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進素質教育,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尤為重要
1.加強自身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是整個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要做一位素質教育下合格的歷史教師,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學生的個性以及學習特點。在信息日益發達的今天,學生已經不是單純的從課堂汲取知識了,電視、雜志、互聯網都會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因此,教師要想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更新教師自身的觀念,樹立素質教育而不是應試教育的教育思想;就必須要站在書本知識結合真實案例的位置,觀察歷史的發展進程,給歷史學科以合乎實際的客觀評價,揭示歷史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
同時,歷史是一門貫通古今、包羅萬象的學科。時空跨度大,知識內涵豐富,囊括了人類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各個領域。因此,歷史教學要求教師能夠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2.更新教學觀念,做復合型歷史教師
在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只有更新教學觀念,才能突破思想邊界。要想完全體現素質教育的初衷,教師只有掌握現代教育理念,并且能夠很好地實施在教學中,才能真正把培養學生的能力作為教學目標,做到"授之以漁"。
現代社會,學科分類越來越細,但是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卻越發緊密,學科逐漸融合,綜合性越來越強,文科政、史、地的小綜合就是典型例子。同時,現代社會對人才素質的培養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復合型的人才,因此,教師僅僅掌握一門學科知識已完全不能適應學科發展的需要了,在歷史學科的教學當中復合型的歷史教師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必須要盡可能全面地學習和了解各個學科的基本知識。除了要熟練掌握本學科的歷史知識外,同時也要掌握其他各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各學科間知識,并且要很熟練地掌握現代信息技術,要以學生合作者的姿態定位自己。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有自身教育特色的、綜合性的歷史教師。
3.要想把歷史教學觀念內化,教師就必須在課堂結束后及時反思教學過程,在反思中積累經驗
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成長=經驗+反思。經驗和反思都必須是以事件為依托的,也只有在一定的場景中才可以發生。教學反思的效果、深度,教師成長的速度,取決于教學課堂場景的性質。經驗只有在特定的場景中才能快速地積累,反思也只能在觀念的沖擊下才會更有效。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必須做到勇于突破傳統教學方式,在史實的基礎上,運用悖逆的方法,設立新的場景,啟發引導學生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挖掘出課堂教學中存在的隱性問題,然后交給學生自己來猜測、論證,啟迪發散思維,使學生得出富于創造性的新結論。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學會總結和反思,提升學生自己的歷史修養。
二、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
1.推陳出新,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育實踐的創新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廣大歷史教師及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并大膽采用了新的歷史教學思維模式,使歷史課堂教學充滿了生機,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無定法,但教可擇法,教亦可創法。歷史教師在培養學生歷史學科創造思維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自身要敢于摒棄舊的教學方法,選用素質教育的新模式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并大膽推陳出新,改革教學方法,加強教育實踐的創造。
2.變換思維角度,激發學生思考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學生對于新素材、新場景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理。因此,廣大歷史教師在歷史學科的教學當中,在充實教學新素材的同時,更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轉到發散思維的運動軌道當中。
因此,對于學生言之有理的"異端"聲音,歷史教師要多鼓勵和表揚,千萬不可按"常理"一棍子打死。對于"異端",要秉持包容的原創,引導學生自我發散思維。在教學工作中幾乎每份教學材料都會有固定的參考答案,答案的準確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問題在于廣大歷史教師會因此陷入思維定式當中,將參考答案當成了問題本身的唯一標準答案,如有學生出現"異端"解答,一概加以否定。如此以來,教師的這種"奴化思想"定會在不知不覺當中培養出不會動腦筋,只相信標準答案的盲目學習的學生。這種學生不能適應現在社會的需要,又如何擔得起建設祖國未來的的重擔?因此,為了我們肩負的歷史使命,不妨多聽聽"異端"的聲音。
總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歷史學科的教學必須全面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更新教師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模式,打開歷史課堂教學思路。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教學所特有的特色性、時代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133557.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