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
1876年,由美國支持的反動軍人迪亞斯(1830?1915)發動政變,攫取了總統職位。1876~1911年,他一直是掌握全權的獨裁統治者。他的反動政策引起了墨西哥中下階層人士的反對。1910年,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馬德羅(1873?1913)被推為總統候選人。他提出保護民族工業、反對獨裁、建立憲政國家等口號,竟被投入監獄。馬德羅越獄后,號召人民起義,推翻迪亞斯政權,把土地分給農民。馬德羅的號召得到了南北兩支農民武裝的支持。在北部,維亞(又譯為“微拉”)領導的農民武裝擊敗了政府軍,并同馬德羅會合。在南部,由薩帕塔(又譯為“查巴塔”)領導的農民武裝也占領了大片地區,并向首都進軍。1911年5月,在南北兩支農民軍的夾擊和首都人民反對浪潮的壓力下,迪亞斯被迫下臺,逃往歐洲。
馬德羅上臺后,并未實現他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的諾言,還下令解散農民武裝。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利用人民的不滿情緒,支持反動軍官韋爾塔發動政變,韋爾塔捕殺了馬德羅,自任為總統。但這次政變再次激起人民的憤怒,南北兩支農民武裝又開始同新的反動政權作戰。代表資產階級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卡蘭沙(1859?1920)也組織了護憲軍投入戰斗。1913年夏,維亞的農民武裝同卡蘭沙的軍隊一起同韋爾塔作戰。1914年4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借口要“教訓拉丁美洲人民選舉好人”,派軍艦侵犯墨西哥灣。墨西哥工人武裝、農民武裝和護憲軍結合起來,于這年7月推翻了韋爾塔的反動統治,卡蘭沙奪取了政權。11月,美國干涉軍被迫撤走。
為了鞏固政權,卡蘭沙實行了一些社會改革,于1915年頒布了土地法令,1916年召開了立憲會議,1917年2月完成新憲法的制定。1917年墨西哥憲法第27條規定土地、森林、河流和礦藏歸國家所有,國家有權收回外國人攫取的土地和礦場。還規定限制教會權力,廢除大地產制,發展小土地所有制。第123條規定工人有結社、罷工權,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每周工作6天,禁止使用童工。這是一部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憲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拉丁美洲:
獨立后的拉丁美洲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經濟上大地產的擴大和加強;一是政治上考迪羅獨裁統治的盛行。
早在西班牙、葡萄牙統治時期,封建的大地產和大莊園制就是殖民主義者在拉美的殖民統治基礎。獨立后,靠獨立戰爭起家的將軍和新官僚變成了新的大地主。他們不僅霸占了西葡殖民者原來占有的土地,而且利用特權,巧取豪奪,大肆兼并印第安人的土地。因此,大地產制反而更為加強和擴大了。在20世紀初的墨西哥,一般莊園的土地很少在2500英畝以下。占地2.5萬英畝以上的莊園有300個,占地6.25萬英畝以上的莊園有160個,7.5萬英畝以上的莊園有51個,還有11個莊園各占地25萬英畝之多。巴西的大種植園面積更為驚人,2000個大地主擁有的土地超過了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和丹麥4國面積之和。19世紀后期,隨著土地資源的新開發、鐵路的興建、單一作物制的進一步發展,外國公司也在拉丁美洲大肆掠奪土地,建立大莊園。1899年在中美洲建立的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占有了中美洲7國全部耕地面積的約28%。
大地產制是產生考迪羅獨裁政治統治的經濟基礎�!翱嫉狭_”是西班牙文Caudillo的音譯,意即霸主或軍人獨裁者。由于大地產制的加強和擴大,嚴重阻礙了拉美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軟弱無力。大地主在政治上一直占有優勢。他們同封建教會結成同盟,利用獨立戰爭中發展起來的軍隊作為奪取政權和維護統治的工具。這種軍閥獨裁統治是拉美各國大地主專政的一種特殊形式。獨立后的拉美各國,除巴西外,名義上都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成立了議會,大多數國家還實行了兩黨制,但都形同虛設,實際上是考迪羅的軍閥獨裁統治�?嫉狭_主要通過武裝政變奪取政權,并利用暴力維持統治。他們搜刮民財,殘酷壓迫人民,嚴重破壞了拉美各國經濟的發展。又由于考迪羅代表了不同大地主集團的利益,相互之間爭權奪利,致使政變頻仍、內亂不斷。墨西哥在1824~1848年間,發生了250次軍事政變,更換了31個總統。秘魯在獨立后的100年中,更換了五十多個總統。帝國主義入侵后,各國的考迪羅為了維持既得利益,往往勾結和投靠帝國主義,有些國家的考迪羅還是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上臺的。因此,考迪羅獨裁統治又是帝國主義侵略拉丁美洲的政治支柱。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玻利瓦爾
西蒙?玻利瓦爾:
