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寬亮
信仰是個性心靈深層的隱密,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一個不易交流的話題。然而,信仰作為人類精神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卻備受人們的關注。
信仰是指人們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并作為自己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信仰在本質上是一種價值性選擇和追求,“
是在不確定性中尋求確定性的努力”
。誠如康德所言:“
信仰是客觀的不確定而主觀上確定。”
以此看來,信仰是一種價值預設,是信仰者相信其正確或有意義,而不在于其是否真實或能否實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黎巴嫩詩人哈·
紀伯倫說:“
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思想的駱駝隊是永遠走不到的。”
信仰是一種奇妙的精神現象,具有復雜的內在結構。從認知角度看,信仰表現為正確和認同;從情感角度看,信仰表現為敬畏和尊重;從意志角度看,信仰表現為堅守和追求。人的信仰具有多樣性,如宗教信仰、哲學信仰、政治信仰、道德信仰、科學信仰等,這種多樣性是由人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性等因素所決定的。
長期以來被信奉、被堅守的信仰突然被人們普遍質疑或放棄時,則表明信仰危機的出現。信仰危機不是偶然的,在其背后有復雜的社會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信仰危機固然會給人的生活與社會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但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至少說明人不盲從迷信,而且在危機中還會孕育出新的信仰。羅曼·
羅蘭說得好:“
懷疑和信仰兩者都是必需的。懷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毀,替明天的信仰開路。”
我們應當堅信,信仰的發展自有其內在機理,社會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幫助人確立新的信仰。多元的、充滿理性光芒的信仰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對于人類來說,信仰問題是普遍而永恒的,需要信仰且能夠具有信仰,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條件。人為什么需要信仰?從哲學層面看,信仰關乎人的價值追求。人不會滿足于既有的生命狀態,向往崇高與尊嚴,期待延續與永恒,追求價值與意義。人來自于物,人原本就是物,信仰的確立使人獲得了尊嚴,升華了境界;人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信仰(尤其是宗教信仰)的確立使人超越了死亡,滿足了追求永恒的愿望;人生是不斷尋求價值和意義的,信仰的確立使人獲得價值目標和生活信念。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信仰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會產生諸多心理需要,信仰無疑是滿足這些需要的基礎:信仰使人有了精神寄托,從而滿足了歸宿感;信仰使人的精神有了確定性,從而產生了安全感;信仰克服了災難和死亡所帶來的緊張和恐懼,從而獲得了平和與慰藉感。
信仰關乎人類生活的根本,賦予人生以意義,為生命贏得了尊嚴。愿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圣潔的信仰星空,愿我們每個人對心中的信仰都能保持一種深深的虔敬!
(選自
第21
期《記者觀察》中的《話說信仰》,有刪節)
12
.有關信仰的解說,錯誤的一項是 (
)(4
分)
A
.信仰具有相當的抽象性和神秘色彩,是不易交流的話題,它備受人們的關注。
B
.信仰的多樣性,必然決定了人們的精神生活的豐富性和價值觀念的多元性。
C
.信仰是人們行動的指南或榜樣,人們對其信仰的對象是極其相信和尊敬的。
D
.信仰具有復雜的內在結構,從認知、情感、意志等角度看,表現各有不同。
13
.在下列各項中,不屬于“
人需要信仰”
的原因的一項是
(
)(4
分)
A
.信仰問題是普遍而永恒的,人們需要信仰且能夠具有信仰,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條件。
B
.人不滿足于既有的生命狀態,向往崇高與尊嚴,期待延續與永恒,追求價值與意義。
C
.信仰能使人有精神寄托,使人精神有了確定性,克服災難和死亡帶來的緊張和恐懼。
D
.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人會產生諸多心理需要,而信仰使人們有了歸宿感和安全感。
14
.有關作者的觀點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4
分)
A
.“
信仰是心中的綠洲,思想的駱駝是永遠走不到的”
,是說信仰是正確的、有意義的,不在于其是否真實或能否實現。
B
.信仰危機會給人的生活與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但不是一件壞事,其背后有復雜的社會原因和深刻的思想根源。
C
.信仰關乎人類生活的根本,賦予人生以意義,為生命贏得了尊嚴,所以作者希望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
D
.信仰的發展自有其內在機理,社會能瓦解人的信仰,必能幫助人確立新的信仰,信仰危機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參考答案:
12
、B
13
、A
14
、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52837.html
相關閱讀: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