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與接受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學習方式,接受往往是外在的東西強加給學生,學生通常是被動的;而探究則不然,探究是學生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不是對現成的東西的被動接受,而是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去解決一些未知的問題,可以使得學生在獲得知識,得到情感體驗的同時發展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在一個探究的課堂上要注意幫助學生及時梳理探究的收獲,注重"授之以漁",讓學生"魚"與"漁"兼得,從而提高有效教學。
在新課程改革當中我們高中歷史新課程的理念提出了要著重培養學生三個方面的能力:歷史的探究能力、審美能力、應用能力,其中應用能力是最根本的一條。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給教師的話》《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等著作中,系統闡述了他的全面和諧教育思想。他說:"在青少年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筆者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有意識地去鍛煉學生的這些能力,以完成對學生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目標的培養。拓展探究這個板塊的運用不僅能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更能培養學生的歷史探究能力、審美能力、實際應用等能力。
一、拓展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有時候,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和需要設計"探究課堂",這種課堂模式,筆者稱之為"讀寫課堂"。在"讀寫課堂"中,教師讓學生閱讀、思考、探究,讓學生將思考的成果用無聲的語言表達出來,對于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谶@種認識,筆者在教授《秦朝的統一》中的評價秦始皇時,打破了傳統評價歷史人物的路子,不再專門分析歷史人物的活動,而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思考,然后根據教師的要求重寫人物事跡,讓學生在重寫中體會人物活動的影響。從學生完成的情況看,學生的論述都比較成功,評價也多角度且比較客觀全面。在這種課堂方式中,學生的聲音無處不在,學生與歷史,與歷史人物進行了深度的心靈交流與精神對話?梢,在多聲部對話的課堂中,學生已"知覺靈明",教師"獨白型"課堂無論如何也無法與之媲美。
二、拓展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創造能力
高中歷史新課標要求,要注重歷史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展。注意觀察歷史事件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歷史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增強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提高探究能力和探究成果的質量;發展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從歷史過程中發現新意義,獲得對當今社會新的體驗;學習用現代的觀念和發展的眼光審視古代歷史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如筆者在教學人教版高中古代史《宋詞》時,把學生分成四個小組,課前提前幾天讓學生預習這章節,要求各組做好充分準備,在下節課的課堂上結合語文的知識,根據本組特長運用多種形式表現,并評出最佳學習小組。
由于學生準備充分,結果在課堂上四個組的表現形式各異:第一組讓三位善于講故事的學生通過"故事新篇"的形式,分別演繹三個關于宋詞的故事;第二組在充分理解宋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添加一些細節進行表述和朗誦;第三組和第四組的學生則通過表演形式演繹宋詞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是第三組學生,他們把宋詞的作者按派別進行編排,讓幾位很有表演天賦的同學來表演。
這樣的課堂效果是無法比擬的,也許會讓學生銘記終生。由此可見,學生在充分與教材、歷史事實進行深度對話之后,由于每個人關注角度和知識背景的差異,對歷史事實的理解自然會呈現出個性化、多元化的解讀。換言之,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擁有不同意識、地位平等且獨立的意識體,代表著一種獨特的聲音。因此,教師應給予他們言說的機會,讓他們展現自己的個性與風采,從而激發他們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與創造思維能力。
三、拓展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在學習《春秋戰國文化》時,筆者是這樣開展拓展探究的。
教師:這兩節課我們學了《春秋戰國文化》,特別是學了屈原之后,請結合你們語文教材的《屈原列傳》,談談面對屈原的一生,你有什么感悟。要求寫一個短片形成書面文字,字數不限,五分鐘完成。
最后每一小組推薦一篇在全班面前朗讀。 第一小組的學生是這樣寫的: 通過學習了解屈原,我們被屈原那種為了國家而置個人利益榮辱于不顧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所深深感動。第三組的學生寫道: 我認為屈原的選擇太極端了。 "我決定要打敗他們,打不敗我就死。"這是屈原的立腳點,他說是如此說,做也是如此做的。
每一個小組代表的發言,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知識的學習,又有自己的探究,同時增強了學生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為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指明了方向。
四、拓展探究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外積累
在上完《啟蒙運動》時這節內容后還有一點時間,于是筆者就讓學生進行拓展延伸,提出了問題"盡你所知,例舉世界歷史上類似'漫游者'遭遇的人物"讓學生探究討論。結果學生興趣盎然,紛紛例舉本節剛學的"意大利著名科學家布魯諾因堅持太陽中心說而被燒死""達爾文的進化論遭到世人的嘲笑""愛因斯坦最初提出光量子論,遭到幾乎所有老一輩物理學家的反對,甚至連最早提出量子概念并第一個支持狹義相對論的普朗克也反對他的理論 ""馬克思雖發現剩余價值學但仍貧困交加""司馬遷因堅持正義而受宮刑"等等。
接著筆者又繼續讓他們進行拓展分析"聯想歷史事例,舉出禁錮思想、排除異己的例子,談談你的看法",學生們從世界歷史聯系到中國歷史,舉了很多例子: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清代的"文字獄",建國后"文藝為政治服務" 的口號,中世紀葬身火海的布魯諾,二戰中屠殺猶太人的法西斯暴行等。
這樣的拓展探究為學生的知識積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訓練了他們的口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去,鍛煉了他們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歸納應用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情感、價值觀、人生觀。
歷史學習既是一種學生個性化的活動,也是一種學生創造性的活動。作為教師不僅要珍惜學生的感悟、體驗,更要保護他們的智慧火花。這樣更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把歷史知識教"活",讓學生學"活",這才是歷史學習的靈魂。如果教師死守教案,那么最好的教案也會成為束縛教學的桎梏,活生生的學生也會變成課本的奴隸。課堂靈活地放開一些,"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歷史課堂多一些拓展和探究,反而更能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能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2793.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