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歷史解釋”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 ??以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臘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作為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之一,“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以歷史理解為基礎,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發展的前因后果,歷史事物的本質、歷史觀點的局限,對同類歷史事件的比較、概括與綜合,凡此種種都離不開歷史解釋。有學者說“歷史解釋能力是歷史學科諸多能力中最高層次的能力”[1]。高中生所接觸的歷史教材并不是歷史客觀的本體,絕大多數知識只是教材編輯者對過往歷史的主觀認識和看法,只是其對過去歷史的一種解釋而已。學生往往誤以為教材的內容就是全面真實的客觀存在,而教材當中的結論性敘述更是不容置疑。“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絕不是取決于對現成的歷史結論的記憶,而是要在解決學習問題的過程中理解歷史,在說明自己對學習問題的看法中解釋歷史!盵2]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尤為重要。老師應當通過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提升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F以人教版必修一《古代希臘民主政治》一課為例,淺談本人的一些嘗試。

  一、運用多元史觀,深化歷史認識

  “建構歷史解釋還需要運用理論工具。在解釋歷史變遷的因果關系、獲得規律性認識以及闡釋歷史意義的過程中,歷史學家通常會利用各種理論工具對紛繁復雜的史實加以綜合、概括和分析!盵3]歷史解釋的關鍵還在于解釋,是基于史實認識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認識。有什么樣的史觀就有什么樣的歷史解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讓學生逐步了解并運用唯物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等多種當代史學理論模式,不斷深化對歷史的認識,以此來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它闡述了“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物質生產”與“精神生產”、“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同時,它還從“歷史發展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必然性與偶然性”、“人民群眾和歷史杰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歷史作用”等方面對歷史進程進行了論證。

  “古希臘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背景”是本節課的一大重點,古希臘的地理環境是山嶺連綿,海岸曲折,港灣眾多,耕地缺乏,土壤貧瘠。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古希臘人主要靠從事海外貿易謀生。在從事工商業的過程中,人們講誠信、公平,注重契約精神,這為后來的民主制度的出現奠定基礎?v橫交錯的山川河流將古希臘分割成一小塊、相對封閉的區域,因此古希臘城邦涌現。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成為城邦的基本特征。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和地理環境、經濟狀況、城邦政治這些要素密切相關,可是這些因素是適應大多數城邦的普遍性因素。古希臘城邦眾多,唯有雅典能夠建立起典型的民主政治,這說明雅典具備了一些其他城邦不具備的因素,這便是雅典所獨有的特殊性因素,正是它直接推動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出現。它包含了雅典城邦平民的不懈抗爭、梭倫等杰出人物的民主政治探索與實踐。

  因此在分析這一重點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關注促進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普遍性因素,也要關注推動其出現的特殊性因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出現是在一定的時空之下,地理環境、城邦政治、經濟狀況、文化傳統、平民斗爭、杰出人物推動等多方面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唯物史觀的相關理論來分析雅典民主政治形成的背景,學生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認識這一要點。

  二、依靠問題驅動,理順歷史邏輯

  是否“能夠對所學內容中的歷史結論加以分析”[4]是檢測學生是否養成“歷史解釋”這一核心素養的最低水平之一。事實上,分析歷史結論、發現形成歷史結論的成因也是培養學生歷史解釋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圍繞某些結論性陳述來設計沖突性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無問題就無解釋,有了問題才會有解釋的沖動與必要。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實施,都在一定程度上與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有密切的關系。

  在雅典民主政治確立的過程中,梭倫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至關重要。人教版教材是如此表述:梭倫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克里斯提尼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的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币涀∵@些歷史結論并非難事,關鍵是如何去引導學生理解“奠定基礎”和“確立”?對此本人主要采用問題驅動、師生互動的方式來突破。

  問題一:什么是“民主”?梭倫改革前的政治權力被哪些群體掌握?

  “民主”是由希臘語的“demos”(人民)和“kratia”(統治權或權威)派生出來的,即人民當家做主的意思。梭倫改革前權力被舊氏族貴族壟斷,普通民眾幾乎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問題二:梭倫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建立財產等級制度,根據財產多寡,把公民分為四個等級,財產越多者等級越高,權力越大,第四等級無權擔任公職;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第四等級不可入選;建立陪審法庭;廢除債務奴隸制,因負債而淪為奴隸的平民恢復人身自由。

  問題三:梭倫改革后舊氏族貴族的權利還有嗎?財產等級制度的進步性在哪里呢?

  實行財產等級制度,財產越多權利越大,舊氏族貴族家境優越,自然還享有部分權利。它的進步之處在于為新興工商業者提供了參政的機會,打破了舊氏族貴族對權力的壟斷局面。

  問題四:為什么說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礎?

  梭倫改革只是動搖舊氏族貴族的世襲特權,并沒有完全鏟除其政治特權。其通過改革民主機構,擴大公民群體范圍,將古代雅典引入民主政治的軌道,為民主政治形成奠定基礎。

  問題五:與梭倫改革相比,克里斯提尼的改革在具體內容方面有何不同?

