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時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時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孔子與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內容:仁;德政;禮。教育思想重點在有教無類和學習方法)
發展:孟子(性善論;仁政說;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 荀子(性惡論;仁政說;水舟之說;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形成:創始人老子,主張:道為萬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無為而治;小國寡民為理想狀態;辯證思想。
發展:莊子。思想主張:萬物齊一;不執著于物。
(3) 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及其歷史意義
背景:經濟生產力發展鐵器牛耕,經營方式變化,小農經濟開始出現。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壞,貴族沒落,新的社會階層正在崛起,士階層擴大,不同人從不同角度發表主張。
思想文化:學術下移,學在官府的壟斷局面被打破。
內容:各家主張戰國時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還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為后來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論基礎。
2、 漢朝儒學正統思想地位的確立
背景:漢初黃老之學不能解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后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需要新的理論適應鞏固中央集權的需要。
經過:A董仲舒發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有限限制君權學說)和天人合一理論(陰陽五行學說);三綱五常學說;
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與漢武帝的反應
作用: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統一;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主流。
3、 儒學的發展?宋明理學
(1)背景:魏晉南北朝:佛、道傳播,儒學出現危機;唐朝:調和之風興盛,—三教合一‖彌漫各個領域。;儒學豐富、更新深受佛道影響既要回答佛、道關于宇宙、自然的深層思考,又要與傳統儒家對現實人生的關懷聯系起來。理或天理為其核心觀念。
(2)內容: 程朱理學 代表:程顥、程頤、朱熹。 主張:A、世界觀:理。(在世界——本原、在社會——儒家道德倫理,在個人——人性)
B、方法論: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窮盡事理。(事理不是科學知識而是人倫道德)
影響: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元、明成為科舉考試內容,確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
陸王心學:強調了主動作用,激勵人們奮發立志。代表:陸九淵、王守仁。
陸九淵主張: A、世界觀:心是萬物淵源(—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B、方法論:發明本心以求理,內心反省
王守仁主張: A、世界觀: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心外無佛,即心是佛)
B、方法論:致良知。只要克服私欲,回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知行合一。 良知支配行動。
(3)影響:A、是宋明儒學主流,影響深遠
B、三綱五常維系專制——消極C、重視主觀意志,注重氣節品德,講求自我節制,強調責任使命——積極
4、 明清時期的思想家
(1)李贄思想: 背景: A、明朝中后期社會矛盾激化
B、商品經濟的沖擊,市民階層興起,主張追求個性,發展經濟
C、儒家道德與吏治腐敗。
李贄主張: A、鞭韃程朱理學,反對絕對權威(反對孔子思想為萬世至論,反對四書五經為思考標準。)
B、認為人皆有私,追求物質享受,穿衣吃飯就是人倫物理
(2)反對君主專制與經世致用
背景:明末清初,士大夫尋求改革社會的方案,將學術研究與現實結合形成經世致用思想
代表:顧炎武、黃宗羲。
主張: A、經世致用B、工商皆本C、批判君主專制。
(顧:<天下郡國利病書> 黃:<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
影響: A、實事求是的治學方法開清代考證學術之風氣。立足現實,學以致用的觀念也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B、沖擊君主專制
二、 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 中國古代的科技
(1) 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的貢獻
造紙: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稱為—蔡侯紙‖,促進思想文化的發展。
印刷:A、最早有明確時間的印刷品《金剛經》 B、北宋畢?發明活字印刷。對人類文明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由膠泥活字到木活字到金屬活字。
C、13世紀傳到朝鮮,后從西域傳到歐洲
火藥:A、起源于煉丹 B、唐末用于戰爭 C、五代和宋廣泛使用
D、14世紀阿拉伯人傳往歐洲,西方社會產生巨大震動。
指南針:在四大發明中歷史最久遠A、戰國?司南 B、北宋?人工磁體的指南針,用于航海C、13世紀傳入西歐,促進地理大發現
(2) 中國古代的天文、數學、醫學、農學成就
天文學: A、戰國《甘石星經》是我國最早的天文著作,其中《石氏星表》記載了120多個恒星的位置,是世界最早的星表B、歷法:郭守
守敬編制《授時歷》 數學:東漢《九章算術》總結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標志著解決實際問題為內容、以算籌為工具,以十制位計算的數學體系形成
