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論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如何做到有價值》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閱讀指導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如何做到有價值 雷州市附城中學 陳永秀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只有圍繞一些能形成問題情景的問題展開交流,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 閱讀教學中的問題如何做到有價值
雷州市附城中學
陳永秀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教學只有圍繞一些能形成問題情景的“問題”展開交流,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對話,才能讓學生搜集并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因此,從功利的角度來看,我們對閱讀教學的考查也是圍繞著問題展開的。
但實現是,閱讀教學從“滿堂灌”變成了“滿堂問”,許多老師所提的“問題”有問題。諸如課堂提問太隨意;課堂上充斥著不必回答的假問題;有的教師為了所謂的教學過程的流暢,喜歡將需要交流探究的“問題”肢解成支離破碎的是非問、選擇問;課堂上,學生的質疑提問流于形式;許多問題離開了文本研讀的具體語境,學生的回答漫無邊際……
怎樣才能使問題有價值,下面是我的粗淺看法。
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要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發展
1、所提“問題”的難易程度符合學情
“問題”的設計和提出要考慮學生的積累和閱讀經驗,考慮學生齡段的認知特點。學情是學生思維發展的基礎,是設計提問的重要依據。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來說,學習目標的實現絕不是教師單方面的行為,還必須依靠學生主觀上的努力。師生只有默契配合,和諧,共振,才能最終實現目標——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不能因過易造成思維假象,無助于思維發展;太容易了,學生又會失去學習興趣,更無助于激發學生進入思維狀態。問題應有坡度,形成思維階梯,既要讓學生覺得必須經過思考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又要讓學生覺得自己經過思考能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教學《生命,生命》,我先范讀一遍課文,然后提出了兩個問題:文章選用了三個事例引發了對生命怎樣的思考?選用這三個事例有什么妙處?這兩個問題迅速使學生進入思維狀態,經過研讀、交流,他們能夠從“珍惜生命,讓人生更有意義、生命之可貴、生命之頑強”等方面給予回答,表明學生的知識經驗激活,他們已經進入思維狀態。因此,這樣的“問題”緊扣了文章重點,是有價值的問題,起到了牽一而動全身的效果。
2、“問題”的解決要緊扣文本
任何文章的精深之處,形式的完美之處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對話交流如果總是在文本外滑行,那是背離了語文課特點的,不可能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這方面能力。因此,“問題”的解決要緊扣住文本,通過對語言的揣摩品味去解決,這樣,解決問題的過程就要成了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動態生成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擁有充足的質疑探究和活動的時空,教師也會相機點撥,啟發其有所作為。這一過程中,問題的解決不再是唯一的目的,學生縝密、全面、深刻的思維品質能得到培養和發展,例如教學《蘆花蕩》,在回答“老頭子性格核心是什么”這個問題時,我引導學生深入課文,找出老頭子的個性用語言來品味,如“你什么也靠給我,我什么也靠給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險”、“我沒臉見人”、“我打他們不用槍,那不是我的本事。愿意看,明天來看吧!”,這些語言充分表現了老頭子自信和自尊的性格。通過對這些語言的揣摩,學生能夠深入到老頭子復雜的內心世界,老頭子的英雄形象就豐滿地呈現出來,學生也就能從人性美的高度去欣賞老頭子的形象。
二、問題的提出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讀”趣
