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文字資料和實物資料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文字資料:

就是文字記載的遺跡。記載種類分為兩種:一種是當時人的記載或撰述;另一種是后人的追記或撰述。

實物資料:


是指人類在過去的活動中遺留下來的不含文字或含少量文字的殘存物,它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其中絕大多數屬于考古學所取得的成果。其中遺址即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城堡、宮殿、村落、住宅、作坊、寺廟等等,如長城、故宮等。墓葬是人們為死后在另一個世界生活的場所。遺址和墓葬及出土文物都是當時人們物質與精神生活的反映,反映歷史上的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形態的真實情景,對史學研究起重大的作用,如秦始皇陵附近的兵馬俑坑,長沙馬王堆漢墓等等。總之,以考古資料為主的實物資料,不僅數量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分布范圍廣,而且由于它自身特有的屬性,使它在歷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一般文字資料無法替代的作用。
第一,它比文字史料更直觀、可靠;
第二,在斷代上具有數據的精確性;
第三,在史前史的研究中占支配地位;
第四,能夠引證、充實、糾正文字資料。


其它資料:

(1)社會學資料和民俗學資料。
(2)社會調查資料、“口述史”資料等。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中原人口的大量外遷

中原人口大量外遷:

統治階級內亂和少數民族的攻伐導致了北方頻遭戰亂,嚴重破壞了農業生產,使社會經濟凋敝,民不聊生。戰爭導致中原人口三次南遷。兩晉之際,由于內亂和少數民族內遷,中原人口向南遷徙,黃河流域的農業生態環境迅速惡化,這是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潮。安史之亂以后中原人口發生第二次南遷高潮,兩宋之際,金滅北宋的靖康之變是第三次南遷高潮。



古人曾把人民流亡的原因:

總結為五逃:“一曰天(天災),二曰官(政府的徭役),三曰軍(供給軍隊物資),四曰錢(高利貸),五曰愚(經營不善)。”


三次南遷高潮:

(1)第一次高潮:
時間:兩晉時期
原因: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
影響:黃河流域的農業生態環境迅速惡化,中原人口紛紛向南方遷徙。
(2)第二次高潮:
時間:唐朝中期
原因:安史之亂
影響:黃河流域又一次遭到嚴重破壞,北方人口再度南遷,南方經濟實力大為提高。
(3)第三次高潮:
兩宋之際:靖康之亂


人口南遷的影響:

(1)為江南開發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江南經濟實力大為提高。
(2)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改變了南方落后的面貌。
(3)帶來了新的風俗習慣。
(4)促進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

(1)從政治上來看,有外在與內在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鴉片戰爭使國門大開、西方工業文明的傳入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主動地融入世界,引起了社會生活的極大變化。
另一方面是,中國社會內部新興進步力量在理論上與實踐上的努力。中國近現代史上三次歷史性巨變對社會生活的變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舊的風俗習慣受到極大的沖擊,人們的精神生活都相應地發生了變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些社會丑惡現象被取締,呈現出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生活特色;改革開放以后,人們的衣食住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與世界的差距越來越小。
(2)從生產力角度來看,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
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涌現,火車、電燈、有線無線電報、電話、電影、輪船、打字機以及現在高科技領域的許多成果等,對人們日常生活的改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幫助;
石油的發現和汽車、火車、輪船的普及則促進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擴大了人們活動的范圍。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科技的發展,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后制定了三個科學技術發展的遠景規劃,如第三個遠景規劃擬在生物工程、空間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等幾個最主要的高技術領域有所突破,這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3)從思想啟蒙和思想革命角度來看,歐洲的啟蒙運動,中國的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等都促進了人們思想的解放,對人們思想觀念、衣食住行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是工業文明對我國全方位的沖擊造成的,實質上體現了西方生活方式、民主自由精神對中國社會的影響,同時也是中國人自己追求自由、民主、富裕的結果,從而引起了中國社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的深刻變化。