農學:齊民要術:南北朝賈思勰,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農書,介紹北方生產經驗 農政全書:徐光啟總結歷代農業、手工業經驗,吸收西方自然科學知識創作。被譽為—中西近代
科學先驅‖。
醫學: A、黃帝內經:編于戰國,成為西漢。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
B、傷寒雜病論:東漢張仲景撰寫,是臨床經典,張仲景被稱為醫圣
C、本草綱目:明李時珍著,藥物學巨著。
2、 中國古代的文學藝術
(1) 中國古代的書畫
A、 書法 歷程:(1)秦漢時期:秦篆漢隸具有美感,但多重實用(2)魏晉南北朝:發展自覺的書法藝術
(3)隋唐:張旭、懷素擅長狂草;歐、顏、柳注重規范法度、書法理論成熟
特點:通過線條變化,將繪畫藝術與書寫內容融合在一起,成為士人追求自我理性和個性的獨特藝術。
繪畫: A歷程:漢代以前
新石器時代:繪畫藝術的源頭 戰國:出現毛筆繪制的帛畫 漢代:帛畫色彩鮮艷,氣勢宏大,浪漫不失古拙
魏晉--士人群體的追求也體現在文學藝術作品中,凸顯個性的文人畫出現
代表:顧愷之,不僅長于丹青,其繪畫理論也是中國古代的開創之作,注重—以形寫神‖。是中國畫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畫家。
隋唐:政治統一、經濟繁榮、文化全面輝煌,創制法度,體現盛唐氣象。(吳道子) 宋明:文人山水畫,寫意畫,風俗畫
山水畫的背景:文人階層不斷壯大,理學興起使文人注重內心修養,文人山水畫興起。由襯景發展為獨立畫種;從注重寫實,變為注重意境。
文人山水畫的特點:注重內心情感的表現,詩、書、畫、印結合。
風俗畫背景: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在藝術上表現。
代表作: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寫意畫(從略):注重表現個人的內心感受。
(2) 中國古代的文學
A、詩經:最早的詩歌總集。保存從西周到春秋的詩歌,共305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何
為風、雅、頌)
B、楚辭:戰國屈原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新體詩歌。代表作《離騷》
C、漢賦:漢代國家統一,經濟發展,廣筑宮室,巡游興盛。出現鋪陳辭藻,文采華麗的帶韻散文——賦,吸收詩經和楚辭表現手法。
D、唐代詩歌
背景:A、唐代的繁榮,文化多元 B、科舉制的推動
代表:(1)李白:盛唐張揚個性,蓬勃向上的精神 (2)杜甫:安史之亂后,憂國憂民,體會國破家亡的痛苦 (3)白居易:中唐以后,戰亂平息并未帶來往昔的繁華盛世。白關心民間疾苦,寄托政治抱負
E、宋詞
背景:又稱—長短句‖,宋代城市生活豐富,娛樂場所需要大量歌詞,士大夫詞作傳于民間。
代表:辛棄疾、蘇軾與李清照、柳永
F、元散曲:關漢卿與馬致遠
G、明清小說 背景:新興工商業城鎮興起,市民階層崛起
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金瓶梅》
(3) 中國古代的戲劇
A、元雜劇
B、京劇
原因:北京為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藝人聚集
概況:乾隆年間,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大徽班進京
影響:形成京劇,在同治、光緒年間繁盛三、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 器物之學?師夷長技以制夷與師夷長技以自強
1)、師夷長技以制夷
(1)背景:A、鴉片戰爭前后,外國資本主義沖擊加劇,中西聯系擴大。B、為了解西方,抵御侵略,一批先進、愛國、具有經世致用思想的中國人沖破思想藩籬,以新的眼光審視世界
(2)代表:林則徐?A、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 B、設立譯館,命人譯滑達爾《各國律例》,編譯《四洲志》,介紹地理、歷史概況,開由愛國而研究、學習西方的先河。 魏源?依據《四洲志》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 3)、影響:A、研究介紹世界知識、—開眼看世界‖成為社會思潮。
B、 為抵御外侮,謀求獨立富強而學習西方,成為近代思想主流。
2)師夷長技以自強
(1)背景:19世紀60-90年代,西學廣泛傳播,對儒學為核心的文化產生沖擊。中國傳統文化之體,是否兼采西方文化,成為嚴峻課題。
(2)主張與實踐:主張:發展—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倡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維護固有制度和綱常禮教前提下,采用西方實用技術,才能自強、求富。實踐:洋務運動中的洋務派與頑固派。
(3)評價:A、局限于物質文化層面 B、沖擊了—夷夏之辯‖的保守觀念,為西學傳播創造了輿論環境。
2、 制度之學?變法圖存與民主革命
1) 維新變法
早期維新派: A最初
是洋務派的支持者,馮桂芬、王韜、鄭觀應是代表。
B主張:經濟上發展工商業,商戰;文化上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政治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
維新變法思想:
A、背景:19世紀90年代,民族工業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形成。
B、代表: 康有為----A、設萬木草堂,宣傳維新理論。 B、《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借用經學外衣和孔子亡靈,否定專制思想基礎。為維新提供符合傳統文化價值理論依據。 梁啟超----A、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的必然性。B、育人才,開學校,變科舉
C、影響:維新思想傳播開來,形成深遠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文化開辟新的道路。
2) 民主革命(略孫中山三民主義)
3、 文化之學?新文化運動與思想解放
(1)、背景: A、辛亥革命后,帝國主義加緊侵略。袁世凱尊孔復古
B、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啟蒙思想傳入,資產階級要求民主政治,激進的民主主義者認為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政治革命,必須要思想革命。
