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德日法西斯專政建立的異同: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是納粹黨通過議會選舉的道路取得政權而建立起來的。而日本從來沒有形成一個像德國那樣全國性的法西斯黨,只有一些民間法西斯小團體,所以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主要是軍部取代政黨內閣的過程,建立了以軍部為主體的法西斯政體,具有軍國主義色彩。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是在激烈的階級斗爭中進行的,是通過取締共產黨、社會民主黨等一切政黨而建立起來的法西斯一黨專政。而日本法西斯政權主要是在統治階級內部斗爭中形成的,是在軍部與政黨內閣以及軍部內部的斗爭中實現的。
德國法西斯政權的建立,其首先針對的目標是國內的革命力量。法西斯政權建立起來以后,才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而日本法西斯政權的建立主要是為了適應對外擴張的需求而建立的,日本是首先發動侵略戰爭,并在戰爭不斷擴大的基礎上,自上而下地建立了法西斯專政。
日本法西斯勢力的膨脹和對外擴張:
1、建立原因:
⑴歷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傳統;
②華盛頓體系壓制
⑵現實原因:
①經濟危機的打擊;
②軍部法西斯勢力的推動
2、重大事件:
(1)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三省。
(2)1936年,廣田弘毅上臺組閣。
3、日本法西斯政權建立的標志:廣田弘毅組閣。
影響——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形成。
4、統治政策;
(1)對內:政治:禁止罷工,限制人民自由軍事:加緊擴軍備戰;
(2)對外: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爭;(軍部確定“南進”的目標;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3)“北進派”:陸軍以對抗遠東蘇軍為目標,主張同德國夾擊蘇聯;
(4)“南進派”:海軍以對抗美國,確保太平洋的制海權為目標。
(5)基本國策:“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之同時,向南方海洋發展”
1937年,近衛文?上臺組閣,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又稱第一次中日戰爭、清日戰爭、清日甲午戰爭;日稱日清戰爭,。因發生年為1894年即清光緒二十年,干支為甲午,中國史稱“甲午戰爭”。為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字結束。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于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它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馬關條約》(1895):
項目 | 內容 | 影響 |
①割地 | 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 進一步破壞中國的領土主權,助長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引發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 |
②賠款 |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巨額賠款 | 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債,便于列強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 |
③開埠 |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 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內地 |
④設廠 | 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 反映列強資本輸出的要求,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
總之,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
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
1、背景:
①根本原因:解決日本資本主義發展中的矛盾。轉嫁1890年經濟危機
②導火線: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
2、中日甲午戰爭經過:
重要戰役:豐島海戰---平壤戰役---黃海海戰----遼東戰役---威海衛戰役
黃海海戰(1894):日軍取得了黃海海域的制海權,但北洋水師主力尚存
威海衛戰役:李鴻章“避戰自�!�,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3、中日甲午戰爭結果:
(1)中國為敗給日本:
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無法對抗新興的資本主義(根本原因)
②李鴻章的避戰求和態度(主要原因)
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領導者重視發展軍事力量,皇室則貪圖享受
(2)簽訂《馬關條約》(1895)
4、甲午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1)政治:拉開了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序幕,列強競相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嚴重破壞中國主權,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中國救亡運動高漲。
(2)經濟:宣告了洋務運動失�。皇骨逭艑捗耖g設廠限制,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3)思想:民族危機加深,維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發展。