  其建立地區部落;擴大議事會規模;建立十將軍委員會;擴大公民大會權力;實行陶片放逐法。

  問題六:四百人議事會與五百人議事會有何區別?

  五百人議事會較之先前的四百人議事會,不僅在于人數的增加,更在于其內部成分的變化;四百人議事會成員主要從氏族部落中通過抽簽產生,而五百人議事會成員主要是從地域部落中產生。

  問題七:以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四百(五百)人議事會為例,說明克里斯提尼改革比梭倫改革的進步之處?

  其改革打破血緣關系,與梭倫時代相比,不論血緣或財產資格都不起作用。因此它基本鏟除舊氏族貴族特權,公民權利進一步擴大,民主政治正式確立。

  在教學過程中,依據一系列問題驅動,層層推進。教師通過抽絲剝繭式的追問引導學生不斷深入思考,雅典民主政治從“奠定基礎”到“確立”這種歷史演繹的邏輯層次自然而然就被理順了。

  三、引入一手史料,創設歷史情境

  “歷史解釋必須以歷史事實為依據,而歷史事實又受到歷史環境和歷史背景所制約,要想做到對歷史的正確解釋,歷史研究者就必須深入到原生態的環境中對加以解釋! [5]當代史學理論研究表明,語境是理解過去的一種重要觀念。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一手史料,創設歷史情境,“移情式”理解有助于正確的歷史解釋的形成。

  如何評價雅典民主政治是本節課一大難點。在處理這一部分時,本人主要依據史料進行分析,引用兩段經典的材料。第一段材料節選自伯利克里的演說詞,第二段材料來自于蘇格拉底本人的言論。試圖通過這些材料還原歷史語境,引導學生設身處地地認識歷史,從而形成歷史解釋。材料如下所示:

  材料一:“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因為政權是在全體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解決私人爭執的時候,每個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讓一個人負擔公職優先于他人的時候,所考慮的不是某一個特殊階級的成員,而是他們有的真正才能。……在公家的事務中,我們遵守法律。這是因為這種法律深使我們心服!盵6]

  材料二:“沒有人愿意用抽簽的方法去雇用一位舵手和建筑師、吹笛手或其他行業的人,而這類事若出錯的話,危害還比在管理國家事務上出錯輕得多。”[7]

  “在最有智慧的人面前你(哈爾密戴斯——蘇格拉底認為他遠比當時執政的人更有本領,鼓勵他參與政務)并沒有感到慚愧,在最強有力的人面前你也沒有感到害怕,而在最愚昧無知、最微不足道的人面前你倒害羞得說不出話來了! 這些人當中叫你害羞的是搟氈工人,還是補鞋匠,還是銅匠,還是農民,還是批發商,還是在市場上斤斤計較賤買貴賣的人們呢? 因為整個國民議會都是由這些人組成的!盵8]

  注: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生活于伯利克里執政后期

  本人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對于雅典的民主政治,伯利克里和蘇格拉底的看法有何差異呢?為何會形成這種差異?由此可知影響歷史評價的因素有哪些呢?你又是如何評價雅典的民主政治?

  透過上述材料不難看出:伯利克里對于雅典的民主政治給予高度贊揚。而蘇格拉底不認可抽簽選舉的民主方式,因其不能保證德才兼備的人勝任相應的公職,容易帶來決策的失誤和權利的濫用。參加公民大會的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很難保證民主的質量。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容易演變成多數人的暴政,造成社會的動蕩。

  伯利克里之所以會有如此認識是因為和先前相比,他執政時期的雅典,通過相應的民主改革措施,其民主政治的確達到了“黃金時代”。其二,在當時城邦林立、戰亂頻繁的時代,作為執政者的他希望維護城邦內部團結,調動公民熱情,促進城邦強大。蘇格拉底卻不一樣,其一,蘇格拉底生活在伯利克里執政后期,雅典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的弊端已經暴露無遺,造成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不安。其二,蘇格拉底對于雅典民主政治的批判是源于他內心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進一步得出:影響歷史評價與解釋的因素離不開認識者所處的立場、時代環境以及個人經歷等。

  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絕不是簡單地接受現成的答案和結論,而是需要老師通過引入典型的、有說服力的史料,創設歷史情境,設計以史料為核心的沖突性問題,對問題進行逐一探討,引導學生逐步提升歷史思維。

  誠然,歷史解釋是一種個人的主觀行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難免將自身的知識結構、情感與態度融入其中。但是,只要在正確史觀的引領下,在詳實準確的史料的支撐下,在對過往歷史的不斷追問中,我們定能讓“歷史解釋”更加接近歷史的真相。

  注釋

  [1]孫立田、任世江:《論歷史思維能力分類體系》,《歷史教學》2019年第6期。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征求意見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41頁。

  [3]鄧京力:《歷史理解與歷史解釋辨析》,《歷史教學》2019年第11期。

  [4]同[2],第55頁。

  [5]羅炳良:《原生態與歷史解釋的適度原則》,《學術月刊》2006年第6期。

  [6]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07頁。

  [7]施治生、郭方:《古代民主與共和制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195頁。

  [8]色諾芬:《回憶蘇格拉底》,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年,第111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31308.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