(2)、標志: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為《新青年》(核心)。
(3)、代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指導思想:西方的民權、平等和達爾文進化論。核心與基地:<新青年>,北京大學。
(4)、內容 核心內容:德先生和賽先生(口號) 民主----不僅指人民主權、權力制衡等民主政治,也包括共和、人權、自由、平等、博愛等民主理念。科學----不僅指科學技術與知識,而且包括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還包括反對迷信、宣傳進化論、唯物論、無神論。使崇尚科學成為社會主流。
反對舊道德:打倒孔家店A、代表:陳獨秀、李大釗
B、原因:認為儒家思想是專制政治的靈魂
C、實質:對統治中國幾千年的意識形態、文化傳統進行揚棄
D、作用:為解放思想和文化多元創造條件。
文學革命:注意形式和內容
魯迅----《狂人日記》,批判吃人的禮教
胡適----《文學改良芻議》,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
陳獨秀----《文學革命論>,不僅主張白話文,還必須徹底改革舊文學思想內容。
(5)、意義:A、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延續。B、在政治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沉重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統治地位。 C、促進了中國人民,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是一次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D、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運動爆發創造條件
4、 救亡之學?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李大釗:受十月革命影響,新文化運動人士開始傳播馬克思主義,李于1918年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是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代表。新文化運動的中后期,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
(2)、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919年,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研究專號》,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全面介紹馬克思主義。與此同時,各種馬克思主義研究組織開始出現,馬克思主義開始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促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 3)、影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建立了中國共產黨。
四、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的思想理論成果
1、資產階級的思想理論成果三民主義
(1)、提出背景:鴉片戰爭后,各種變法救國的主張都以失敗告終。不推翻封建王朝的反動統治,只進行改良,不可能挽救危機。
(2)、提出:1905年,創建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綱領。這個綱領被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上闡發為三民主義
(3)、內容:前提:民族---推翻滿州貴族專制統治 核心:民權---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民生---平均地權
(4)、意義: A、集中代表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利益; B、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族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 C、推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D、以三民主義為指導頒布《臨時約法》
(5)三民主義的發展--新三民主義
A、提出背景:維護民主共和斗爭失敗孫中山尋找新的革命道路,十月革命后俄國共產國際和中共對孫中山的影響。孫中山決定改組國民黨。
B、提出:1924年國民黨一大,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實際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新三民主義的含義。
C、與三大政策的關系:新三民主義是為適應三大政策的需要,同時也為三大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核心,是依據新三民主義確定的重要政策原則。
D、與舊三民主義的關系:明確反帝反封。
E、意義: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為國共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
R>2、無產階級的革命思想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
A、五四運動與建黨時期:領導五四運動,接受馬克思主義,參加建黨工作。
B、國民革命時期:參加國民革命,注重理論研究,分析中國國情。毛澤東發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闡明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重要性。
C、土地革命時期: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將黨的工作重點轉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在農村開始游擊戰爭,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探索出開展武裝斗爭,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新革命道路
