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著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樂,不要沉迷于學習進步沒有別*的痛苦中,進步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只有足夠的量變才會有質變,沉迷于痛苦不會改變什么。逍遙右腦為你整理了《201年高二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歸納》,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長
1、影響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生產力水平、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程度影響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進而影響到人口的增長模式。此外,政策、社會福利、自然災害等也會影響到人口的增長。
2、人口增長模式(人口再生產模式):①原始型:高高低(極少數原始落后地區)。②傳統型:高低高(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③現代型:三低(發達國家或發達地區)。
3、世界人口增長:非洲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歐洲最低;亞洲凈增人口數量最多。
4、人口問題:①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力大——控制人口(中國實行計劃生育)。②人口增長過慢:人口老齡化——鼓勵生育、接受移民(中國靠發展生產力)。
二、人口遷移
1、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經濟(落后地區向發達地區)、政治(政治*、戰爭、國家有組織的人口遷移)、社會文化(宗教*、民族歧視)、生態環境、其他因素(家庭和婚姻、投親靠友、逃避歧視)。
2、人口遷移的意義(效應)
(1)利:①加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融合。②加強文化交流。③減輕遷出地的人口壓力。④為遷入地提供廉價勞動力。
(2)弊:①造成遷出地人才外流。②給遷入地的環境增加了壓力,社會管理增加了難度。
三、人口分布與人口容量
1、人口環境承載力(人口環境容量):一定時期,某一地域能夠維持撫養的最大人口數量。
人口合理容量:一個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最適宜人口數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環境容量。
2、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環境承載力)的因素:①資源狀況。②生產力水平。③開放程度和消費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間結構與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間結構
1、城市功能分區——相同的城市用地類型發生集聚
(1)商業區: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交通便利,通信發達,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強。
★中心商務區(CBD):建筑密集、高樓林立、交通便捷——面積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業區:一般分布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鐵路、公路經過。
(3)住宅區:是城市最廣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區:一般要求環境優美,遠離工業區和商業區。城市建設要注意保護文物古跡。
2、城市地域功能分區形成的原因:歷史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規模與地域結構、服務范圍
(1)城市規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結構模式:同心圓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不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少、級別低,服務范圍小。
大城市:地域結構的分化明顯,提供的服務種類多、級別高,服務范圍大。
二、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區城市密度大(熱帶地區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為氣候更涼爽)。
2、氣候——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城市密度大(溫帶、沿海地區)。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運輸功能決定城市區位(兩江交匯處,過河點,河口)。
(二)社會經濟方面
1、資源:克拉瑪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鐵)、約翰內斯堡(黃金)。
2、交通條件:沿海、沿江、沿鐵路線、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軸線。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匯合處。
★交通線的變化,會給城市發展帶來影響。(如揚州:運河通航時—興,運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軍事防衛、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進城市的形成和壯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標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規模擴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城市化特點:①大城市發展速度超過小城市;②大城市數目不斷增多;③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發展快!蟪鞘谢厔
3、發達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早,②水平高,③出現逆城市化現象。
(2)逆城市化的原因:①對城市環境質量的要求提高。②城市土地租金高。③鄉村地區和小城鎮基礎設施逐步完善。④農村和小城鎮環境質量好,土地租金低。
4、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
(1)特點:①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化趨勢明顯。
(2)我國城市化落后于工業化。
(3)城市發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脹,中小城市發展緩慢,人口集聚于少數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規律:城市化——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城市化出現的問題:①環境污染,②交通堵塞,③住房緊張,④就業困難,⑤社會治安混亂。
3、解決措施: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建立“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诟纳瞥鞘薪煌ê途幼…h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郾Wo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第三章人類生產活動與地域聯系】
一、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氣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溫室農業、梯田、施肥、灌溉。
2、社會經濟因素(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地租)
★市場決定著農業的類型和規模。
★交通條件(特別是保鮮和冷藏技術)的發展,使市場對農業區位的影響在地域上擴展。
3、技術因素(育種、機械、化肥、農藥)
★培育良種(高產、耐旱、耐寒、耐儲存等品種):有利于擴大種植面積。
★機械化: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
★施用化肥、農藥等:可以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二、主要農業地域類型