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西方近代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對中國產生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西方的物質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隨著大炮和殖民主義侵略強行進入中國人的生活的,它破壞了中國長期安定、寧靜的社會環境,也迫使中國人不得不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選擇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這種變化所帶來的陣痛。
另一方面,西方傳入中國的新器具、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進性,代表了新的生產力的發展方向;而且這些東西一進入中國,就對傳統的落后的生產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強大的破壞作用,有力地推動了中國近代社會結構的轉型,引發了中國社會邁向近代化的新變革。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影視事業的發展



影視事業的發展:

(1)19世紀末,電影誕生不久就傳入中國。
(2)1905年,由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定軍山》首映成功,標志著中國電影事業的起步。
(3)1913年的《難夫難妻》是中國第一部故事影片。
(4)1931年,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
(由蔡楚生導演、王人美主演的《漁光曲》,在1935年的莫斯科國際電影節上獲獎。電影《風云兒女》的插曲,即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唱遍大江南北,后來成為我國的國歌。)
影視總是帶有政治導向的,影響著人們的政治生活;但其主要任務是滿足大眾的文化娛樂生活,消磨閑暇時光,發散剩余能量,轉換情緒,獲得休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影視中夾帶大量商業廣告,甚至出現電視商場的專題節目,引導人們消費,它對人們經濟生活的影響日益增大。


中國電視發展的進程:

(1)誕生:1958年,北京電視臺開始試播,標志中國電視業的誕生。
(2)普及:改革開放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電視逐漸普及。隨著電視的普及,電視節目越來越豐富。科學技術的進步,是電視迅速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電視普及的因素:

(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購買力強,電視成為家庭中的普通電器。
(2)群眾精神生活的需要,電視節目專業性、知識性、娛樂性并存,適合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人群,易與觀眾形成互動。
(3)是信息傳遞的主要方式,信息量大,具有可視性、多角度、覆蓋面廣的優勢,開闊人們視野,對社會影響大。
(4)國家的政策支持,如“村村通”工程。



新中國電影事業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電影事業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取得了喜人成就。
1、首先,各類型的制片廠紛紛建立。
其中以生產故事片為主的制片廠有北影、八一、長影、上影、珠影、瀟湘、西安、峨影、廣西等九個規模較大或歷史較長的制片廠,70年代末又先后建立了為少數民族服務的天山、內蒙和云南民族電影制片廠。
此外,還建立了各種專業制片單位,如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兒童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以及拍攝科學教育影片的北京科影、上海科影以及農業電影制片廠。為了進行電影的國際交流、滿足國外與港臺在合作制片上的需要,建立了上海譯制片廠、中國電影合作制片公司、深圳影業公司和福建電影制片廠等。
2、其次,建立了一個遍及全國城鎮的發行放映網。建國以來,為充分發揮電影的教育與娛樂功能,我國已建成一個從中央到省、市、縣、鎮管理有序的發行放映體系。
3、第三,科研與電影工業也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為了推動我國影片生產順利進行和電影等業向前發展,除在電影制片單位中設立工程技術部門外,還建立了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和具有相當規模的電影工業。電影人才的教育培養也日趨正規化、合理化,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電影人才。


中國第一座電視臺的誕生:

1958年5月1日19點整,在北京市內30多架電視機屏幕上出現了以廣播大廈作為背景圖案,上書“北京電視臺”字樣的電視畫面,這標志著中國第一座電視臺──北京電視臺開始試驗播出。隨后,新華社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第一座電視臺正式誕生,中國人有了自己的電視事業。1958年10月1日,中國第二座電視臺──上海電視臺問世。1958年12月20日,后來以“土法上馬”著稱的哈爾濱電視臺(今黑龍江電視臺的前身)趕在新年前也與觀眾見面。這是中國最早的一批試驗性電視臺,它們的出現標志著中國電視事業的興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14507.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