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如何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近來重閱讀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這并不是一本正規的歷史研究論著,難登歷史學的大雅之堂,但它被評為三十年來最暢銷的史學讀本。史學讀本能如此贏得大眾讀者的青睞,自然有其妙處,那就是把明朝廟堂之歷史寫得既不失真實,又很精彩。這引發了我對自己所從事的歷史教學工作的思考。

在高中教學中,歷史學科從來就不是普遍受學生歡迎的科目,因為它距離學生的現實生活較遠,需要記憶掌握的知識很多,以書面或視頻內容,即視覺類知識為主,邏輯思維、發散性思維等思維活動較多,卻極少需要動手操作,這顯然不能迎合青少年學生的生理、心理和性格特點。但歷史教師并不能因存在這些客觀因素就此束手無策。那么怎樣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呢?

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需要教師和學生雙方的共同努力,我認為不妨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一、突破教材束縛,敢于創新。

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大多數學生都反映歷史教材讀起來讓人犯困,是較好的催眠劑。這不能埋怨歷史教材的編寫者,歷史本來是很精彩的,但寫入教材中,受篇幅限制和意識形態的約束,只好去掉歷史的血肉,就只剩下歷史框架了。

那怎么讓人讀之有味呢?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源于教材,又突破教材,敢于創新,好比一個人站在一個圓點上跳起舞來。同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思維活躍起來,參與到教學中,形成一場有組織的群舞。

如學習中國近現代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這部分歷史時,可以播放榮氏企業七個不同階段的曲折經歷,讓學生探討其中原因,由小見大,榮氏企業發展折射出中國民族工業從誕生、初步發展、"短暫春天"、受壓制、一定發展、日益萎縮到最后公私合營國有化整個發展脈絡。這就好像一部微電影,表面上演的是榮氏企業,實質上體現的是整個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我想這種創新既能讓歷史鮮活起來,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在教學中布置好歷史專題,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

每課都有每課的主題,教師要求學生預習,并事先布置相關作業,如查找資料、觀看視頻、準備發言稿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盡量做到精講,讓出時間給學生,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教師做好引導工作。這也就是課改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這是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的非常有效的嘗試。

例如,在學習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時,可以將全班分成四個小組,分別負責收集政治、經濟、文化及其他(包括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人物逸事等)方面的資料,要求每組學生對所負責的某一方面的資料進行分類,分別能說明哪些問題,并且提出自己的疑問。到了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生整理出來的資料的豐富程度安排課時,一兩個課時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分工合作,向大家展示每組的學習成果,并針對遇到的疑問展開討論,若是討論過后仍然疑慮重重,就必須留待日后尋找更翔實的史料佐證。

三、不定期地組織學生開展某一專題的討論或研究,撰寫相關歷史小論文。

由于受到教材篇幅的限制,課堂教學中涉及的知識點總的來說是零零散散的,雖然圍繞某一主題會有幾個課時的教學,但不成系統,整體性、延伸性和縱深性都有限。教師可以選擇某些專題,組織學生收集相關材料,查找歷史文獻,展開討論,撰寫相關歷史小論文。

由于絕大多數學生沒有寫過歷史小論文,因而歷史教師有必要傳授撰寫歷史小論文的方法,并找一些優秀的歷史小論文作為范例,供學生學習和參照。對學生所寫的歷史小論文,一開始不能要求太高,允許其存在幼稚、雜亂、淺顯等毛病,允許他們慢慢改進,以鼓勵為主,指導學生寫出有自己獨立想法的文章,哪怕一點點新的思想火花,都值得大力表揚。以此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掌握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方法,更深入地了解歷史,并培養歷史思維素養。

四、學習歷史不能局限于歷史,學會與現代社會相連接。

學習歷史不能局限于歷史,應該與當今社會聯系起來。當今社會并不是無源之水,它蘊含著許多歷史信息。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有多少驚人的相似。只有洞察了歷史,才會明白怎樣才能少走彎路,明白前面的路朝向何方。

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自始至終要有這個意識:古為今用。而且恰恰是將歷史與現代緊密連接,才容易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關注和興趣,可謂一舉兩得。

五、帶領學生進行一定量的實地調查,近距離地接近歷史。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能只停留在課堂、書面文字和口頭表達上,縱然教師有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搞得有聲有色,學生學習認真主動,但對于歷史學習本身而言,總感覺有些隔靴搔癢。如果能讓學生來到歷史的舊地或現場,讓歷史情境重現,如此這般接近歷史,將會讓人記憶深刻,有助于學生更多地關注歷史人物,更好地理解歷史進程,更會引起一系列有關歷史的思索。

教師應創造并利用機會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參觀、采訪等。博物館、名人故居、革命舊址等自然少不了,但不能忽視田野調查,也就是說,當我們探尋歷史的眼光總是向上的時候,總留意偉人名人、重大事件、重要現象等時,也要將探尋歷史的眼光下移,看看普通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思想變遷、風俗習慣、婚嫁喪禮等到底是怎樣的,從微觀著眼,洞察歷史端倪。

讓歷史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雖然要花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會讓學生收獲良多,這也是學習歷史的正確途徑。

讓歷史教學"鮮活"起來,需要全方位的教學新嘗試。在嘗試過程當中,需要結合高中學生的歷史學基礎和思維特點循序漸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2496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