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見
如今一進書店,占據暢銷榜上的多是生活實用類書籍,不是身體保健類如《從頭到腳說健康》,就是職場競技類讀物,如《做單》,就連小說,也是官場、職場類小說最火。思想、哲學、文化類的人文讀本已經很難銷售上榜了——社會競爭、實用至上的思想日益延伸到了出版。一個時代人文作品的創作與傳統經典的閱讀往往與其時代精神狀況相關,行走在實用凸顯、人文消退的書的叢林里,閱讀之惑油然而生:人文何用?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新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人科學
月28
日,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項議案,紀念孔子誕辰2560
周:原因是孔子在“哲學、社會和政治思想方面作出的無價貢獻”。對于孔子思想,我們至今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是農耕文化的落后思想。這使人想起《法華經》中佛祖以三車比喻人自身本有寶藏,而一味向外尋求。傳統文化的疏離,使國人陷入對本國文化的無知和對來自外人贊譽的詫異中。
不久前辭世的科學大
世紀諾貝爾獎獲得者辭典》中,講述了諸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具有豐富人文修養的故事。如法國科學家里歇,他同時是一位詩人和小說家。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寫的《創造力與自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則大力推崇中國的老莊,認為自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很大。
人文是什么,是人由歷史、現實而提升出來的精神氣質,它呈現、凝結于文化之中。就像人皆有骨架身體,但人的修養體現在他的精氣神中。但現實發生的倒置是:人必須以生理需求作為第一義然后再滿足精神需求。生理需求一旦滿足后,精神需求反而無所適從。所以,人文潤澤恰如生理需求,是人快樂生活之兩翼。閱讀與此同理,我們不能只迷失在知識叢林的獲取中,還要體會閱讀帶給我們內心的安靜。
人文涵養缺失更深層的原因在于,忽略了本國傳統文化是人文涵養最基礎的部分。伽達默爾認為,人們不能選擇自己出身的文化環境,所以對事物理解的視角與自身成長環境密切聯系。同理,人們無法逃離母體文化對自己的深刻影響,因為一國之母體文化不僅表現在書籍上,還表現在典章制度、器物風俗、行為禮儀、風俗習慣上。所以學者馬一浮先生說,讀書不僅要讀書本,還要讀山川、讀風物。確實,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臨河川而嘆逝水,其中蘊味,大可玩味。蘇轍在《上樞密韓太尉書》中言山川之登臨,可使所讀之書與事理情景相接通,與此同理。所以,提高我們的人文涵養,要從學習本國的文化精要開始。
當前面臨的一個困惑是:知識界通曉傳統的大家很少,一提倡就容易陷入利弊之爭。通過學習淺嘗傳統之妙的人又在某種名利驅動下去大講傳統,面臨理論質疑又難以回應。日益分歧的多元主張使大眾無所適從,人文涵養之提升可謂難矣。在競爭之余思考一下生命的價值和生活的趣味,在忙碌之余放一把椅子在陽臺看看十五的月亮,而不是只在八月十五才看一眼圓月,在不斷獲取的時候嘗試一下放棄,把眼前的得失放到長期的規劃中去考量,通過閱讀獲得歷史先賢們關于生命、生活的主張,也許你能得到整理個人身心的積極啟發。因此,從暢銷榜雜亂的實用誤導中走出來,閱讀人文,豐富情趣。
1.
下列關于“人文消退”在當今出現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確
的一項是(
)(3
分)
A
.當今創作和閱讀與時代精神密切關聯,在競爭日益加劇的今天,實用至上思想日益延伸。
B
.部分國人對本國文化的無知或錯誤認識,忽略了它是提高人文涵養的最基礎的部分。
C
.當今日益分歧的多元主張導致人們無所適從,學界又不能及時廓清迷霧,正面引導。
D
.片面追求生理需求的滿足,迷失在認知叢林的獲取里,無法體會閱讀帶來的內心安靜。
2.
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不正確
的一項是(
)(3
分)
A.
從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很高的學者、新一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華人科學家高錕先生的身上可以看出人文和科學并不矛盾。
B.
諸多諾貝爾獎獲得者具有豐富的人文修養驗證了錢學森先生“人才培養不僅要學科學知識,也很需要人文藝術知識”的觀點。
C.
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國科學家影響很大,法國科學家里歇也是一位詩人和小說家,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大力推崇老莊。
D.
在競爭之余思考一下生命的價值,在獲取的時候嘗試一下放棄,通過閱讀獲得先賢們關于生命和生活的主張,也許能得到積極啟發。
3.
下列對原文中作者觀點的概括,正確
的一項是(
)(3
分)
A.
提高人文涵養,首先要重視傳統文化,使國人了解本國文化的精髓,認識到本國傳統文化是人文涵養最基礎的部分。
B.
人們對事物理解的視角與自身成長環境關系密切,因母體文化內涵豐富,所以母體文化對人們成長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重要。
C.
讀書本要與讀山川和讀風物結合起來,才可以深刻領會人文之妙,豐富人文內涵,F今缺少大家的原因就是對這一認識存在分歧。
D.
只要走出暢銷雜亂的實用誤導,閱讀人文,獲得歷史先賢們關于生命和生活的主張,就能豐富情趣,得到整理個人身心的積極啟發。
參考答案:
1.
D
【解析】 D
項內容表述的是目前的現狀而非“人文消遣”的原因,屬于文不對題。且后半句的原文是“不能只……還要……”,選項說的過于絕對化。
2.
C
【解析】這里是為了說明人文藝術知識的作用,并非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外國科學家的影響很大。此項屬于轉述失當,觀點理解錯誤。
3.
A
【解析】 B
項原文無此信息,此項屬于強加因果;C
原文無此信息,此項屬于無中生有;D
原文是“也許你能得到整理個人身心的積極啟發”,此項中的“只要……就”,屬于將偶然變成必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468255.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