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
8
題。
文化的長度不能產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卻能拓展寬度。美國只有二百多的立國史,以我們的傳統文化觀衡量,可謂典型的“
沒文化”
。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是,以技術和產品為形態的美國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處閃爍,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寬度。
在殖民時代已經遠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實現其輻射與覆蓋,或者叫文化輸出,可以理解為“
文化侵略”
,也可以理解為先進文化對其他國家的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積極影響。匪夷所思的是,我們有些人仍然不知憂患,自我感覺甚好。有段時間,自鴉片戰爭后一直作為變革圖強反動力量的“
中國文化中心論”
,以“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的名義,在社會生活層面上異;钴S,仿佛“
傳統文化”
是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文化,自主知識產權就在里面,足以解決釣魚島等問題。“
弘揚傳統文化”
活動鋪天蓋地,“
論壇”
、“
講壇”
、“
大講堂”
,圖書報刊“
牛皮癬”
,只要是“
傳統”
都在大力弘揚之列。在科學技術主導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現代科學技術因而和自主知識產權很難沾邊的所謂“
傳統文化”
影響和浸潤國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頭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沒幾的“
大師”
們又紛紛出山,慧眼看風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關部門查究起來難度還很大。奢靡之風盛行,豪宴豪宅豪車豪金,
《詩經》里的官倉鼠穿越千,由“
碩鼠”
迅速長成“
老虎”
,國家周邊閃著虎視眈眈的綠眼睛。
不加定語限制的“
傳統文化”
是個巨大的矛盾集合體,內含積極和消極兩種力量。“
中國傳統文化”
是封建社會積累下來的兩種力量的總和,糟粕與精華一體共生。應該大力弘揚的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
引領和推動民族走向文明進步的積極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
傳統文化”
等于“
優秀文化”
或“
先進文化”
,中華民族就不會有一部讓人不忍卒讀的近代史了,中國人民早就站起來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毛澤東的態度依然是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最高原則和唯一正確方法。
以所處時代為前提,文化的強弱標志是它在世界文化叢林中的高度。我們的傳統文化長度足夠驕人,但是把長度當成高度,不是腦子有問題就是心眼有問題。聶魯達用詩歌為他“
瘦長的祖國”
憂慮,我們有一脈瘦長的傳統文化,如果真愛它,最好用憂患和創造去愛,給它捉蟲子澆汗水,讓它粗壯高大起來,開出自主知識產權的花朵,強大美麗自己的同時,也為更多國家送去芳香。河伯沒見到海之前,以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見了海還覺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辦了。河伯不這樣,河伯見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誰,“
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擁有漫長海岸線的中華民族,1840
才真正見到“
海”
,付出了那么大代價。民族復興,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們傳統文化中的老毛。好つ孔源、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畝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齊魯晚報》.4.30
有刪改)
6
.下列對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A
.警惕美國的文化輸入,增強憂患意識,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
B
.反對不加辨別地弘揚傳統文化,要提升中華民族文化的高度。
C
.重視自主知識產權,用現代科學技術充實和豐富傳統文化。.
D
.積極輸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6
.B
(文章首段提出文化高度的問題,第二段論述滿足于“
傳統文化”
的表現及危害,第三段論述弘揚傳統文化的原則和方法,第四段論述如何讓傳統文化“
粗壯高大起來”
,得出結論。全文以破促立,多方舉例,首尾呼應,通過對傳統文化長度與高度的辯證分析,表明了作者對提升民族文化高度問題的鮮明態度,故B
項符合題意。)
7
.關于“
弘揚傳統文化”
,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傳統文化中,只有引領和推動民族走向科學、文明和進步的積極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揚。
B
.在科學技術主導世界的今天,用傳統文化影響和浸潤國民的精神,其結果是非?膳碌。
C
.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矛盾集合體,弘揚傳統文化必須堅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
D
.弘揚傳統文化要有憂患和創造意識,不是驕傲于它的長度,而是不斷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寬度。
7
.B
(夸大范圍,“
非?膳”
的不是“
用傳統文化影響和浸潤國民的精神世界”
,而是不加辨別的弘揚活動。從第二段來看,作者的表述是“
所謂”
的“
傳統文化”
。)
8
.根據文意,下列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
.因為美國立國史較短,其產品和技術也較發達,所以美國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寬度。
B
.作者反對“
論壇”
之類的學術活動,因為它們在本質上是一種變革圖強的反動力量。
C
.“
傳統文化”
不等于“
優秀文化”
或“
先進文化”
,它不能夠孕育出現代科學技術。
D
.直到鴉片戰爭之后,中華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8
.C
(A.
因果失當,文化的“
高度和寬度”
并非因其“
國史較短”
,“
產品和技術”
的發達只能是文化高度的結果而非原因。B.
夸大范圍,作者反對的是“
只要是‘
傳統’
都在大力弘揚之列”
的做法。D.
違背原意,文中說“
中華民族”“1840
才真正見到‘
海’”
,意為已經認識到了外部的世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1400.html
相關閱讀: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