3+1=7
(2)2×4—1=7。
對于一般學生,只要求列出乘加算式就可以了。
四、全課小結
師:誰說說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新本領?

三 認識圖形

1.認識圖形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四邊形 五邊形式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提高觀察能力 比較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3.教學時,要盡量給學生創造條件,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地去探索 實踐出真知交流工作經驗通過觀察員動口若懸河動手工勞動動腦,在愉悅的心情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4.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積累對數學的興趣,培養合作項目交流意識。
重難點
1.重點:認識四邊形上五邊形 六邊形等平面圖形。
2.難點:讓學生體會圖形的變換。
教學過程
一 引入課題
教師手里拿著一個長方形紙和一個正方形紙片。
師:這兩張紙片分別是什么圖形?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說出這兩張紙片分別是長方形和正方形。
師: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圖形,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些其他的平面圖形。
板書課題:認識圖形。
二 探索新知
1 認識到四邊形。
出示課本第26頁地磚圖。
師:這兩塊地磚分別是什么東西圖形?(指名回答)
教師發給每個學習小組一塊長方形地磚和一塊正方形地磚。
(1)摸一摸,數一數。
(2)討論交流。
師:通過觀察和操作,你發現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發現:這兩塊地磚各有四條邊。
教師指出:這兩塊地磚都是四邊形。
(3)深入拓展。
讓學生獨立完成課本第26頁“想想做做”中的第1 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合理交流引導學生體會四邊形不僅僅有長方形 正方形,還有其他形狀的平面圖形。
3.認識到五邊形六邊形。
(1)看一看。數一數。
讓學生對著圖形先數一數,再根據圖中的問題互相說一說。
(2)討論 交流。
針對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在上面的圖形中:
左上方的兩個圖形 各有五條邊,都是五邊形,右下方的兩個圖形各有6條邊,都是六邊形。
(3)深入拓展。
師:想一想,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怎樣做?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片刻,再組織全班交流。
通過全班交流,引導學生認識:要知道一個圖形是幾邊形,可以數一數它有幾條邊。
出示一個七邊形和八邊形,讓學生數一數,并進一步體會上面的認識。
三 鞏固應用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27頁“想一想”第2~6題。
1.“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用課前準備的小棒按題意要求搭一搭,然后引導學生回答題目中所提的問題。通過交流,使學生進一體會五邊形有五條邊,六邊形有六條邊。
2.“想想做做”第3題。
本題是在認識圖形特征的同時,填下面的表時,可提醒學生認真點數,有能重復和遺漏。
3.“想想做做”第4題。
本題體現了圖形的變換,有利于學生認識多邊形,練習時,可以先由師折,學生看,說出折出的是幾邊形。再讓學生照葫蘆畫瓢著樣子自己動手折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題。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通過交流,引導學生認識本題中每個圖形可以從不同的點開始分割,但結果都一樣。
5.“想想做做”第6題民。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組織全班交流。本題是開放性的問題,全班交流時,老師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剪的,且讓學生演示剪的過程。
四.全課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
2.實踐活動:有趣的七巧板
活動目標
1.使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感悟出平面圖形的特點,發展空間觀念。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與人合作的精神。
3.通過“玩樂”活動,使學生感受到數學活動的有趣。
4.感受圖形的美,發展審美意識。
活動準備
每個學生準備好學具——七巧板。
活動過程
一.引入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將利用“七巧板”進行一次有趣的活動。
二.組織活動
1.深入認識七巧板。
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七巧板,認真觀察。
師:在七巧板里,有幾種不同的圖形?每一種圖形有幾個?哪些圖形是完全一樣的。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認識七巧板的結構。
2.拼組圖形。
(1)用兩塊拼。
A.讓學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兩塊,拼成一個正方形。
B.展示,交流拼法。
(2)用三塊拼。
A.讓學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塊,拼成已認識的圖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圖:看看課本第28頁是怎樣拼的。
(3)用四塊,五塊或六塊拼。
A.讓學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塊,五塊,六塊拼出自己認識的圖形。
B.展示,交流拼法。
C.看書:課本第29頁,看一看書上是怎樣拼的。
(4)用七巧板。
A讓學生用七巧板的七塊拼成自己喜歡的圖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回顧,交流
讓學生對自己他人在課堂中的表現作出評價。
教師建議: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歡的圖形,全班同學一起開個展覽會。