《馬關條約》(1895)內容記憶方法:
方法1:用順口溜形式:“割地臺澎遼,賠款兩億高。開口有四處,設廠內稅消”。
方法2:用字頭法結合諧音法記為“哥哥開廠賠兩億兩”,
解釋:“哥哥”——諧音“割”音,指割地;
“開”——開放四處通商口岸;
“廠”——口岸設廠,內銷免稅;
“賠兩億兩”—賠款兩億兩。
吞并朝鮮、入侵中國是日本對外擴張的首要目標:
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在遠東,朝鮮和中國成為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日本早在明治維新以后,就確定了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把侵略的魔爪首先伸向朝鮮和中國。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是近代史上日本侵略中國的開始。侵臺碰壁后,日本于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取得開埠通商,派駐領事等特權。1885年,日本乘朝鮮甲申政變(1884年)之機,迫使清政府訂立《天津會議專條》,取得了向朝鮮派兵的權利。這年年底,日本創立內閣制,伊藤博文出任第一任總理大臣。此后,日本政府積極擴軍備戰,把對中國一戰作為首要目標。1892年,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近代化的海陸軍:正規陸軍有7個師團(相當于軍的編制)共12.3萬人,后備兵隊10萬人,合計共22萬余人;軍艦達32艘,約6萬噸。日本還不斷派遣間諜到朝鮮、中國境內搜集情報,秘密測繪朝鮮半島和我國東北、渤海灣的詳盡地形。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作好對華戰爭的一切準備,只待制造一個挑起侵略戰爭的借口了。
日本蓄意挑起侵略中國的戰爭:
1894年3月,朝鮮爆發了東學黨(也稱東學道,系秘密宗教團體)起義。5月31日,起義軍攻占全羅道首府全州。朝鮮國王李熙要求清政府派兵鎮壓(當時清朝和李氏朝鮮有“宗藩”關系)。正在處心積慮尋找挑起戰爭時機的日本,也極力慫恿清政府出兵“助剿”。6月9日至11日,清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所部二千四百多人先后在朝鮮登陸,部署在漢城至公州一線。于是,日本以護送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回任的名義派出陸戰隊四百人入朝,10日公然占領漢城,至16日已有五千余人進駐仁川、漢城一帶。這時,東學黨起義已趨平息,中朝兩國為避免事態擴大,提出中、日都從朝鮮撤兵。但日本卻無理提出“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6月底駐朝日軍驟增至一萬五千人左右。在朝鮮局勢日趨緊張的形勢下,以慈禧、李鴻章為代表的清政府決策集團竭力避戰求和,寄希望于俄、英、德、法、美各國出面“調停”。7月23日凌晨,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發動政變,派兵攻占朝鮮王宮,扶植以大院君為首的傀儡政府。兩天后,大院君“邀請”日軍驅逐在牙山的中國駐軍,戰爭已是一觸即發了。
清政府內部對甲午戰爭的態度:
有兩種不同說法。
1.不存在和戰之爭。
這是史學界新近提出的觀點。持此說者以夏冬為代表。
夏冬通過對帝黨的主要人物翁同和后黨的主要人物李鴻章在甲午戰爭期間的表現進行分析,認為帝后兩黨無和戰之爭,他們的“出發點是一致的,即從清統治階級利益出發,想盡辦法保住他們的統治地位”。作者指出:“李鴻章與翁同在戰前總的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作好戰、和兩手準備,寄希望于通過談判或第三國調停等和平方式解決這次危機,只有在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才使用戰爭手段。因此,在這一階段,不存在誰主和誰主戰的問題。”戰爭爆發后,“李鴻章屬下的海軍在朝鮮與日軍接仗”,“李鴻章已在軍事上指揮對日作戰”;翁同“主張一戰”,他的“‘以我兵能勝倭為主’的思想顯然高出李鴻章一籌”。黃海之戰失利至北洋艦隊覆滅,李鴻章在外交上的態度是:“能和則和,不能和則戰”;翁同態度較前后退了,“只是想免遭國人唾罵而已”。據此,作者認為:“李鴻章不能算純粹的主和派,翁同也不是始終的主戰派。雖然,他們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但他們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不同的時期會有不同的表現,至于什么時候主戰,什么時候主和,就要看什么對他們最有利�!�
2.有主和主戰之爭。
這是傳統的說法。持此說者有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戚其章等。
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中指出:“在日本進攻、外國侵略者與中華民族矛盾激化和群眾要求反抗侵略的壓力下,清朝統治集團內部分裂為主戰、主和兩派。大部分沒有實權的文職官員,如翰林、御史等都積極主戰�!敝鲬鸬倪€有以“翁同為首的帝黨官僚”;“主和派主要是李鴻章系統的洋務派以及恭親王奕等當權的大官僚”。 戚其章說:“認為帝后兩黨之間不存在和戰之爭,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在甲午戰爭中,慈禧雖曾‘傳懿旨亦主戰’,并‘諭不準有示弱語’云云,卻不能以此就否定她的主和。同樣,李鴻章作為海陸軍的實際最高指揮者,在調遣軍隊、布置防守等方面不能說一件事沒做,卻不能以此證明‘北洋系的利益與民族利益就有了一致’,他‘已在比較積極地指揮全面對日作戰’,于是連他的‘主和派’帽子也就可以摘掉了。”總之,“對后黨是否主戰的問題,也不應抓住個別事例不加分析就輕率地作出論斷”。
范文瀾、陳旭麓、林增平、孫孝思等均持此說。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日軍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殺、潘家峪大掃蕩、七一三部隊對中國人的殺害)
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對南京和平居民進行大屠殺,被殺害的總計三十萬人以上。
潘家峪大掃蕩:
1941年,日本在河北豐潤縣潘家峪村屠殺村民1200多人。
“七一三部隊”:
日本侵略者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的“七一三部隊”,用中國活人做試驗。
日軍南京大屠殺:
