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學習沒有界限,只有努力了,拼搏了,奮斗了,人生才不會那么枯燥無味。為了幫助各位高中學生,整理了“高中歷史知識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一文:

高中歷史知識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

★考試3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毛澤東當選主席。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會議決定改北平為新中國的首都,以五星紅旗為國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采用公元紀年。

(2)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進入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是繼俄國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后世界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點33建國初民主政治建設

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中國人民政治生活進一步民主化,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會議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發展奠定初步基礎。

②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49年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后,人民政協的主要職能是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發展到一個新階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確立了中共與各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黨制度進一步完善。

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新中國成立后,黨和人民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的原則民族區域自治成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聯合,團結在祖國大家庭內,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最恰當的制度。

★考點34新時期的民主與法制建設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法制建設方針,此后為劉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過了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②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進一步加強和擴大基層民主,推進農村的民主制度建設。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更明確規定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屆全國人大把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憲法,使中國的民主法制建設達到新的高度,成為中國法制建設的里程碑。

★考點35"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

①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發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的呼吁。

②20世紀80年代初,鄧小平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1984年,六屆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首先在解決香港問題上得到成功的運用。

③1982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訪問中國,鄧小平就香港前途問題與他進行了會談

④1984年中英兩國簽署了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1987年中葡兩國簽署了關于澳門問題的聯合聲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

⑤臺灣成立;鶗⒆鎳箨懗闪⒑f會。雙方達成了"九二共識"。

⑥1995年初,江澤民就現階段進一步發展兩岸關系,推進和平進程提出八項主張。

高中歷史知識點: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由整理提供,愿考生學業有成。更多關于高中地理考試內容請關注【】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3539.html

相關閱讀: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