四 認識除法

1.分一分

第一課時:分一分(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夠幾個幾個地分,通過動手作知道把一個數每幾個分一分,分成幾份。初步建立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幾的表象。
2.使學生通過操作,分析,綜合。發展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二.新授
1.教學例1。
(1)教師出示6只桃子。
提問:這里有幾只桃子?如果要把它們分成2堆,你會分嗎?
請同學們用圓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
(2)請同學們把6個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請學生們觀察:通過剛才的分圓片,幾種不同的分法的情況下,左邊每份圓片的個數同樣多嗎?右邊呢?
(4)指示:像右邊這樣,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平均分。
2.試一試。
(1)請學生通過剛才的學習,想一想:如何把8個桃平均分,試著自己動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組,學生們將自己分的過程,結果在小組中討論,交流。
(3)指名匯報一下自己分的情況,并演示。
(4)提問:為什么我們說這樣分就是把8個桃平均分了呢?
(5)練習:課本第32頁例題。
A.幻燈出示。學生分別說說圖意
B.學生判斷,并說明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結:什么樣的情況下,才稱作“平均分”?
3.教學例2。
(1)出示幻燈。提問:你在圖上找到了什么?有幾只小猴子,幾只桃子?
教師邊敘述,邊出示題目。
提問:“每只小猴子分2個桃”,我們怎樣分?幾個幾個地分?
(2)教師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給一只小猴,提問:分完了嗎?再拿幾只桃子分給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給第2只小猴。提問:分完了嗎?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給第3只小猴。提問:結果分給了幾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個桃,可以分給幾只小猴?
想一想,老師剛才是怎樣分的?
請學生自己一邊分,一邊說說分的過程。
(4)提問:請說說剛才我們是幾個幾個分的?為什么?
4。試一試。
(1)教師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說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問: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幾個幾?這說明12里面有幾個2?
(2)照樣子分一分,說一說。
(3)學生填書。
(4)提問:剛剛在分小棒,分桃子時,我們都是幾個幾個的分的,這種分法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31頁“想想做做”第2題。
(1)第一幅圖是什么?
說明:把5塊餅干作為一份,就把它們圈在一起。
請學生照樣子把剩下的餅干每5塊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問:這些餅干我們是怎樣去分的?
(2)生獨立完成第2幅圖。
(3)提問“我們在分這些物品時是怎樣分的?屬不屬于“平均分”?
2。操作練習。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個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個6。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題。
(1)請學生看圖,了解意。
(2)請學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圖上圈圈,畫畫的方法分一分。
(3)根據分的結果完成填空。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幾個幾個地分屬不屬于平均分?

第二課時:分一分(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義;通過動手操作初步學會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
學具準備
12根小棒,10個圓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平均分的含義。
二。新授
1。教學課本第32頁例題。
提問:樹上結了幾只桃子?要分給幾只小猴子?要怎樣去分?要求什么?
“平均分給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師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個。
提問“現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個數是不是一樣?是不是平均分?為什么?
(3)請學生們用8個圓片代替桃子,按老師分桃子的方法,先試著分一分。
(4)引導學生們看書例3的桃子圖。
提問:我們剛才是幾個幾個去分桃子的?
請學生說說分桃的過程。
(5)小結:當我們把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小猴時,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個數同樣多。
2。教學課本第32頁“試一試”。
(1)出示第(1)題。
A學生讀題。
B提問:要怎樣分?平均分成幾堆?
C。學生動手分一分。
D。指名說說分的過程,填寫括號。
(2)出示第(2)題。
A學生讀題。
B。指名板演,學生分小棒,邊分邊說分的過程。
C。分完后看圖,說一說:把幾根小棒平均分成幾堆,每堆幾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
(3)出示第(3)題。
A。學生讀題。
B。學生動手分一分,小組內交流,并說說圖意。
(4)小結: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幾堆,要按堆數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結果是每堆幾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33頁“想想做做”第2題。
(1)出示題目,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要怎樣分這堆胡蘿卜?要分給幾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們分成幾份?
(2)請學生用學具代替分一分,或用連線的方法連一連,圈一圈。
(3)填寫括號。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2。小結。
當我們要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成幾份的時候,可以一個一個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個數同樣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1)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組內動手分一分,討論,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說一說。
四?偨Y
今天學習了另一種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最終分得發結果還是每份同樣多。分的時候,要一個一個地分,結果才與每份的個數相同。


