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內戰:
1、內戰的爆發:1936年,人民陣線組建共和國政府,佛朗哥叛亂。
2、德、意的武裝干涉:
⑴原因:
①支持佛朗哥法西斯勢力;
②敵視包括共產黨等左派參加的共和國政府;
③企圖控制西班牙和西屬摩洛哥,形成對法國的戰略包圍,切斷英法與其殖民地的聯系。
④把西班牙變為檢驗自己軍事實力的實驗場。
⑶性質的變化:
西班牙內戰演變為一場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3、國際反應:英、法、美“不干涉”政策;蘇聯、國際縱隊的援助
4、性質:西班牙內戰既是一場西班牙人民反對國內反動保守勢力的革命戰爭,同時也是一場有國際力量卷入的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
5、失敗:1939年3月叛軍攻陷馬德里,佛朗哥法西斯獨裁政權建立。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
綏靖政策含義:
綏靖政策(policy of appeasement),也稱姑息政策。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英國、法國、美國等國。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政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范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綏靖”一詞,來源于《三國志·吳志·陸遜傳》,意思是“安撫平定”,到了現代,作為政策,它成為一種姑息養奸的做法。
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
1、含義: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等國為保住既得利益,自身安全,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欲望并試圖將法西斯禍水東引向蘇聯的政。
2、主要推行者:英國、法國、美國
3、表現:
(1)英美縱容日本侵略中國;
(2)英法控制下的國聯沒有把重要戰略物資列入對意大利的禁運范圍,蘇伊士運河照舊供意 軍使用,美國不禁止向交戰國輸出石油等重要戰略物資;
(3)英法美縱容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
(4)德國破壞凡爾賽和約,英法沒有抗議;
(5)英法制造慕尼黑陰謀
4、綏靖政策推行的原因:
①英法的經濟和軍事地位因“一戰”而大大削弱。
②英法國內政治狀況復雜,一部分人因“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而有負罪感。
③“一戰”顯示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性,使西方國家興起了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的“和平主義”思潮。
④德國制造了只有共產國際和蘇聯才是敵人的假象。
⑤英法對蘇聯的仇恨,對弱小國家的蔑視。
5、影響:
①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增強了其實力;
②干擾或葬送了中國、埃塞俄比亞、西班牙等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③暴露了英法的虛弱,最終將作繭自縛。
6、評價:
綏靖政策是20世紀30年代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行徑推行的姑息、縱容政策。它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企圖達到維持自身安全和禍水東引的目的,但實質是挑撥、加速和擴大戰爭的政策。
7、美國實行“中立政策”:
原因:
①忙于恢復經濟;
②孤立主義思潮,竭力避免卷入歐洲戰事;外交需要;
③阻止法西斯,壓制英法,遏制蘇聯,利用三股力量互相牽制削弱。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不列顛之戰
不列顛之戰:
1、概況(1940.7—10):
德軍“海獅計劃”PK英軍
結果:“海獅計劃”不得不無限期推遲德軍的西線進攻,宣告英法長期推行的綏靖政策的破產。
2、英國能粉碎德國企圖的原因:
(1)英國方面:
①空軍數量處于劣勢,但本土作戰,民心士氣高漲;
②政府抵抗決心堅定;
③軍事設施先進(雷達等)
(2)德國方面:
①空軍處于優勢,但他國領土作戰;
②且作戰目標的制定帶有隨意性(空襲重點:初期重點打擊英國的軍事設施;后期重點轉向倫敦等大城市;
影響:減輕了英國機場和飛機制造廠的壓力,給英國提供了扭轉戰局的時機。)
3、影響:
①致使在以后的戰爭中德軍一直處于兩線作戰的困境;
②為后來第二戰場的開辟盟軍的反攻提供了根據地;
③打擊了德國等法西斯國家的囂張氣焰,也鼓舞了各地的反法西斯斗爭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次世界大戰含義:
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斗。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概況:
1、原因:
①根源:由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②經濟危機是加速二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③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內部隱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戰爆發的誘因。
④法西斯侵略擴張勢力,是二戰的罪魁禍首。
⑤綏靖主義政府的影響:綏靖主義者充當了二戰的幫兇。
⑥蘇聯客觀上的綏靖主義作用。
⑦30年代各國的反法西斯斗爭沒有能夠阻止世界局勢朝著新的世界大戰的方向發展。
2、戰爭:
(1)局部:
①對日本制造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國際聯盟沒有采取真正的制裁措施。
②對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英法控制的國聯不把石油等戰略物資列入對意大利的禁運范圍;英國掌控下的蘇伊士運河照舊供意軍使用;美國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國船只向交戰雙方運送武器。
③對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謂的不干涉政策;拒絕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國執行《中立法》,利利于叛軍。
④慕尼黑陰謀:綏靖政策達到頂峰。
⑤二戰爆發后:英法沒有對德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史稱“奇怪戰爭”。
(2)全面:
①爆發:1939年9月,德軍突襲波蘭,二戰爆發。
②擴大:1941年6月,德軍突襲蘇聯。1941年12月,日軍突襲珍珠港。
③轉折:中途島海戰、斯大林格勒戰役、阿拉曼戰役。
④勝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3、影響:
①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壞和災難。
②摧毀了法西斯主義,爭取和平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③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
④促進了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⑤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
4、啟示:
①全人類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
②對邪惡勢力不能姑息養奸。
③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
④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的國家應該和平共處、進行合作。
⑤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擴張昌歷史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要求。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
①法西斯的侵略戰爭不僅威脅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國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脅到英、美資本主義大國的利益,法西斯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敵人。
②蘇德戰爭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將蘇、美兩個大國卷入反法西斯戰爭,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形成。
2、過程:
大戰爆發后,隨著法西斯勢力的不斷放大。美國出于自身安全的考慮,改變以往的“中立”態度,加強對英國等國的援助。
1941年秋,羅斯福和丘吉爾發表聯合宣言——《大西洋憲章》,提出尊重各國的領土和主權完整,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
同時,美、英加強了對蘇聯的援助。
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共同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3、主要活動:
①為打敗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蘇、中四大國經常進行雙邊或多邊的高級會談,在政治上互相協作。
②為了發揮同盟國家的經濟優勢,保證戰爭的順利進行,四大盟國在經濟上互相支持。
③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戰場,以蘇聯為中心的蘇德戰場和美蘇盟軍支持的北非戰場在軍事上互相配合,共同打擊法西斯勢力。
4、意義:
壯大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過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73961.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