D、抗日戰爭時期:發表《新民主主義論》等文章,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社會等理論,解決了革命的領導階級、革命目標、革命前途等重大問題,對中國革命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中共七大:正式確認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E、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意義與特點:意義: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特點:以實事求是為基本原則,是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2)、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后)
A、建國前夕的建國理論?七屆二中全會的建國思想:工作重心轉移,工作任務的轉移,革命后的基本政策,總任務?農業國變成工業國新民主主義社會變成社會主義社會的提出
B、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經濟方面:過渡時期總路線與三大改造。
政治:《論人民民主專政》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的建議。
(3)、毛澤東思想的意義: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中國革命勝利的思想武器,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思想根源。
3、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成果?鄧小平理論
(1)、背景:思想基礎: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奠定思想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會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決定工作重點轉移,開始改革開始。
(2)、鄧小平理論
A、概念:鄧小平總結歷史經驗,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展毛澤東思想,科學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系統回答了在經濟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創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B、組成
①、十二大: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②、十三大:1989年,提出社會主義階段階段的理論、三步走的戰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③、南方談話:1992,深刻闡明社會主義的本質,再次強調基本路線,使發展才是硬道理深入
人心,為十四大召開奠定基礎。
④、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⑤、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⑥、其他: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兩手抓兩手硬;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一國兩制的方針
4、三個代表
(1)提出背景:21世紀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綜合國力競爭更為激烈;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面臨機遇和挑戰。
(2)、提出者:江澤民。內涵: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黨‖的重大問題。寫入黨章:2002 中共十六大
(3)、意義: A、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強大理論武器; B、是同馬克思主義、毛澤東
第6 / 10頁
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 C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指針。
五、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 新中國的科技
(1)兩彈一星:1964,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66,導彈核武器成功,中國擁有導彈和原子彈—兩彈‖結合的戰略核心導彈;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東方紅一號‖衛星送入太空;
(2)載人航天:70年代中國開始進入航天時代,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將楊利偉送上太空。
(3)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第一個雜交水稻,被譽為—東方魔稻‖和—第二次綠色革命‖。
(4)、1983年,銀河-I型機誕生。
2、新中國的文藝方針
20世紀50年代,雙百方針的內容與作用?文革中的破壞?新時期的恢復與文藝的繁榮。
3、新中國的教育
1950年,開始。1977年:恢復統一高考;1986年,《義務教育法》;90年代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 起源?希臘的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
(1)智者學派
1、背景:希臘城邦民
主政治高度發展,人在社會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學者開始關注人本身。