第三課時:分一分(三)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讓學生體會把一些物體平均分,既可以幾個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為幾份,分的過程雖然有所差異,但分的結果每份是相同的,從而在整體上理解平均分的含義。
2。使學生感受數學和日常生活的聯系,培養有條理思考的習慣。
教具準備
課本第34頁教學情境圖。
學具準備
每個學生準備12枝鉛筆,10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指名舉例說一說什么是“平均分”。
2。操作練習。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幾份?
二。探索新知
1。教學課本第34頁例題。
(1)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出示課本第34頁教學情境掛圖。
師: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導學生找出情境圖中的條件和所提的問題。
(2)自主探索。
讓學生先獨立思考 ,并在小組內說一說想法,教師巡視,及時了解學生典型的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讓學生展示自己分法和想法。
2。小結。
讓學生觀察分法,議一議:通過觀察和比較,你發現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34~35頁“想想做做”第2~6題。
1。“想想做做”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跋胂胱鲎觥钡3題。
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共同核對。
3!跋胂胱鲎觥钡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聯系具體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是多少本,再想一想平均分的兩種情況,完成填空。
5。“想想做做”第6題。
先讓學生想想兔子和雞是怎樣分的,再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四?偨Y。
2. 除 法

第一課時: 除法(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義;初步理解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計算,對除法的實際含義有所體會。
2、使學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號的講法、寫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課題。
當我們把一些物體每幾個一份地分,最終每份還是同樣多,因此我們把這種分法叫做平均分。
這節課我們將在“平均分”的基礎 ,繼續學習新的知識。
二、新授
1、教學課本第36頁例題。
(1)出示掛圖。
提問:這里一共有幾個小朋友?每輛車只有坐幾個小朋友?
(2)出示題目,請學生們讀題。
(3)給予時間,請學生們思考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可以借助手邊的學具分一分。
(4)提問:每輛車坐2人,你是怎樣理解的?
根據這個題意,這題應怎樣解答?
2、介紹除法。
說明:像剛才這樣,把6個小朋友,每2人坐一輛車,看看要坐幾輛車,實際上就是把6個小朋友每2個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幾份,這時我們可以用除法計算。
3、介紹算式的寫法和講法。說明:這種分法的結果是每輛車的人數一樣,也就是平均分,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除法算式。算式中“÷”叫除號。
這個算式讀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學生讀一讀,再齊讀。
提問:根據這幅圖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說明:有3個2人是6人,就說明要坐3輛車,因此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個2。
請學生們說說算式的含義。
提問: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結。
通過這題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求一個數里有幾個幾,可以用除法計算。
6、教學課本第36頁“試一試”。
(1)出示小熊圖,請學生們口述圖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
提問:這里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什么意思?
三、鞏固練習
1、讀一讀下面的算式:
28÷4=7 9÷1= 9 8÷ 2= 4
2、數一數,分一分。(貓頭鷹圖)
四、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在什么情況下我們可以用除法計算?你還學習到了哪些知識?
2、請學生們利用手中的學具和今天學到的知識,擺出一幅圖,請學生們互相看圖,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第二課時:除法(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借助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等形式,并結合情境,從中體會把一些物體“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2、知道除法版式式各部分的名稱。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學習鋪墊
請學生們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一分。
1、學生們分完后提問:你是怎樣分的?每份幾根?
2、出示題目,學生口答。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 )根。
求每份幾根,就是把8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 )。
3、學生們齊讀。
二、新授
1、教學課本第37頁例題。
(1)情境引入。
有3個小朋友數學學得非常好,而且還在最近的一次數學競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老師準備了6枝鉛筆,如果把它們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能分得多少枝?
提出要求:你能幫老師分一分嗎?
(2)請學生裝們用小棒分一分。
(3)提問:“平均分給3個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幾份?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
(4)通過剛才分小棒,實際就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在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寫成除法算式:6 ÷ 3= 2
提問:在算式中,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說明:這道算式結合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就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指名學生說說算式含義。
2、教學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稱。
邊講邊把“被除數”“除數”“商”寫在算式相應的數下。
練習:課本第38頁“想想做做”第3題。
指名學生讀一讀,再齊讀。
3、小結。
通過例題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幾,也可以用除法計算。
4、教學“試一試”。
(1)出示圖,請學生們口述圖意。
(2)學生獨立完成。
(3)集體訂正。
5、小結。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38頁“想想做做”第1、2題。
可讓學生用學具擺一擺,再填空。
2、要求:用圓片擺一擺,并出示題目。
(1)學生們動手操作,指名板演。
提問:分好了之后說說幾個幾是10?
(2)學生填寫算式,每填一個算式都說說算式的含義。
(3)比較:這兩題分別要求我們怎么分的?得出的兩道算式在含義上有什么區別?在式中每個數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4)小結:每幾個一份,求一個數可以分成幾份,或者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幾,都用什么方法計算?想一想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哪兩種意思?
3、課本第38頁“想想做做”第4題。
請學生結合今天的學習,說說題中各個算式的含義。


