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畫示意圖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非常頻繁,可用下面的示意圖幫助記憶:
2.對于民族大融合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關系,可以通過下面的示意圖幫助理解:
二、口訣法
1.三國鼎立:官渡赤壁分勝負,三國鼎立魏蜀吳。
2.淝水之戰:前秦攻晉淝水河,東晉智戰少勝多。前秦此后速瓦解,北方再度山河破。
3.北方民族大融合:北魏統一停分裂,孝文改革好效果。加速各族封建化,促進民族大融合。
三、列表法
1. 在利用課本《三國鼎立示意圖》的基礎上,再結合下表掌握三國鼎立的相關知識
2. 三次以少勝多的戰役比較
四、分析法
1.從經濟、軍事和地理三個方面分析三國鼎立形成的歷史條件
赤壁之戰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積聚力量;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勢力得到鞏固,劉備得到兩湖大部分地區,后來又得到四川。這樣,三個軍閥的勢力相當,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備統一全國的條件。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在洛陽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劉備和孫權也先后稱帝、稱王。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了。
(1)經濟方面:魏國經濟雖有恢復和發展的趨勢,但因長期的戰爭,當時還缺乏統一的人力和物力。蜀國占有素有“天府之國”之稱的四川,但范圍太小,交通相對較閉塞,經濟相對落后,國力較弱。吳國占據著長江中下游地區,雖然得到了開發,但尚未得到充分發展,三個政權形成了三個相對獨立的經濟區。
。2)軍事方面:經過赤壁之戰,曹操不敢南下,吳國和蜀國聯合,攻雖不足,但守則有余。
。3)地理方面:吳國和魏國之間有長江天險,而蜀國和吳國、魏國之間有崇山峻嶺阻隔。
2.東晉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從前秦方面來看,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軍隊內部離心離德、士氣低落,嚴重削弱了戰斗力。當時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滿于前秦的統治。軍隊中的鮮卑、羌等族將士都希望前秦失敗,以擺脫氐族貴族的統治;前秦軍隊中的漢族士兵更是希望東晉的軍隊能夠打勝仗。從中可以認識到前秦軍隊內部的民族矛盾是導致其失敗的主要原因。
另外,前秦軍隊的軍事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前秦失敗的重要因素。與此相反,東晉將士在強敵壓境、眾寡懸殊的形勢下,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內部團結,富有戰斗經驗的人民積極抗戰,體現了不畏強暴、奮勇抗爭的精神。同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這些都是東晉取勝的重要條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19442.html
相關閱讀: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
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