2、主張:認識社會、提倡懷疑、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和人的決定作用(普羅泰格拉:人是萬物的尺度)。這一切構成了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培養公私兼顧的好公民
3、評價:強調人的主體意義,否定了神和命運的作用,樹立人的尊嚴。(重視主體作用,忽視道德 )
(2)蘇格拉底——哲學成為人的學問
A、主張:A、有思想的人是萬物的尺度B、強調知識的作用,應把道德與知識合二為一,美德即知識 。C、教育可以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的美德
B、影響: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人的科學
(3)亞里斯多德——邏輯學
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影響:A、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古希臘科學文化的集大成者。B、為現代科學門類奠定基礎,使哲學成為獨立的學科 C、將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峰
2、 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
(1)文藝復興
背景:A、基督教會壟斷西歐文化上千年,人們生活在缺少理性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中B、資本主義萌芽產生。C、新生的資產階級追求財富與人生享樂。D、由于沒有成熟的體系,只得借助被教會視為異端的古希臘、羅馬文化來表達反封建思想。E、14世紀中葉,黑死病蔓延,促使人們反省,宗教束縛下的生活形同死亡。成就:文學的復興:前三杰
代表人物?前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重點薄伽丘 。
薄伽丘作品十日談,主旨宣揚人文主義,批判教會,歌頌現實生活,肯定人的價值,提倡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
藝術的復興——后三杰: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
達.芬奇: A、表現和歌頌人的美及思想感情。善于將解剖學、透視法和明暗轉移法運用繪畫之中。用寫實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善惡。
B、代表作《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
第7 / 10頁
米開朗琪羅
拉斐爾:擅長圣母像,《西斯廷圣母》,其繪畫以優雅、和諧、高度完美著稱,被視為古典美術精神的典范。被稱為畫圣
戲劇的復興——莎士比亞
英國人文主義的杰出代表!豆防滋亍肥亲罱艹龅淖髌
(2) 宗教改革
背景:A、文藝復興喚醒了沉睡的人們,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義宗教觀逐漸興盛B、羅馬教皇的權威受到挑戰。C、為樹教皇絕對權威,羅馬教會宣揚因行稱義。D、1517年,教皇兜售贖罪券。
主張:—因信稱義‖,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這一思想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
代表作:《九十條論綱》
影響:A、解放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和發展
B、形成新教、天主教、東正教三足鼎立的局面
3、 啟蒙運動
背景:17、18世紀,隨著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在思想領域反對封建統治與教會特權。
核心:
A、理性主義:提倡理性,判斷事物,敬畏事實,尊重科學,反對偶像與教條,直指封建專制及宗教思想。
B、繼承人文主義精神,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宣傳自由、平等、博愛,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
代表:
A、孟德斯鳩: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提出三權分立學說,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B、伏爾泰:A、根本否定天主教會B、反對君主專制,倡導君主立憲制。C提倡天賦人權,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主張—天賦人權‖、 —人民主權‖,主張創立民主共和國。代表作《社會契約論》《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為推翻封建統治奠定理論基礎
D、康德:人非工具,人是一切發展過程中最終價值取向。其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人類主體地位
影響: A、歐洲歷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B、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斗爭推進到反對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構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高度。
C、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不僅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而且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七、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
文藝復興時期的科學
背景:A、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推動。B、基督教的地球中心說占統治地位,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士對傳統解釋不滿。
哥白尼:波蘭人,提出太陽中心說。日心說改變對宇宙的認識,根本動搖神學理論基礎。 伽利略:A、發現木星的四顆衛星,為日心說找到了證據。 (意大利)B、開創以實驗為根據并有邏輯體系 的近代科學。被稱為近代科學之父C、為牛頓經典力學奠定了基礎 1、17世紀的經典力學