第三課時:除法(練習)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除法算式表示的意義,初步體會乘除法之間的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及求異思維能力。
3、讓學生在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教師說明本節課的練習內容和練習目的要求,并板書課題。
二、指導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39~41頁“練習四”第1~10題。
1、“練習四”第1題。
先讓學生按題意要求進行操作和思考,并寫出相應的算式和得數,在此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2、“練習四”第2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進行核對。
3、“練習四”第3題。
練習時,可先讓學生畫一畫,分一分后再列算式。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4、“練習四”第4題。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學生進行全班核對。
5、“練習四”第5題。
可引導學生看圖想一想分的過程,再完成填空。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后,老師組織學生交流思考過程。如果部分學生列式有困難,也可以讓他們用學具先擺一擺,再寫出算式。
6、“練習四”第6題。
要求學生根據抽象的數學語言寫出除法算式。由于學生還不會計算除法,所以這里給出結果。練習時,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集體訂正。
7、“練習四”第7題。
可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填空。并寫出相應的算式,再組織討論、體會什么情況下用乘法計算,什么情況下用除法計算。
8、“練習四”第8題。先讓學生獨立完成,再組織交流。
9、“練習四”第9題。
這題是應用乘、除法的實際意義解決問題。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說出相應的算式,并根據情境圖說出計算結果。
10、“練習四”第10題。
這里提供了三組索材,要引導學生先仔細看懂圖意,再選擇其中的一組或幾組信息,分別說出相應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并結合圖意說說這些算式的實際意義。練習時可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再組織全班交流。
三、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練習薄,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五、口訣求商(一)

1、口訣求商(一)
第一課時:口訣求商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體會乘法和除法的關系,掌握用乘法口決求商的方法,能正確地用乘法口決求被除數小于12的表內除法算式的商,培養聯想、推理的能力。
重點;
運用2~6的乘法口訣口算有關除法,并能靈活運用除法含義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難點:
運用除法含義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復習1~6的乘法口訣。
2、引入新課。
通過剛剛的練習,我們可以看出利用乘法口訣,真的能幫助我們解決不少問題。
二、新授
1、教學課本第4項例題。
(1)出示掛圖。
提問:這里有多少個小朋友?他們在干什么?
說明:10個小朋友打球,每2人一組,分成了幾組?
(2)想一想:把10個小朋友,每2人一組分,實際上是怎樣分?根據題目的意思,可以用怎樣的算式表示呢?(板書:10÷ 2= 5)
提問:算式中的10表示什么?2呢?
(3)小組討論:10÷ 2等于幾呢?每位同學想想辦法,小組討論:看哪一組的辦法多?
(4)指名匯報,老師講解。
提問:在這么多的方法中,你覺得哪種方法最好,最簡便?
小結:在計算10 ÷2時,可以先看除數是2,就想二幾得十,這樣利用乘法口訣可以很快地求出商。
(5)指名說說用口訣求商的思路。
2、教學課本第42頁“試一試”。
(1)出示8÷ 4和12 ÷3。
請學生們讀一讀。
(2)想一想。它們的商各是多少,你是怎樣解答的?
(3)指名口述解題思路。
(4)學生們填寫課本。
3、小結。
這些除法算式在求商時,我們可以自用已經學過的乘法口訣,很快地解答出。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43頁“想想做做”第1題。
(1)請學生們一組一組地完成。
(2)觀察一下,每一組中的乘法算式,除法算式,乘法口訣有什么聯系?
(3)小結:在求商時,可以利用乘法口訣,更可以根據相應的乘法算式計算。
2、完成課本第43頁“想想做做”第2題。
(1)學生們比賽,要求一組一組完成。
(2)提問:你們為什么東西能算得那么快?
(3)揭示乘、除法之間的聯系。
3、完成課本第43頁“想想做做”第3題。
(1)出示數字圖,請看要求。
(2)學生默算。
(3)學生開火車比賽。
4、完成課本第43頁“想想做做”第4題。
(1)出示左邊一幅圖。
A、請學生們說說這幅圖的圖意。
B、提問:既然每個籠里放4只,說明了什么?可以用什么樣的算式表示?
學生填寫算式。
C、集體訂正。
(2)出示右邊一幅圖。
A、請同學們動腦筋把它編成一道題目,說一說。
B、想一想:要求平均每天吃幾個,可以用什么樣的算式表示?為什么?
C、學生們填一填,算一算,并說說算式中答數的意思。
(3)小結。
以上這兩道題,我們都用什么樣的方法解答的?小組討論一下,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計算?
四、全課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掌握了什么本領?
五、練習
課本第43頁“想想做做”第5題。

