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明
在四川、貴州等地的一些偏僻小鎮上,很多小商店都掛著這樣的牌子:“
代 辦到東莞(
長安、厚街)
直通大巴,×
日發車”
、“
代 辦到中山(
經南海、順德)
直通車,×
日入粵”……
同時,這些小鎮的店鋪有不少打著“
廣式”
招牌:“
粵美發廊”
、“
穗雅時裝店”
、“
深圳西餅屋”……
由此不難發現打工大潮對內地的影響,沿海文化對內地的輻射。然而,“
打工潮”
的意義不僅于此。
人口流動是由種種落差造成的。然而,當農村剩余勞動力莽撞地闖進城市之后,卻在不自覺地縮小著工農差別、城鄉差別以及地區差別。這些從第一產業分離出來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中國城市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積累。同時,這些農村剩余勞動力資源在城市實現了巨大的商品價值,為中國農村發展第一產業提供了重要的資本積累。
以東莞為例,這里的打工仔打工妹去匯往家鄉的資金達86
億元,平均每天2300
多萬元。
四川省去收到出省打工族匯款202
億元,相當于全省全的財政總收入。其中一些縣的匯款數倍于全縣的財政總收入。
事實上,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從“
打工潮”
到“
創業潮”
的歷史跨越也已經清楚地表明:沿海地區對于中西部地區來說,不僅僅是解決了幾百萬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也不僅僅是寄回了幾百億勞務收入問題,更重要的是為中西部地區未來的發展培養了一代人!
中國目前有流動人口8000
萬,其中青人口為6000
萬,平均齡是23.4
歲。從這個意義上講,“
打工潮”
堪稱又一次“
青大遷徙”
。
中國的上一次青大遷徙是發生在六七十代的上山下鄉運動,遷徙總規模為1800
萬人。
然而,打工青卻比插隊青幸運得多,打工青在發達的城市呼吸著商業文明的氣息,感應著工業文明的熏陶,體驗著競爭時代的沖擊,接受著市場經濟的洗禮。這幾乎是每一位成功人士最基本的原始積累。
四川人喜歡把珠江三角洲比作“
中國市場經濟學院”
,他們根據打工的地點還分出“
深圳分院”
、“
順德分院”
、“
中山分院”……
根據打工的工種又分出“
電子專業”
、“
制衣專業”
、“
酒店管理專業”……
湖南人把80
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
黃埔一期”
,把90
代南下的打工仔叫做“
黃埔二期”
。
貴州人認為“
招工等于招生”
,他們喜歡把外出的打工仔美其名曰“
留粵生”
、“
留滬生”
、“
留京生”……
四川省勞務開發辦公室副主任沈亮認為:“
打工仔返鄉創業,意義并不在投資本身,他們帶回了比投資更有價值的觀念和技術,這是不可估量的‘
無形資產’
。”
湖南省寧遠縣一位鎮長則把打工仔稱為“
四有能人”
,即:經商辦廠有本錢,生產經營有技術,管理企業有經驗,產品銷售有門路。
當一個打工仔從沿海地區返回故鄉的時候,他已經不是原來那個土頭土腦的山里娃了,而是見過世面的“
城里人”
。他所津津樂道的那些東西,就連鄉里的干部也不大明白,什么配額、報關、CI
、H
股、MBA……
他不但說話的聲音變了,走路的姿勢變了,重要的是他的腦殼變了!
四川省委書記謝世杰同志對打工仔評價說:“
打工仔從掙錢填肚子、攢錢蓋房子,到投資辦廠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變化。他們是四川未來加速發展的潛力所在。”
的確,中國農村的巨變,也許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打工仔從“
打工潮”
到“
創業潮”
的大轉變!
“
回歸”
是一次新的進軍,當一個打工仔躊躇滿志地帶著資金、技術、信息,帶著規劃、設計、方案,從遙遠的城市返回故鄉的時候,他已經站在了一個更高的起點上。
昨天,他們依靠體力出來打工,只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家庭的命運!
今天,他們依靠資本回去創業,則能改變家鄉的命運、農村的命運!
(
節選自《農民工的新選擇》,原載《華聲報》)
15
.閱讀全文,分點概括“
打工潮”
產生了哪些社會效應。(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文中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對南下打工有各種各樣的“
美稱”
,如何理解這些“
美稱”
?(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從文本看,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有什么新的變化?如何評價這種新變化?試結合文本、聯系現實作簡要分析。(6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5.①
使沿海文化輻射到內地,促進了內地農村人的觀念的轉變。②
縮小了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及地區差別。③
為城市發展第二、三產業及農村發展第一產業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積累和資本積累。④
既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又為中西部地區的未來發展培養了后備人才。
16
.這些“
美稱”
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高度評價,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為內地及廣大農村培養了大批人才,反映了人們對東部沿海等發達地區的肯定與向往;另一方面則反映了人們對外出打工行為的理性認識。在人們眼中,外出打工不僅是賺錢謀生的手段,更是學技術、學本領的機會,是打工族提高自身素養與能力的途徑。(
意思對即可)
17
.(1)
農村勞動力流動的新變化:①
由因貧困盲目被動(
或:莽撞)
南下轉變為理性主動流向東部等發達地區。②
由依靠體力外出打工的“
打工潮”
轉變為依靠資本、技術等回鄉創業的“
創業潮”
。
(2)
評價:這種變化是時代發展、社會進步以及人的觀念改變產生的必然結果。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與勞動者觀念的改變與素質的提高,人們對自身的發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國家西部開發及新農村建設政策的實施,也為有理想有能力的“
打工仔”
提供了新的機遇。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59280.html
相關閱讀:《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