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蘇軾故鄉觀”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議論文閱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題。 綜覽蘇軾關于故鄉、異鄉的眾多文字表達,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有濃厚懷鄉情結的人。故鄉首先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對此蘇軾有明確交代,多次說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題。

綜覽蘇軾關于故鄉、異鄉的眾多文字表達,可以看出蘇軾是一個有濃厚懷鄉情結的人。故鄉首先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對此蘇軾有明確交代,多次說他的家在劍外之地、岷峨之間、蜀江之上。“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他雖總在異鄉漂泊,但總忘不了其“
蜀士”
身份。其次,故鄉是宗族意義的團聚地。在異地他鄉,遇到兩類人最易牽起懷思故鄉的心腸。一是來自故鄉的鄉人。“
我家峨眉陰,與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飲玻璃江。”
那種共飲一江水的同里感覺讓身在異鄉的他難忘。二是到故鄉去做官的人。蘇軾總會夸故鄉的山水、風物等:“
膠西高處望西川,應在孤云落照邊。”
最后,故鄉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區。在異鄉,蘇軾常用故鄉的山水、風物、典故來比照,在黃州見到美麗的海棠,他不禁發出是否來自故鄉的疑問:“
陋邦何處得此花,無乃好事移西蜀?”
不僅如此,他還將故鄉的文化移植到他鄉,讓異鄉充滿故鄉的氣息。他在湖州寫的《何滿子》詞中的岷峨、江漢、當壚人等都是故鄉的符號。

不斷懷念故鄉的蘇軾,事實上卻是于三十三歲時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沒有回過老家。蘇軾的后半生在貶謫流放中度過,長期處于“
無家”
的狀態,“
逐客如僧豈有家”
,不得不忘記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義上的故鄉,認他鄉為故鄉。
但要認他鄉為故鄉,又要經歷幾個必要的思維階段。首先將故鄉具化,與異鄉對立。蘇軾常以比眉州更大的地名或山水、云月來代表故鄉,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鄉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遷移人對異鄉的排斥,這既可發生在遷移初期的鳳翔,又可發生在飽經遷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將故鄉泛化。不具述與眉山有關的地名,而只說“
故園”
、“
故山”
、“
歸路”
、“
歸去”
等泛化字眼,以表現對宦途世味的夢幻感受。此時的故鄉是煩惱人生的虛化守托,是對現實漂泊處境的抗衡工具,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然后是將故鄉意念化。所謂意念化,就是不執泥于出生地的故鄉,一切隨緣、適意,將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處都視為故鄉,“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此時的故鄉只是一種意念,一種理想的曠達人生態度,不再與異鄉對立。最后是,實現故鄉的異鄉化,甚至是異鄉的故鄉化。對蘇軾而言又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與異鄉的和睦相處,把異鄉變成要歸去的“
家”
之所在地。如果異鄉的風景足夠好,蘇軾甚至會“
貶低”
故鄉:“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對異鄉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極,蘇軾就會用佛教思維,將異鄉“
前生”
化為故鄉:“
前生我已到杭州,到處長如到舊游。”
另一種是受命運驅策打擊;顛沛異鄉,與魂牽夢縈的故鄉阻隔時,擴大心胸,寓寄于物,發現異鄉的種種優點。先將異鄉寄托甚至實體化為身體和心靈棲息的故鄉,最后實現對故鄉和異鄉阻隔的超越,以一種處處吾鄉處處家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實際非常痛苦的貶謫經歷。
1
.下列對于“
蘇軾故鄉觀”
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故鄉的內涵之—
是地理意義的出生之所,蘇軾多次說他的家在劍外之地、岷峨之間、蜀江之上就是這種觀點的體現。
B
.當蘇軾把故鄉當作是煩惱人生的虛化寄托,當作是對現實漂泊處境相抗衡的工具時,故鄉已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
C
.當故鄉是個意念化的概念時,蘇軾把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處都當作故鄉,此時的故鄉代
表的是一種理想的曠達人生態度。
D
.故鄉是蘇軾文化心理的生活區,在異鄉見到美麗的海棠蘇軾也要發出是否來自故鄉的疑問,充分體現了他對故鄉的依戀。
2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蘇軾長期過著貶滴流放的生活,處于“
無家”
狀態,因此他有時貶低自己的故鄉:“
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B
.蘇軾對故鄉的具化就是他對異鄉的排斥,這既可發生在遷移初期的鳳翔,又可發生在蘇軾飽經遷移之苦的惠州。
C
.“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中的“
蜀江”
是蘇軾地理意義的故鄉,“
此心安處是吾鄉”
中的“
吾鄉”
是意念化的故鄉。
D
.泛化了的故鄉讓蘇軾實現了對故鄉和異鄉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夠以曠達的心態來對待每一次實際非常痛苦的貶謫經歷。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項是(
)(3
分)
A
.來自故鄉的鄉人和到故鄉去做官的人往往會勾起蘇軾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在其詩歌中都有所體現。
B
.蘇軾雖然有濃厚的懷鄉情結,但他在被貶謫遠離故鄉之后就對故鄉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鄉認作故鄉。
C
.為了表現對宦途世味的夢幻感受,蘇軾將故鄉泛化,只說“
故園”“
故山”“
歸路”“
歸去”
等泛化字眼。
D
.“
故鄉的異鄉化”
是指蘇軾把異鄉變成要歸去的“
家”
之所在地以及身體和心靈棲息的故鄉。
參考答案: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整理
1
、B“
不僅僅是”
錯,原文說的是“
不再是地理意義上的眉山”
。
2
、C
(A
因果關系不成立,加引號的“
貶低”
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貶低;B
原文說的是“
一定程度上就是遷移人對異鄉的排斥”
;D“
泛化了的故鄉”
錯,原文是“
異鄉的故鄉化”
。)
3
、B“
對故鄉的情感日益淡薄,乃至把他鄉認做故鄉”
錯,本文闡述蘇軾把他鄉認做故鄉是為了表現蘇軾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而非對故鄉情感的淡薄。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1392.html

相關閱讀: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