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發展:體驗敘事性歌曲的演唱風格,掌握演唱規律。能夠結合手指動作加強對歌詞的記憶,能夠自主創編歌曲,并能積極地進行演唱和表演。
理論借鑒:幼兒園教師教育叢書——音樂教育 《綱要》藝術活動的指導要點
《五只小鴨》是一首很有意思的兒童歌曲,對大班的幼兒來說,學習《五只小鴨》是比較輕松的。歌詞是采用很有規律的固定搭配形式,大班的幼兒已有了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他們懂得在事物中尋找規律,因此,他們能夠很快就掌握歌曲的演唱方式。可是,也正是因為歌曲比較簡單的緣故,很容易使得大班的幼兒失去對活動的興趣,對我們新教師來說,如何維持幼兒對活動的積極性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經驗分析:大班的孩子對陌生的事情的好奇心是很強的。他們比較喜歡挑戰高難度的事情,一旦他們覺得某件事情做起來很容易,沒有挑戰性,他們就會失去對這件事情的關注和興趣!段逯恍▲啞返母柙~雖然有六段,但是歌詞中重復的部分比較多。在之前的幾次音樂活動中我也發現了一個問題:一旦某首歌曲中歌詞重復的很多,那么幼兒從第一段唱到最后一段的時候,幼兒唱歌的聲音會越來越輕,因為大多數幼兒都失去了對活動的興趣。如何讓幼兒在這次的音樂活動中發揮最大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針對此問題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步:出示歌曲圖譜引起興趣。
提供:歌曲圖譜。
重點:觀察圖譜,明白圖譜所表示的意思。
設計意圖:為完整記憶節奏、歌詞做準備。能夠大膽表達自己對圖譜的理解。
第二步:學唱歌曲,掌握歌曲的規律性并加入手指動作。
提供:教師自編手指游戲。
重點:掌握歌曲的旋律及前三段歌詞,能用手指游戲進行表演。
設計意圖:發現歌曲的規律性,為創編后三段歌詞做準備。
第三步:創編歌曲,進行角色扮演。
提供:小鴨子頭飾。
重點:創編后三段歌曲,能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表演歌曲。
設計意圖:能夠通過自己尋找到的規律完成歌曲的創編,并且積累按情節有目的進行表演的經驗。
這三步過程的設計使得活動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更加自然的過渡,同時,也避免了孩子們興趣不足的問題,讓孩子們能夠發揮自己的主體性,積極的投入活動。
《幼兒園音樂教育》中提出,幼兒園的音樂活動應具有游戲性,我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貫徹你這一原則,給孩子創造一個快樂寬松的音樂活動環境。
今天和孩子們一起進行了一節音樂活動:我是棉花糖
歌曲的內容和旋律比較的簡單,孩子們接受起來比較的快,而且歌曲的趣味性也比較強,很適合小班幼兒的學習和歌唱。
拿到這首歌曲,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開設計這首歌曲,分析了歌曲的內容,覺得歌曲的后半部分:變變變,變變變,變出……來比較的有趣,因此想從這一句來展開教學。在這節活動中,我先出示棉花糖,從棉花糖軟軟的特性引到變魔術,借機學習:變變變,變變變,變出什么來,讓幼兒邊念邊熟悉,在念的同時出示六個魔法棒的圖片來幫助幼兒記憶。然后慢慢在幼兒熟悉歌詞的基礎上來加入旋律,帶領幼兒邊唱邊做動作。
歌曲的前半段在幼兒學會后段的基礎上慢慢的加入進來:棉花糖,棉花糖,我是一個棉花糖。學念的同時同樣出示圖片,三個棉花糖圖片,前面兩個一樣大,代表:棉花糖、棉花糖,后面一個圖片稍微大一點,代表要說的話多一點:我是一個棉花糖。
最后是讓幼兒嘗試討論創編,既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也發展了幼兒的肢體語言能力。這個環節是孩子最感興趣的一個環節,通過,在這個環節中幼兒比較活躍,孩子們想了很多的事物名字來代替原歌詞里的小兔、小熊,像長頸鹿、小狗、等等,種類也很多,并沒有完全受到原歌詞里小動物的影響。因為幼兒的小標記都是一些小動物,所以也幫助幼兒認識了一些小動物,在創編的時候就有著比較多的經驗。但是在動作上就有些難度了,不過老師不用在動作上做太多的要求,只要孩子們能夠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做動作就可以了。