★農業的分類:①按生產對象可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和副業。
、诎赐度攵嗌倏煞譃椋捍址呸r業和密集農業(集約化農業)。
、郯串a品用途可分為:自給農業和商品農業。
1、季風水田農業(水稻種植業):
(1)分布:東亞、東南亞、南亞季風區。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適合水稻生長。
、诘匦危汉恿飨掠纹皆蚝涌谌侵蓿貏萜教,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利于耕作。
、蹌趧恿Γ(屬勞動密集型農業)人口密集,勞動力豐富,利于精耕細作。
④歷史: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也有飲食習慣的影響。
(3)主要特點及原因:
①小農經營。原因:以家庭為單位,生產規模小。
、趩萎a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細作;但農村人多,自給為主。
③機械化水平低。原因:經濟水平低,體力勞動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風氣候,水旱災害頻繁發生。
、菘萍妓降。原因:種植歷史悠久,傳統經驗豐富。
2、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我國東北、西北有國營農場。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區位條件:
、僮匀粭l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廣闊,地廣人稀(大規模經營的可能)。
、谏鐣洕鷹l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奂夹g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機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3、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阿根廷、美國——牛;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羊。
(2)區位條件:
①氣候:大面積的干旱、半干旱地區。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適合種植業,只能放牧牲畜。
(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區位優勢:
①氣候溫和,草類茂盛。②地廣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規模生產。③距海港近。
(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發展措施:①培育良種②改善交通運輸條件③開辟水源④種植飼料。
(5)特點:①生產規模大;②專業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4、乳畜業:
(1)分布:歐美發達國家、大城市附近。
(2)區位條件:(以西歐為例)
①氣候溫暖濕潤(溫帶海洋性氣候),利于牧草生長。②地形平坦,利于飼草和飼料種植。③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有飲用牛奶的習慣,市場廣闊。
(3)特點:①商品率高;②機械化程度高;③集約化程度高。
5、混合農業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農業。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產主要是漁業與林業的混合農業。
(2)分布:歐洲、北美、澳大利亞(“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坐在礦車上的國家”)等。
(3)特點(墨累—達令盆地的“小麥——牧羊帶”為例)
、倭夹缘霓r業生態系統:★互惠互利:種植業為畜牧業提供飼料,畜牧業為種植業提供肥料★休耕和輪作、(有利于恢復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種植、牧場。
②有效合理的農事安排:小麥農忙(播種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閑時。
③對市場的適應性強:靈活的生產選擇,根據市場確定是多種植小麥還是多牧羊。
6、其他農業地域類型
(1)遷移農業:包括熱帶雨林遷移農業和游牧業,分布在某些較原始的落后地區,生產力水平低。對環境有所破壞,會導致生物多樣性減少,氣候惡化。
(2)種植園業:種植單一的熱帶經濟作物,如咖啡、橡膠等。特點是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三、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對生物的影響:①開墾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種;③過渡放牧導致草場破壞,出現荒漠化;④施用農藥會使農產品遭到污染,導致農產品質量下降。
2、對土壤的影響:①大水漫灌導致土壤鹽漬化;②長期施用化肥會使土壤板結,變酸變硬。
3、對氣候的影響:砍伐森林與植樹造林、修建水庫與引水灌溉都改變了下墊面性質,改變了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條件。
4、對水文特征的影響:①修建水庫和引水灌溉:改變了河流徑流的流量過程;②開墾梯田、砍伐森林、植樹造林:影響河流含沙量。
四、工業區位因素
1、影響工業區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礦產、土地、水源、氣候等。
(2)經濟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屬冶煉、重化工基地)、市場——節省運費。
(3)勞力和技術: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工業,工資在產品成本中的比例較高(勞動密集型工業),工廠要布局在有大量廉價勞動力的地方。技術密集型工業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的地方。
(4)工農業基礎和協作條件:包括生產協作和社會協作。
(5)環境:工業布局要注意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工業布局中的環境因素:
、亠L向,分為三種情況:有大氣污染的工廠應位于居民區主導風的下風向、季風對吹風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風頻的上風向。
②水源:有水污染應的位于居民區的下游,生產中對水質要求高的應位于居民區的上游。
、垭x城市距離: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區內,有大氣污染的應位于城市熱力環流圈以外。
2、工業區位因素的變化:
(1)原料地對工廠的影響逐漸減弱,市場對工廠區位的影響在逐漸加強。原因:工業所用的原料范圍越來越廣,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
(2)交通運輸:沿海沿江的港口、鐵路樞紐、高速公路沿線地區,對工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交通運輸已相當完善,交通運輸不再成為他們考慮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網絡的通達性作為工業區位因素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
(4)勞動力素質的影響逐漸增強。
3、工業區位指向類型
(1)原料指向型:
、俟I特點:原料不便長距離運輸或運輸原料成本高。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原料產地。③主要工業部門:采掘工業、制糖業、水產品加工業、水果加工業等。
(2)動力指向型:
、俟I特點: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業部門:有色金屬冶煉廠。
(3)市場指向型:
、俟I特點:產品不便遠距離運輸或運輸產品成本高。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產品的消費市場。③主要工業部門:瓶裝飲料業、家具制造業、印刷、石油加工業等。
(4)勞動力指向型:
、俟I特點:需投入大量勞動力。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有大量廉價勞動力地區。③主要工業部門:普通的服裝、電子裝配、包帶、制傘、制鞋工業等。
(5)技術指向型:
、俟I特點:技術要求高。②區位選擇原則: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發達地區。③主要工業部門:集成電路(微電子)、精密儀器等。