1938年12月13日,日軍攻占南京。在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略軍進行了長達六周之久的燒殺搶掠,對中國軍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調查報告:無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士兵,被集體殺害,并焚尸滅跡的有十九萬多人;被零散屠殺,尸體經慈善團體掩埋的有十五萬多人,總共有三十多萬人喪生。在南京城郊,侵略軍大肆洗劫機關、倉庫、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雞鴨豬牛、糧食蔬菜,無所不搶。全市約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軍燒毀。這就是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日本在淪陷區的殖民統治:
1、表現:
(1)軍事上:不斷擴大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
(2)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政策,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
①在華北:推行“治安強化運動”,企圖肅清淪陷區內的抗日力量。
②在華中:發動“清鄉運動”,對抗日愛國人士實行恐怖政策。
(3)經濟上:野蠻的經濟掠奪。
①方針:把淪陷區經濟變為自己的附庸經濟。
②表現:
農業:強占耕地,低價收購農產品。
工礦交通運輸業:定為“統制事業”,由日本專營公司。
金融業:搶占銀行,掠奪金銀和現款;開設金融機構,濫發偽幣;印制軍用票;增加苛捐雜稅;
勞動力:大肆掠奪勞動力。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實現其同化政策。
2、影響:
日本達到了的目的,淪陷區成為補充日本侵華不足的基地。 淪陷區人民過著的生活,中共領導了各種形式的斗爭。
揭露日軍侵華的暴行:
日軍侵華的表現是多方面的。如:
(1)軍事上:不斷擴大侵華戰爭: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
(2)政治上:實行“以華制華”政策,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
(3)經濟上:野蠻的經濟掠奪。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
這里學習的關鍵是要結合事例對日軍侵華的暴行進行深刻的揭露,如南京大屠殺、細菌戰和毒氣戰。要把南京大屠殺作為揭露日軍暴行的學習重點。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事件。對于這段史實,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戰后中國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十個地方成立的審判日本戰犯法庭均認定:侵華日軍在南京對手無寸鐵的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進行了瘋狂屠殺。總計被集體屠殺者19萬人,被分散屠殺者15萬人,被害總數30萬以上。此后的半個多世紀,不斷發現的大量史料一再證實這兩個法庭對南京大屠殺案件判決的正確性。然而日本右翼勢力卻全然不顧事實,一再制造事端,妄圖掩蓋軍國主義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否認侵華歷史也總是從否認南京大屠殺做起。其卑劣手法有二:
一是以質疑三十多萬被害者人數來否定大屠殺本身的存在;
二是以戰爭中有傷亡乃天經地義、日本人也有傷亡為由否認屠殺罪行。如日本新編歷史教科書稱:“東京審判認定日本軍隊在1937年日中戰爭中占領南京時,殺害了大量中國民眾。關于這一事件的實際情況,資料上有許多疑問點,有各種各樣的見解,現在還在持續爭論�!痹摃ㄆ秩救毡臼勘推矫竦膫鋈藬�,對亞洲各國的巨大損失和傷害情況卻只字不提。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抗戰的勝利
抗戰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經過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偉大勝利�?箲饎倮侵袊嗣褚话俣嗄陙淼谝淮稳〉梅磳Φ蹏髁x侵略的完全勝利�?箲鸬膭倮蟠笤鰪娏巳珖嗣竦拿褡遄宰鹦暮妥孕判�,并為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勝利標志:
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8月15日),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于東京灣的美國巡洋艦“密蘇里號”上舉行了簽降儀式。
勝利意義:
1、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取得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完全勝利。
2、它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勝利原因:
1、日本:侵略的非正義的法西斯戰爭;
2、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確立,全民族的抗戰;中共在統一戰線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廣大愛國將士的英勇作戰;
3、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配合,各國人民的支援。
解放區軍民大反攻:
1945年8月9日,毛澤東發表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號召中國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舉行全國規模的反攻。10日,中共中央發出了《關于蘇聯參戰后準備進占城市及交通要道的指示》。同日,八路軍延安總部朱德總司令發布了戰略大反攻的命令,要求各地人民抗日武裝對日軍發起全面大反攻。 從8月9日到9月2日,解放區軍民收復縣城159座、據點747處,殲滅日偽軍57962人,使各解放區基本上聯成一片。到10月上旬,解放區軍民在大反攻作戰中,共收復城市二百余座,斃、傷、俘日偽軍二十三萬多人,解放國土三十一萬五千余平方千米,解放同胞一千八百七十余萬,取得輝煌的戰績。