南美洲北部地區民族獨立戰爭中最為重要的領導人,也是整個拉丁美洲反抗殖民統治的革命運動中最為杰出的領袖。為了永遠紀念這位功勛卓越的革命者,他被授予了“解放者”(ellibertador)的光榮稱號。美洲有很多城市以“玻利瓦爾”為名字來紀念他。
圣馬丁:
阿根廷將軍、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獨立戰爭的領袖之一。他將南美洲南部從西班牙統治中解放,與西蒙?玻利瓦爾一道被譽為美洲的解放者,被視為國家英雄。
拉美獨立戰爭呈現的特點:
1.由北向南,由東向西的獨立過程;
2.由拉美地區土生白人領導;
3.以戰爭的形式實現獨立;
4.獨立后各國相繼建立資產階級政權,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
拉美獨立戰爭:
西屬拉美獨立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三個戰場。
1、第一階段從1810年至1815年,西屬拉美殖民地除秘魯外,都發動武裝起義。殖民統治由于失去母國的支持,土崩瓦解。各地初步建立了獨立政權。但是,掌握運動領導權的土生白人沒有提出廣大人民群眾迫切需要的政治經濟改革綱領,也沒有動員印第安人和黑人參加革命;
各地區斗爭缺乏協作,力量分散。隨著拿破侖帝國的覆滅和西班牙波旁王朝的復辟,各地獨立政權大部分被殖民勢力摧毀。此階段主戰場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區。墨西哥獨立運動的特點是更具群眾性。起義領導人大多為貧困農民和下級教士,使運動具有民族解放和反封建性質。
2、第二階段從1816年至1826年,獨立運動領導人吸取了前一階段失敗的經驗教訓,提出明確的革命目標和綱領,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
打破地區界限,相互配合支援,贏得最終勝利。南美北部戰場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巴拿馬等地,中心在委內瑞拉。
3、西屬拉美的戰爭主要集中在三個中心地區,即墨西哥中美地區,拉普拉塔地區,及委內瑞拉地區。
1816年,玻利瓦爾在海地共和國的支持下打回委內瑞拉,宣布廢除奴隸制,許諾勝利后給參加解放斗爭的戰士分配土地。大批印第安人、黑人和混血種人踴躍參軍。
從1819年起,玻利瓦爾率軍翻越安第斯山,解放哥倫比亞;再回師加拉加斯,解放委內瑞拉全境;繼而解放厄瓜多爾,成立了包括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在內的“大哥倫比亞共和國”。南美北部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
南美南部戰場包括今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等地,中心在拉普拉塔地區。西班牙殖民勢力在這一地區相對薄弱。圣馬丁認識到秘魯是西班牙統治美洲的主要堡壘,為此,他制定了一個由阿根廷西部翻越安第斯山,先解放智利,然后由海路進攻秘魯的作戰計劃。
從1817年起,圣馬丁率軍翻越終年積雪的安第斯山,解放智利。隨后由海路出擊,解放了秘魯首都和沿海地區。西班牙殖民軍退守秘魯北部。
為徹底消滅殖民軍,玻利瓦爾和圣馬丁于1822年7月在瓜亞基爾舉行單獨會晤,商討協同作戰,但未能取得一致。會晤后,圣馬丁悄然引退,玻利瓦爾承擔起解放秘魯的重任。在阿亞庫喬決戰中,玻利瓦爾軍隊決定性地打敗殖民軍。到1826年,西屬拉美獨立戰爭取得完全勝利。
玻利瓦爾采取的革命措施:
為了動員拉丁美洲廣大下層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獨立運動中來,玻利瓦爾總結運動前期失利的經驗教訓,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其中主要有:
1816年5月23日,玻利瓦爾簽署了廢除奴隸制度的法令,宣布:“在委內瑞拉,除了那些愿意作奴隸的人以外,將不再有奴隸�!�
1817年,玻利瓦爾頒布一項法令,規定沒收西班牙王室和那些支持、參加反對愛國者戰爭的人的動產和不動產。共和國政府答應把沒收的土地分配給愛國軍的官兵,并且發行“地券”作為保證。
1824年三四月間,玻利瓦爾頒布法令,取消向印第安人征收人頭稅;宣布印第安人是公社土地的所有者,以便使“任何一個印第安人也不能沒有相當的一份土地”。
圣馬丁和玻利瓦爾的會見:
1822年7月25日,南美大陸的兩位革命領導人圣馬丁和玻利瓦爾在厄瓜多爾的瓜亞基爾會晤。關于這次會晤,圣馬丁曾向玻利瓦爾說:“美洲將不會忘記我們兩人相互擁抱的這一天。”
他們兩人的會談是在極端秘密的狀況下舉行的,沒有任何人參加,也沒有留下任何記錄。會談進行了兩次,討論了在秘魯應該建立的政府形式,秘魯與北方之間的疆界以及軍事指揮關系等問題。由于雙方的意見分歧,他們沒有達成協議,但也沒有公開爭吵。7月27日,圣馬丁悄然離開瓜亞基爾,回到秘魯的利馬。9月22日,在利馬召集了國會,圣馬丁在國會演說,聲稱他已完成了作為軍事指揮者的任務,決定辭去秘魯政府首腦的職務。他隨即離開利馬,經智利回到阿根廷。1823年,他又離開阿根廷前往法國,1850年在法國逝世。圣馬丁和玻利瓦爾直到臨終都對這次會見保持緘默。他們會談的內容和圣馬丁引退的原因,至今仍是一個歷史之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78400.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