五、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聯系:①生產上的聯系。②空間上的聯系。③信息上的聯系。
1、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倏梢约訌娖髽I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诮档椭虚g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苡欣诩刑幚砩a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2、工業分散和工業地域聯系
(1)工業分散的原因:為了充分發揮不同地方的區位優勢(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尋找最佳區位)。
(2)工業分散的兩種類型:①產品輕、小、價格貴,②產品極其復雜,如飛機。
(2)工業分散的條件:①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方式——方便、快捷、廉價;②現代化的通信技術和手段——世界的“同時性”。
六、主要工業區
1、傳統工業區
(1)概況:①分布: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②形成條件:豐富的煤、鐵資源。③工業部門:紡織、煤炭、鋼鐵、機械、化工。④興盛時間:第一次工業革命后到二戰結束。⑤特點:生產規模大,資源消耗大,環境污染嚴重。
(2)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①豐富的煤炭資源。②充沛的水源。③便捷的交通。④廣闊的市場。
(3)魯爾區衰落原因:①生產結構單一。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③世界性鋼鐵過剩。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⑤環境污染嚴重。
(4)魯爾區整治措施:①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②調整工業布局。③拓展交通。④發展科技。⑤消除污染,美化環境。
2、新興工業區——意大利工業小區
(1)生產特點:①以中小型企業、輕工業為主。②生產過程分散。③資本集中程度低。④分散在農村或小城鎮。
(2)生產模式:中小企業集聚的工業小區模式,形成了機構完善,功能齊全的生產——銷售——服務——信息網絡。
3、新興工業區——美國“硅谷”(高新技術工業區)
(1)高新技術工業的特點:①從業人員知識技能水平高。②產品更新換代周期短。③研究開發費用高。④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2)“硅谷”區位條件:①位置優越。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③有高等院校。④交通便利。⑤軍事訂貨(美國特有)。
七、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愛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但造價高,占地廣,耗費金屬材料多。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2、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范圍廣,周轉快,裝卸方便,但運量小,成本較高,運費較貴。適宜小量、近距離運輸。
3、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運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4、航空運輸:速度最快,但投資大,運量小,運費最高。適宜運輸急需,貴重且運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運輸:損耗小,連續性好,運量大,但投資大,靈活性差。適宜氣態和液態運輸。
八、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②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③要避開低濕地區;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鐵路建設:①區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穩定繁榮;先進科技是保障。②意義:促進工業生產;加速區域開發;加強工農業城鄉聯系;促進文化科技交流;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于政治統一、國家安全,鞏固邊防等。
6、公路的選線原則:①平原地區:少占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十一、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龠\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北方以陸路交通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诓煌h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大型超市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第四章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倏稍偕Y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诜强稍偕Y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偃驓夂蜃兣纱罅咳紵V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筑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由制冷劑氯氟烴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佻F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谏鷳B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谠颍簛y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游、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涂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偕衬谋憩F: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谥饕植嫉貐^: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畚鞅鄙衬某梢颍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控制人口數量: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俜植(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诖紊}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氣候干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生態(基礎)、經濟(條件)、社會(目的)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俟叫栽瓌t: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诔掷m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措施:發展循環經濟
①工業方面發展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②農業方面發展生態農業,如混合農業,基塘農業,立體農業等。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冽嫶蟮娜丝趬毫Γ
、谫Y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凵羁痰沫h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于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陂_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蹚V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于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1337225.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