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美課堂模式
——數學“五段”導學案
年級
六年級備課教師
教學課題比例尺教學內容教科書第93~94頁例3、例4,課堂活動第1~3題,練習十九第4~6題教學目標1.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注意計算過程中的單位處理。
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應用比例尺進行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換算教學難點應用比例尺進行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換算教學過程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問題呈現情境導入復習舊知,引入新課
1.復習舊知。(課件或小黑板出示)
(1)比例尺1:6000000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倍。在這幅圖上1厘米的距離代表實際距離()千米。轉化成線段比例尺是()。
(2)把千米數化成厘米數,就是把千米數的小數點向()移動()位,即是原數的()倍,把厘米數化成千米數,要把厘米數的小數點向()移動()位,即是原數的()分之一。
(3)某一種零件的長度是8毫米,畫在圖紙上的長度是4厘米,那么這張圖紙的比例尺是()。
2.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師: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學生:(1)寫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2)統一這個比的單位,去掉單位后化簡成前項是1或后項是1的比。
3.談話引入新課,揭示課題并板書。(1)引入課題。
教師:同學們都會用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求比例尺了,但是,如果知道實際距離和比例尺,又該怎樣求圖上距離呢?
(2)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1、學生一起復習舊知識目標展示1.進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義,能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注意計算過程中的單位處理。
2.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等方式進行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讀教學目標引導自學學生閱讀教材93-94頁的例3和例4相關內容,理解并勾畫重要內容,完成部分未完的例題。學生看書探究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教學例3。
(1)課件出示例3:兒童樂園平面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搜集信息。
(2)反饋學生搜集到的信息。
教師:根據這幅情境圖,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
學生:這幅兒童樂園平面圖的比例尺是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
(3)提出問題(1):兒童樂園中的長方形碰碰車場的實際長40米,寬是20米,求它的圖上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教師:該怎么求?先想一想,再獨立完成。
①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②反饋評價,教師板書。
學生1:我是用倍數關系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倍。
板書: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學生2:我是用分數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圖上的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
板書: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學生3:我是用比例尺的意義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20米。
板書: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4)教師小結方法,強調注意事項。
方法: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教師板書)
強調:單位要統一。
(5)教師提出問題(2):圖中旱冰場的長2.5厘米,寬1.5厘米。旱冰場實際占地的面積是多少?
①小組討論,感知方法。
討論:能不能依據圖上面積按照比例尺來進行實際面積的換算呢?為什么?
②集體評議,明確方法。
明確:比例尺是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長度單位的比,不是面積單位比,所以不能用圖上面積和比例尺求實際面積。
板書: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③獨立完成,教師巡視。
④反饋評價,明確關鍵。
教師:關鍵是要先求出旱冰場實際的長與寬各是多少?再求實際面積。
1、學生觀察兒童樂園平面圖,讓學生認真觀察,并搜集信息。
2、學生反饋搜集到的信息。學生:這幅兒童樂園平面圖的比例尺是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
3、提出問題(1):兒童樂園中的長方形碰碰車場的實際長40米,寬是20米,求它的圖上長與寬各是多少厘米?
4、學生獨立完成
5、學生反饋練習情況
學生1:我是用倍數關系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0倍。
板書: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學生2:我是用分數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圖上的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0。
板書: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學生3:我是用比例尺的意義來解的,因為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20米。
板書: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5、學生根據:圖中旱冰場的長2.5厘米,寬1.5厘米。旱冰場實際占地的面積是多少?
①小組討論,感知方法。②集體評議,明確方法③獨立完成精講釋疑自主探索,教學例4。
(1)課件出示例4,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嘗試完成。
(2)反饋評價,注意學生解決問題思路。
(3)練習:獨立完成“想一想”。
3.指導學生看書例3、例4。
4.教學小結: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思路。
學生1:……倍數關系……
學生2:……分數關系……
學生3:……比例尺的意義……
教師:用比例尺的意義解決問題,方法很多,關鍵是要注意單位,找準問題,明確所求。(板書:統一單位、看清問題)
1、 學生看例4信息,學生自主搜集信息,嘗試完成。
2、 反饋評價,注意學生解決問題思路。
3、 練習:獨立完成“想一想
檢測練習練習十九第4~6題。尚美評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獲?教學板書
設計
解決問題
關鍵:統一單位,看清問題
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實際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
倍數關系:40米=4000厘米,4000÷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2000=1(厘米)
分數關系:40米=4000厘米,4000×1/200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00×1/2000=1(厘米)
比例尺的意義:比例尺1:2000表示圖上距離1厘米相當于實際距離20米。
40米=4000厘米,40÷20=2(厘米)
20米=2000厘米,20÷20=1(厘米)
教學反思本節課循著一跟知識線--比例尺的應用,抓住一根能力線—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一條生活線—源于學生的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在自主的操作與實踐、探索與合作中,充分學習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使我們在輕松氛圍中進行學習。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xiaoxue/81928.html
相關閱讀: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1)
分數除以整數
六年級數學下冊第1周導學案
六年級數學上冊分數乘法練習課導學案
倒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