第8 / 10頁
(1)牛頓(英國) 經典力學
A、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力學三定律B、《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完整力學體系,實現物理學第一次大飛躍。 C、以嚴格的數學方法和邏輯體系把宇宙間的運動統一起來,
對人類解釋與預見物理現象決定性指導意義。D、海王星的發現是證明范例
意義: A、牛頓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等的理論基礎。B、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引發第一次科技革命。C、還為法國啟蒙運動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2、19世紀的進化論
(1)背景:19世紀以前,神創論占統治地位,上帝造人說成為教會禁錮人們思想天經地義的教條。
(2)、貢獻:1859年發表《物種起源》,建立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論。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1871年,發表<人類的起源>,進一步論證了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
(3)、影響:A、根本上改變了人們對生物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認識B、生物學領域的牛頓
3、蒸汽機發明和電氣技術的應用
(1)瓦特與蒸汽機發明:
A背景:工業革命后,傳統的畜力、風力、水力很不穩定,嚴重制約了工業革命縱深發展,生產力發展呼喚新的動力。
B過程:改良紐可門蒸汽機,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2)電氣技術的應用
A有關電氣的重要發明: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愛迪生發明了改進了電燈、電話、電報、電影。
B、影響:電氣技術提供了便捷廉價的動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茖W技術轉化為生產力,資本主義確立了在全球的優勢,世界各地聯系更加緊密。 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4、20世紀物理學的新突破
(1)背景:19世紀,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光學、電磁學等取得長足進步,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發現揭示了經典物理學的局限性。
(2)新突破:相對論和量子理論。
A相對論
提出: 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成為繼牛頓后最偉大的科學家。
基本原理: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看書)
意義:物理學領域最偉大的革命?梢詮V泛解釋不同運動狀態的物質,創立了一個全新的物理學領域。打破經典物理學絕對化思維模式,提供了辯證看待世界的途徑。
B微觀世界:量子理論
提出:由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認為輻射像物質一樣,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單位量子來實現的。愛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論。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原子、量子理論,量子力學建立起來。
作用: 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學理論之一。推動生產力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物質生活。
(3)意義: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彌補了經典物理學的不足。描繪了嶄新的宏觀和微觀世界,改變了人們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5、20世紀現代信息技術的產生、發展和對人類的影響
電腦和網絡 1946年,第一臺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誕生。 發展方向:A、存儲量量更大,運行速度更快;
第9 / 10頁
B、體積更小,輕便實用。
1969,國際互聯網問世,—因特網‖。計算機和網絡將人類帶入信息時代。存儲信息——生產辦公——家庭使用——網絡世界
八、19世紀以來的文學成就(全A)
1、 文學
18世紀末至19世紀30年代 浪漫主義 雪萊 雨果
19世紀30年代以后 現實主義 巴爾扎克 托爾斯泰
20世紀 現代主義 貝克特 馬爾克斯等
2、 美術
新古典主義:大衛 ?浪漫主義:德羅克洛瓦?現實主義:米勒和列賓
印象派(1)背景:在19世紀科學技術(光學)啟發下。
(2)特點: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追求強烈的個人感受
(3)代表:莫奈!陡刹荻选贰遏敯捍蠼烫谩
現代藝術 A、傳統向現代形態過渡:塞尚、高更、凡高。他們以新的視角描繪客觀世界(光與空氣氛圍)
B\現代派:采用夸張、變形、抽象手法,代表為西班牙的畢加索
3、 音樂貝多芬:深受啟蒙思想影響,具有強烈的民主精神。最主要的貢獻是將聲樂與器樂相結合,開創了交響曲的新形式。代表作為《英雄》、《命運》、《田園》等九部交響曲,既把古典音樂發展到頂峰,又開創浪漫音樂的先河。
4、 影視 電影
電影誕生:19世紀末,隨著攝影技術、縮短爆光、連續攝影等一系列技術發明。法國盧米埃爾兄弟
默片時代:1927年前
A.現代電影之父:美國格里菲斯
B.杰出代表:卓別林!冻鞘兄狻贰赌Φ菚r代》《大獨裁者》
有聲電影:世界電影進入全面繁榮時代。
電視:1929年,英國人貝爾德發明
功能:A、最重要的功能是傳播資訊 B、遠程教育的重要手段C、娛樂 D、優秀藝術作品展示
影響:豐富人類的精神生活,改變人的生活、思維方式,對現代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14123.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