第二課時:口訣求商(二)
教學目標
使學生初步理解“求一個數里包含幾個一個數”和“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的除法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能正確解答。
重、難點
運用除法含義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先擺一擺,再列式計算。
(1)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幾根?
(板書:6÷2=3 )說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把6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
(板書:6÷3=2 )

說說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2、出示:有4只小免子,如果每只免子吃了5個蘿卜,一共需要多少個蘿卜?
(1)學生列式解答。
(2)說說為什么這題目要用乘法計算?算式4×3=12(個)表示什么東西意思?
二、教學運用除法解決問題
1、教學“想想做做”第6題的左邊一題。
(1)出示掛圖和左邊題目。
提問:已知什么?要求什么?通過這句話的敘述,它是把20個蘿卜怎樣去分的?
(2)學生列式。(板書:20÷5)
提問:算式中4表示什么?5呢?20÷5得多少/
你是怎樣計算得到的?(板書:=4)
提問 :算式中4表示什么?算式20÷5=4表示什么?
(3)想一想:這題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決?
2、教學“想想做做”第6題的右邊一題。
(1)學生讀題,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提問:從題中可得知20個蘿卜是怎樣分的?
(2)提問:要求每只免子吃多少個,就是求什么?
學生列式解答。(20÷4=5)
(3)說說這題目是怎樣解答的。
提問:算式中20、4、5、分別表示什么意思?算式20÷4=5又表示什么意思?
說一說這題目為什么也右以用除法解決?
3、比一比:這兩題有什么東西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不能是作什么方法解答的?每道題目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小結:這兩題目都在平均分一些蘿卜,由于分的方法不同,所以所求的問題就不同,算式所表示的意義也不一樣。
比一比:這兩題在計算時都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
小結:雖然這兩題的被除數比較大,但仍然可以用乘法口訣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想想做做”第7題。
(1)學生一組一組地口算。
(2)說說每組3道算式之間的聯系,強調:一句乘法口訣可以算兩道除法算式。
2、口答:看口訣,說出相應的除法算式。
二四得八 四五二十 五六三十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題。
4、口算比賽,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四、全課總結
你知道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除法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在一般情況下,一句乘法口訣能解決幾道除法算式?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2、練 習

第一課時:用口訣求商(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鞏固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加深體會乘、除法之間的聯系,能正確地較熟練地口算除法算式。
重點
能靈活運用除法含義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難點
運用除法含義解決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這節課我們運用以前學習的一些知識,看一看誰算得最好、最快。
1、完成“練習五”第1題。
同桌兩個同學合作,一個說口訣,一個說相應除法算式,兩人輪流進行。然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2、完成“練習五”第2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說說其中幾題的口算過程。
3、完成“練習五”第4題。
(1)學生一組一組完成。
(2)集體訂正,說說每一組算式的聯系,它們分別用了哪句乘法口訣?
(3)提問:口算除法的商,一般可以用什么方法算?
一句口訣可以計算幾道有聯系的除法算式?
(4)請學生說出每一組算式中另一道有聯系的除法算式。
(5)小結。
4、看口訣,寫出兩道乘法算式和兩道除法算式。
四五二十 三四十二 五六三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36652.html

相關閱讀:進位加
淘氣的作息時間
《乘、除兩步計算應用題練習課》教學設計
買電器教學設計
線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