結束前還讓孩子們一起分享了糖果,在分糖果時教師可以讓品嘗棉花糖的過程成為情感交流的途徑,不是單單給小朋友分糖吃,而是可以通過小朋友之間你喂我,我喂你等多種互動的方式來品嘗,還可以與老師共同分享,這樣在吃糖的過程中不僅品嘗到糖的甜,還可以感受同伴間相互分享的快樂,以各種形式達到對情感方面的教育。
活動簡介:《好媽媽》是一首表達對媽媽關愛的歌曲,是一首充滿感情的歌曲,非常經典、好聽;顒釉O計過程中,考慮到部分家長在家可能已經教過孩子這首歌曲。為了班級幼兒整體能力的提高和發展,歌唱活動前教師通過“播放旋律”的方式了解幼兒的已有經驗,發現個別幼兒聽到旋律后能唱出歌曲的部分歌詞?紤]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師便將活動是環節設計為:
㈠情景表演⒈激發興趣 ⒉熟悉歌詞
㈡學唱歌曲 ⒈完整欣賞⒉輕聲哼唱⒊完整學唱⒋感情演唱
㈢關愛媽媽 表達對媽媽的愛
過程描述與分析:
⒈情景表演
描述:請搭伴老師扮演“媽媽”、中班幼兒扮演“寶寶”。根據歌詞內容表演媽媽下班后,寶寶關心媽媽的情景。
分析:活動開展過程中,導入部分的情景表演生動、形象,幼兒很喜歡。表演過程中的語言結合了歌詞的內容,有助于幼兒熟悉和理解歌詞。在幼兒了解歌詞內容后,可以再欣賞一次“情境表演”,可以加深幼兒對歌詞的學習和情感的體驗。
⒉學唱歌曲
描述:第一遍完整欣賞歌曲時,便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跟著老師唱起來。這時老師語言上一帶而過地表揚了這部分幼兒,而是繼續按照最初的設計在繼續下面的環節:輕聲哼唱、完整學唱、感情演唱。雖然每次學唱前教師都會相應地提出要求,但這樣的要求難度似乎低于幼兒的已有經驗,整個過程中教師始終是彈琴帶幼兒學唱,與幼兒的近距離互動比較少。因為幾遍下來幼兒都會唱了,所以在后來的反復演唱過程中,部分幼兒的注意力不再集中。
分析:
⑴在發現幼兒的經驗比預設的要豐富許多時,教師繼續著原來的活動內容,過于模式化了,這對部分已經會唱的幼兒的能力和發展沒有根本的提高,可以說是無效的設計。
⑵為了滿足幼兒整體能力的提高和發展,教師應該在幼兒已有經驗基礎上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的設計才有意義。
⑶教學過程中,教師一直是彈琴帶幼兒學唱。不僅疏遠了和幼兒之間的距離,對幼兒體會個歌曲的情感和歌唱時的情感表達也有很大影響。
調整:
⑴豐富歌唱的形式:分角色情景表演。
①幼兒分角色表演
請部分較快學會歌曲的幼兒來扮演“寶寶”,不太熟練的幼兒“扮演媽媽”。情景表演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形式,在分角色表演過程中,不僅可以幫助幼兒較好地學唱歌曲,也是引導幼兒傾聽同伴聲音的絕好機會。
②師幼分角色表演
教師扮演“媽媽”,幼兒扮演“寶寶”。這樣的形式富有趣味性,不僅可以滿足幼兒對表演的熱情,也可以拉近教師和幼兒之間的距離,增進情感的交流,也能自然地進行有感情的演唱。
⑵學唱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學唱的具體情況選用鋼琴伴奏和錄音伴奏。有選擇地運用伴奏可以更好地引導幼兒學唱。發現演唱過程中的一些問題時,教師可以有針對性地把那幾句提出來,用鋼琴伴奏的形式帶幼兒學唱。
⑶教師的情緒很關鍵,會影響幼兒的積極性,影響整個活動的效果。不管什么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都要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微笑著與幼兒互動。教師的情緒影響效果會比直接的說教要好的多的多。
⒊關愛媽媽
描述:教師引導幼兒根據已有經驗表述生活中對媽媽的關愛,幼兒表述的還是挺好的。
分析:幼兒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家長也比較重視引導幼兒學習關愛長輩。希望幼兒能夠將愛的情感一直延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youer/509097.html
相關閱讀:波爾卡二(音樂)
幼兒園音樂:一千零一個噴嚏
捉老鼠(音樂)
中班音樂游戲《身體小鼓》
熊和小孩??韻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