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全國各族人民大團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ㄒ唬2009年,新中國完成一個甲子的轉換。年輕的共和國,和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一起見證了60年的滄桑巨變。
  
  當年,黎族領袖王國興穿越敵軍封鎖線,潛渡瓊州海峽,輾轉香港等地,經過一個多月的跋涉到達北平,在天安門城樓見證了開國大典。
  
  當年,十世班禪大師致電毛澤東主席,代表全藏人民“致崇高無上之敬意,并矢擁護愛戴之忱”,由衷相信“今后人民之康樂可期,國家之復興有望,西藏解放,指日可待”。
  
  毫無疑問,新中國的誕生,是中華民族史上的偉大事件,是20世紀人類史上的偉大事件。備受欺凌奴役的中華民族結束了自己的悲慘命運,中國的民族關系迎來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新時代。
  
  從隔閡走向團結,從動亂走向安定,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后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封閉走向開放。60年前,我們確立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為核心的民族政策;60年后,我們擁有了一個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的大家園。
  
  外國學者把這“令人吃驚的統一”看作是“中國的神話”。因為在他們的視野里,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在向現代國家轉型的歷史過程中,這些傳統的多民族國家,大都沒能避免分崩離析的命運。
  
  蘇東劇變引發“第三次世界民族主義浪潮”,各種形式的國家裂變、民族沖突,波及全球;蛩姆治辶,或族際沖突,或兵戎相見。一片紛擾中,有著56個民族的中國,卻始終保持著國家統一,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
  
  是什么讓歷史的“慣例”,在這里失效?
  
 。ǘ⿹荛_時空的層層帷幕,可以發現,中國各民族的團結統一具有多重牢固的紐帶。
  
  自成一體的地理單元。中國的周邊地帶分別是高山、浩海、大漠和戈壁,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在阻隔了與區域外交通的同時,又有利于區域內各民族的密切交往。各民族在歷經遷徙、貿易、婚嫁,以及碰撞、沖突甚至兵戎相見之后,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的分布格局。同頂一片天,同耕一塊田,同飲一河水,共生互補。
  
  大一統的政治理念和格局。早在先秦時期,中國先民的“天下”觀念和“大一統”理念就逐漸形成。秦漢開創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本格局以來,中國成為各族人民共同的心靈歸宿。歷代中原王朝的統治者,不管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以統一中國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視為中華正統。大一統國家的長期存在,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中原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向周邊輻射傳遞,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和域外文化源源不斷傳入中原。兼收并蓄,博采眾長,造就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賦予其統一性和多樣性的鮮明特征。不以血緣論夷夏,成為中國民族關系史上的重要現象。文化的相互傳播和認同,成為各民族親近與交融的強大精神紐帶。
  
  相互依賴的經濟關系。由于自然條件的多樣性,各民族之間很早就形成了互補互濟的經濟聯系。大一統國家的形成,進一步為國內統一市場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絹馬互市、茶馬互市……無論是統一還是分裂,經濟的天然聯系都不曾中斷。這種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經濟聯系,為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奠定了堅實基礎。
  
  救亡圖存的共同使命。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的100多年間,亡國滅種的嚴峻形勢,使中國各民族愛國一家、團結奮斗的意識空前覺醒,同仇敵愾、共御外侮,投身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革命洪流,各民族連接成生死相依、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疆域位居世界第三,人口位居世界第一,這樣一個古老的大國之所以歷史悠久而文明延綿不斷,民族眾多而國家長期統一,中華民族近現代之所以歷經磨難、沖擊、挑戰沒有分崩離析,反而多難興邦實現空前的團結統一,其根源正在于此。

首頁上一頁123下一頁末頁共3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18886.html

相關閱讀: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