中國戰區的日本投降儀式: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舉行。會場布置呈“□”字形,受降席座北朝南,以何應欽為最高受降官。投降席坐南朝北。觀禮席在東西兩側,除國民政府的有關軍政人員外,還有美國軍官和中外記者。簽字儀式的主持人是國民政府總參謀長蕭毅肅。 9時半,日本侵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次率領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等人來到國民政府陸軍總司令部。10時,在中國人員的押引下進入會場。岡村寧次快步進入禮堂,向何應欽敬禮后,低頭入座。然后小林淺三郎向何應欽敬禮,領取投降書,交岡村寧次簽字蓋章。簽字蓋章后,再由小林淺三郎呈交何應欽。 小林淺三郎遞交投降書后,岡村寧次立即率領投降代表退席。其后,何應欽作了簡短致詞,受降簽字儀式即告結束。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日本踏上對外擴張之路
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不同結果的原因分析:
戊戌變法僅是曇花一現,而明治維新則具有里程碑意義。造成結果不同的原因有:
(1)二者所處的時代及所遇的外部阻力不同。明治維新時,資本主義仍處于自由資本主義階段,并且當時西方各大國皆忙于自己的事務,對日沒有一致的政策,給明治維新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國際環境;而戊戌變法時,資本主義已處于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迫切需要擴大海外市場和殖民地,再加當時西方列強已形成宰割中國的同盟,所以招致列強的干涉。
(2)兩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明治維新前,日本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日本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逐漸成為一種政治力量,而且不斷擴大,他們隨著經濟力量的增長,迫切需要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戊戌變法前,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僅得到初步發展,力量薄弱。
(3)群眾基礎和改革的推動力量不同。明治維新前,農民和城市貧民起義接連不斷,幕府統治已搖搖欲墜,以中、小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為主體的改革力量也展開了積極的倒幕活動。而戊戌變法前,民族資產階級尚未形成一支強大的政治力量,宣傳變法的僅僅是一些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僅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在脫離群眾的情況下進行變革,必定失敗。
(4)封建專制統治的強弱不同。在幕藩體制下,大名還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到幕末時,大名、將軍因財政狀況惡化而由封建社會的支柱轉變為反幕府的力量。而中國的封建制存在時間長,力量強大,慈禧太后在辛酉政變后牢牢控制內政外交,所以,戊戌變法時面臨的是一個強大的對手。
(5)改革的進程不同。明治維新是在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建立新的政權后發布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新政策能得到貫徹執行。而實行戊戌變法者不僅手中無實權,無兵權、無財權而且在沒有觸動封建統治的前提下進行,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踏上對外擴張之路:
1、對外擴張的野心:由來已久
(1)明治政權成立之初,天皇就宣稱“欲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
(2)明治維新后,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的軍事實力不斷壯大,侵略野心迅速膨脹,很快走上了侵略亞洲鄰國的道路。
(3)“大陸政策”,它確定了日本侵略的五個步驟:第一步征服中國的臺灣,第二步征服朝鮮,第三步征服中國的滿蒙地區,第四步征服中國內地,第五步征服世界。
2、對外擴張的表現:
(1)對朝鮮的侵略:
①1876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內容:朝日建交,否定中朝宗屬關系,向日本開放釜山等通商口岸;日本獲得領事裁判權等不平等特權。
影響:日本首先打開了朝鮮的門戶,使朝鮮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②1904年,日俄戰爭后,日本得到了在朝鮮的駐兵權,使朝鮮由中國的藩屬國變成中日兩國的共同保護國。
(2)對中國的侵略:
①1879年吞并琉球,并改名為沖繩縣;
②侵略臺灣:1874年,日本借口有遇海難的琉球水手在臺灣被殺,派軍侵入臺灣,遭臺灣人民英勇抵抗;
③1900年參與八國聯軍侵華,日軍占了八國聯軍總人數的大部分。
江華島事件及江華條約的簽訂:
19世紀70年代的朝鮮內部政局不穩,給日本侵略以可乘之機。1875年5月25日,日本政府派三艘軍艦侵入釜山港,進行示威,接著又測量西海岸。9月20日,“云揚號”駛進朝鮮首都漢城附近的漢江河口,然后派出小艦隊,逼近江華島草芝鎮炮臺。朝鮮海防軍立即開炮,擊退入侵之敵�!霸茡P號”以報復為名,擊毀了江華島對岸永宗島上的炮臺,史稱此事件為江華島事件。
1875年12月,日本政府任命黑田清隆和井上馨為特命全權正副辦理大臣,率軍艦六艘和3000軍隊,以追究江華島事件責任為名,往朝鮮興師問罪。太政大臣指令黑田等,此舉要以強迫朝鮮政府簽訂開港通商條約作為江華島事件的賠償為主要任務。朝鮮政府在炮艦威脅下,完全接受了日本提出的條約草案。1876年2月26日,在江華府簽訂了所謂的《日朝修好條約》亦稱《江華條約》,主要內容是:
(1)首先載明“朝鮮乃自主之邦,與日本保有平等之權”,意在否定中國與朝鮮的宗屬關系。
(2)朝鮮向日本開放釜山、元山和仁川各港口,自由通商;
(3)日本有在所開商港派駐領事的權利;
(4)承認日本的領事裁判權等等。
不難看出,這是一份典型的不平等條約,是《日美友好通商條約》的復制品�!督A條約》是打開了朝鮮的國門,但日本以后的侵略行徑遠遠超出條約中的條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8138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