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周國平《靈魂教育》閱讀答案及評分標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靈魂教育 周國平 我認為靈魂與頭腦是有區別的,人對美和愛的需要,對意義的需要,這些都不能用頭腦來解釋,我只能說來自靈魂。靈魂的教育可以相對地區分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 靈魂教育
周國平
我認為靈魂與頭腦是有區別的,人對美和愛的需要,對意義的需要,這些都不能用頭腦來解釋,我只能說來自靈魂。靈魂的教育可以相對地區分為美育和德育。美育的目標是造就豐富的靈魂,使人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生活,德育的目標是造就高貴的靈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二者合起來,靈魂教育的目標就是心靈的健康生長,實現靈魂的價值。

談到美育,現在許多家長好像很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讓孩子學各種技能,彈鋼琴呀,畫畫呀,但出發點極其功利,無非是為了孩子將來多一條路可走。這是違背了美育的本義,結果只能是敗壞孩子對藝術的感覺。藝術是最自由、最沒有功利性的精神活動,攙雜進功利的考慮,就不是藝術了。美育也決不限于學一點吹拉彈唱或者畫畫的技能,它的范圍廣泛得多,凡是能陶冶性情、豐富心靈的活動都是審美教育。
那么,怎樣才能使靈魂豐富呢?欣賞藝術,欣賞大自然,情感的經歷和體驗。除此之外,我提兩點一般性的建議。一個是要養成過內心生活的習慣。我們平時總是在和別人一起聊天、談話、辦事,但是人應該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什么事也別做,什么人也不見,和自己的靈魂在一起,這叫獨處。這個時代大家都很看重交往的能力,我承認交往是一種能力,但獨處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缺乏這種能力是更大的缺陷。一個人不喜歡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就難受,這樣的人肯定是沒有內涵的,他對別人也不會有多大益處,他到別人那里去對別人只是一種打擾。
另一個建議是讀書,讀好書。不能光讀專業書,還要讀一些與專業無關的書,羅素所說的“無用的書”。當你讀了從古希臘以來的哲學人文經典,你會發現這是莫大的享受。人類的精神寶庫屬于每一個人,向每一個人敞開著,你不走進去享受里面的珍寶,就等于你把自己的權利放棄了,那是何等可惜。

最后談德育。我覺得對德育也一直有一種狹隘的理解,就是把它僅僅看成一些規范的灌輸,比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律之類。和美育一樣,德育也應該是對靈魂的教育,目標是實現靈魂的價值。

從人性看,道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社會性層次,道德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個是人的精神性層次,道德是靈魂的追求。這兩個層次都不可缺少,但精神性的層次是更為根本的。人有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它是人身上的神性,意識到自己身上有這個神性部分,并且按照它的要求來行動,這是道德的本義,它是真正自律的。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只在社會層面上談道德,道德就僅僅是維護社會秩序和處理人際關系的手段,是他律。我們進行道德教育,應該從根本入手,使人們意識到人的靈魂的高貴,在行為中體現出這種高貴。什么是靈魂的高貴呢?就是有做人的尊嚴,有做人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褻瀆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12.
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
分)
A.
人對美和愛的需要,對意義的需要,來自靈魂,不來自頭腦。
B.
人的靈魂應該是豐富的,也應該是高貴的,前者是德育的目標,后者是美育的目標。
C.
道德有兩個層次。一個是人的社會性層次,另一個是人的精神性層次,人的精神性的層次相比于人的社會性層次是更高的層次。
D.
與人交往是一種重要能力,獨處(和自己在一起)也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E.
人身上的神性就是指人具有的超越于生物性的精神性。
12.B D

B
前后內容顛倒。原文是

美育的目標是造就豐富的靈魂,使人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內心生活,德育的目標是造就高貴的靈魂,使人有崇高的精神追求。
”D
分句間的關系錯了,是遞進關系,不是并列關系。原文是

我承認交往是一種能力,但獨處是一種更重要的能力


13.
根據文意,下列推斷中不合理的一項是

3
分)
A.
因為現在許多家長讓其孩子學彈鋼琴、學畫畫的出發點是極其功利的,所以其孩子接受審美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B.
讀古希臘以來的哲學人文經典,是莫大的享受,而如果沒有讀,那是蒙受了很大的損失。
C.
缺乏獨處能力的人沒有內涵,因此他們對別人不會有幫助,只能幫倒忙。
D.
那些做出了道德淪喪之事的人,就是其身上的神性已經泯滅,不知人的尊嚴為何物的人。
13.C
【過于絕對。原文是“他對別人也不會有多大益處,他到別人那里去對別人只是一種打擾。”“不會有多大益處”說明可以有一定的幫助。】
14.
根據文意,我們每個人應怎樣進行審美教育?請分點概括。(
3

)
14.

3

) ①
欣賞藝術,欣賞大自然,情感的經歷和體驗。(
1
分)

養成過內心生活的習慣。(
1
分)

讀書,讀好書,讀

無用的書

。(
1
分)
15.
前些日子,中日因釣魚島爭端,中國很多城市爆發了反 日游行,表達了中國人民捍衛釣魚島主權的決心。但成都、西安、長沙等中國城市出現了這樣一群

愛國者

、

愛國行為



愛國現象
”——
他們或闖入帶有

日本元素

的店鋪肆虐,或成群結隊打著

抵制日貨

的旗號
,
在街頭沖砸他人的日系車輛,或對無辜的日籍華僑圍攻、謾罵和侮辱,或對批評、反對、甚至僅僅不支持其行為的人極盡攻擊謾罵,必打之為

漢奸賣國賊

而后快。
結合文意,分析這些行為的性質和產生的原因。(
5

)
15.

5

)
這些人的行為是缺乏自律的行為,他們借“愛國”之名,置他人的自由、尊嚴和生命財產于不顧。(
2
分)究其原因是我們對德育一直有一種狹隘的理解,就是把它僅僅看成一些規范的灌輸,比如集體主義、愛國主義、誠實、守紀律之類。而人的精神性層次教育不夠,沒有使人們意識到人的靈魂的高貴——有做人的尊嚴,有做人的原則,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做褻瀆人身上的神性的事。(
3
分)(劃線處是得分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33395.html

相關閱讀: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