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點:九?一八事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九一八事變:


又稱沈陽事變、奉天事變、盛京事變、滿洲事變、柳條湖事變等,是指1931年9月18日在中國東北爆發的一次軍事沖突和政治事件。沖突雙方是中國東北軍和日本關東軍,日軍以中國軍隊炸毀日本修筑的南滿鐵路為借口而占領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國會和內閣總理大臣權力下降,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這次事件爆發后的幾年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被中華民國政府視為國恥日。



九一八事變爆發的原因:

①侵華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既定國策。中國東北是日本重要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地,農業、重工業原料供應地,“東方會議”確立了先占領東北,進而侵占全中國的政策。
②內部原因是1929-1933年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波及日本,促使其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日本統治集團急于利用侵略中國東北的對外戰爭來擺脫國內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
③外部條件是,國際上,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忙于應付本國經濟危機,無暇東顧;中國內部,蔣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圍剿”紅軍,無心北顧。這給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以可乘之機。


九一八事變的結果:

①九一八事變后不到半年,東北三省淪陷,根源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蔣介石政權的本質決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場,他寧可犧牲中華民族的利益,以求鞏固自己的統治。
②國際聯盟對中日沖突的態度是力圖通過“國際合作”使中國東北成為帝國主義各國的殖民地。這使得蔣介石國民政府想依靠國聯公理裁決,迫使日本從東北撤兵成為幻想。
③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蓄意把中國變成日本獨占殖民地的嚴重步驟,中日民族矛盾開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
④九一八事變也開始打破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均勢”,加深了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和日本的矛盾。



關東軍:

1905年日俄戰爭后,日本侵略軍強占了中國原被沙俄“租借”的關東州(指遼東半島普蘭店至皮口一線以南地區)和南滿鐵路,1919年在旅順口設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元兇,控制偽滿洲國傀儡政權的太上皇。他們在東北屠殺我國人民,掠奪我國資源,實行殘酷的軍事鎮壓和殖民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關東軍總數約百萬人,是日本陸軍中最精銳的主力和戰略預備隊。1945年8月,中國人民武裝力量,包括抗日聯軍和蘇聯紅軍一起殲滅了日本關東軍。


不抵抗政策:

蔣介石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變前,蔣介石于8月16日已給張學良銑電:“無論日本軍隊此后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予不抵抗,力避沖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于不顧!保ā段氖焚Y料選輯》第6輯)事變發生后,又電令張學良“力避沖突,以免事態擴大”。(《西安事變資料》第1輯第1頁)東北軍奉命:“即使勒令繳械,占入營房,均可聽其自便”。(《九一八事變真相》,《革命文獻》第34輯第879頁,臺北1978年版)對于蔣介石的不準抵抗,愛國士兵憤慨不已。據東北軍參謀長榮臻報告:“士兵各持槍實彈,怒眥欲裂,狂呼若雷,群請一戰,甚有持槍痛哭者,揮拳擊壁者。”


東北三省淪陷:

由于蔣介石的不準抵抗,十余萬東北軍不戰而退,使東北大片土地迅速淪陷:19日晨,日軍占沈陽,同日又占長春、營口、鞍山、撫順、安東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駐朝鮮的三十九旅團渡過鴨綠江,進入中國東北,分向遼寧、吉林進擊。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國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內,遼、吉二省基本丟失。接著,日軍又于1932年1月3日陷錦州,2月5日占哈爾濱,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東北三省全部淪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17720.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