現代語文課堂教學特別重視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如何才能讓學生主動地讀課文,進而形成自已個人的見解呢?我認為,根據文章特征,設置疑問,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文章,在“讀”中思考,在“讀”后分析、綜合,能夠極大地吸引學生閱讀的興趣,通過“讀”來解決疑問,培養語文探究能力。例如課文《陌上桑》閱讀提示:這首詩敘述了采桑少婦嚴詞拒絕大守調戲的故事,歌頌了女主人公的機智、幽默和反抗強暴的精神。如果按照這種認識來品讀《陌上!,《陌上桑》不就成了一首低俗情調詩歌了?我把這個問題提出來,學生們“讀”勁十足,有認為“閱讀提示”是對的,也有持反對意見的。最后師生統一意見:先認真“讀”課文,讀后再分析歸納。學生就帶著 “《陌上!肥堑图壡檎{詩嗎?”的疑問去認真地讀課文。學生在“讀”的過程相當投入,在“讀”中思考的神態躍然紙上。同學們認真“讀”后,討論、爭辯的場面異常熱烈,最后統一了認識:《陌上桑》全文都在表現羅敷很美。代表性的理由是:文章的第一節先正面描寫羅敷,緊接著采用側面描寫,寫“行者”等被羅敷所傾倒,用眾人的愛美心理襯托羅敷的美,第二節是第一節的藝術升華,仍然是通過對太守的側面描寫來襯托羅敷,太守“寧可共載不?”的話題應當視為愛美心理的反映。羅敷不僅使“行者”等下層人傾倒,就連這位身價很高的太守也為之動情。雖說太守的問話在這位少婦面前有些唐突,失禮失態,但遠談不上是強暴行為,理應是藝術表現的需要,使襯托作用更突出;第三節,通過羅敷的陳述,實際上是用藝術技巧側面描寫出一位壓倒太守身價的理想的夫婿,也是用來襯托羅敷的心靈美。上面的認識,印證了設疑引讀的良好效果,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這就是所提問題的價值所在。
三、所提問題要緊扣文章的切入點
由于課文各有其特點,各班學生的情況又不一樣,故所選取的切入點自然千差萬別,各有其優勢和特色,這種靈活多樣的切入點,組織合理的教學方式,豐富了課堂教學,使之各呈異彩,妙趣橫生,下面結合實例來談談如何圍繞切入點來設計問題。
1、以題目為切入點。文章的題目如“龍”之“睛”,是極為敏感的“機體”,如《愚公移山》可就題目設計提問導入:移什么?移山的困難多大?對移山有幾種不同的態度?愚公究竟愚不愚?從題目切入而設計的一連串提問,使學生由淺入深,由易而難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又如《人類的語言》,從比較現題“人類的語言”和原題“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入手,引導閱讀和思考,把握用現題的意圖及比原題的優越性,從而把抽象說明的說明文教得生動有趣。
2、以中心為突破口切入,是一種倒行逆施的反常規做法。從中心入手,進而把握材料,弄清結構,琢磨語言的提煉,較為迅速而深刻。如《棗核》,讓學生讀一遍之后提問:文中哪句能概括本文的主旨?哪些語句直接傾吐了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深情?他用哪些方式來表達思鄉深情?為表達這種深情,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選擇和安排結構的?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可以這樣導入: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有什么變化?這些變化說明了什么?先讓學生把握主題,繼而引導學分析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性格及其塑造手段。
3、從文章的藝術技巧入手,以某一藝術特點為導析突破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煥發思維活力,如《孔乙己》,孔乙己在人們的笑聲中出場,生活在人們的笑聲中,又在人們的笑聲中死亡。“笑”貫穿小說的始終,對“笑”的理解,會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會進一步把握整篇小說的主題思想。因此,可由“笑”切入,設計幾個討論問題:誰笑?笑什么?為什么笑?在討論中理解笑的兩層含義:孔乙己的“可愛”;掌柜、酒客、小伙計、孩子們對孔乙己的“取笑”。然后理解孔乙己的可笑、可悲、可憐、可恨,最后把握“笑”的社會根源。
總之,圍繞“最佳切入點”設計問題是優化語文教學過程的有效手段,是激發學生興趣的重要方法。這樣的提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毫無疑問,這樣的提問是有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33920.html

相關閱讀:認識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與主要表現手法
高考人物傳記復習對策
閱讀測試中暗示的解答功效
探討實用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規律
現代文閱讀常用術語和答題格式表格分析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