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聯系?聯系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現象或概念的刺激而聯想到其它與之有關的事件、現象或概念的思維過程。巴甫洛夫認為:聯系是由于兩個或幾個刺激物同時地或連續地發生作用而產生的暫時的神經聯系。記憶必須以聯系為基礎,聯系又是打開回憶大門的金鑰匙。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腦海里留下許許多多的 刺激物的結果。歷史知識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歷史知識與相關學科如政治、地理、語文的關聯性,世界一體化的趨向性,以及當今歷史高考是對歷史知識整體性、系統性的考查,是對能力的考查,特別是問答題,所以在歷史學習中特別在歷史復習中用聯系的方法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整體記憶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理解課文的層次以及復雜的歷史概念體系;同時,還可以激發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如何學習歷史,如何學好歷史,這是每位學生和歷史老師都非常關心的問題。經過我們幾年的教學經驗總結,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歷史的時候,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感覺學習歷史很困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很多學生常常是為學歷史而學歷史,把許多本來相互聯系的歷史事件孤立起來,沒有處理好微觀知識和宏觀知識的相互關系,找不到知識間的內在邏輯聯系,這就無形中增加了學習歷史的難度。
第(一)縱向和橫向聯系
歷史知識是錯綜復雜,相互滲透的。歷史學科既有縱向聯系,又有橫向聯系,縱橫交錯,從而構成了既復雜又統一的歷史整體。因此,在歷史教學中要進行縱橫聯系,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
學習歷史要從小處著眼,對每一歷史事件探因問果,尋找內在聯系?v是要找出某一歷史事件的起因與后果。比如,我們在學習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時,就會聯系到列強的侵略在客觀上促使中國自然經濟的瓦解,自然經濟的瓦解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又促使了資產階級的產生和無產階級的壯大,新的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登上歷史舞臺探索救國救民的出路,引起社會的一系列變化等。這樣學生就掌握了系統的歷史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系統思維的能力。橫是要找出其它歷史事件(現象)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與作用。如在教學西安事變這段歷史時,引導學生聯系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對事變的反應:德意日帝國主義,企圖挑起中國大規模內戰,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國主義,主張和平解決;親日派,企圖置蔣介石于死地,力主討伐;親英美派,積極營救蔣介石,反對討伐;廣大人民,特別是東北軍要求報仇雪恨,主張殺蔣;中共,高瞻遠矚,主張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學習歷史不僅要從小處著眼,也要放眼人類歷史全貌,找出知識的來龍去脈。縱是從時間上找出人類社會發展中各領域各方面的歷史現象,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趨勢。橫是從空間上找出同時代發生的歷史事件。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化的歷程時,中國向西方學習的層面,由林則徐、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聯系到洋務派的師夷長技以自強的器物層面,再聯系到資產階級維新派的君主立憲制,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共和制的制度層面,聯系到陳獨秀、李大釗民主與科學的文化層面,以及后來中國共產黨學習利用馬克思主義,這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由高級到低級的層次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在學習歷史時還要聯系到某一歷史階段或時期的歷史知識之間的有關聯系,使知識結成有機整體?v是要理出明朗的線索。橫是要搭起整體框架,,擴大視野。比如關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一條線索,一般的學生一提到西方列強的侵略,他只會想到那幾次戰爭,教師就要引導學生武裝侵略只是侵略的一個方面,還要聯系到還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侵略,引導學生思考問題要進行全方位的聯系,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維。
通過縱橫聯系教學,沖破條塊分割,使知識連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啟發思維,提高能力。
第(二)中國史和世界史的聯系
中國是開放的中國,中國是世界的中國,中外歷史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在教學中要將中外歷史融為一體,學習中國歷史時聯系到世界史,要把中國放在世界歷史的大環境中去學習,中國發生什么大事,一般都與國際大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習世界史時聯系到中國史,不能把中外歷史割裂開來。這點是學生最難以把握的,學中國史就是中國的歷史,學世界史就只知道世界史,很難把中外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因此在歷史學習中要以時間為軸線,把中外歷史現象及其內在聯系展現在歷史發展屏幕上,通過對比分析,求同存異,強化記憶,加深認識。比如學習1905年中國同盟會成立時,就可引導學生聯系1905年俄國革命。這樣的聯系,不僅加強了學生對這一段中外歷史的識記,而且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了這一段歷史時期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國屬于反帝反封建斗爭的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時,引導學生聯系亞洲的覺醒:朝鮮的反日斗爭,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伊朗、土耳其資產階級革命;非洲人民的反帝斗爭:埃及、蘇丹抗英戰爭,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拉美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亞非拉美殖民地半殖民地掀起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中國也不例外。這樣學生對這一歷史時期歷史事件發生的歷史背景就順利掌握了。
通過中外聯系學習,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有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第(三)古今聯系
人類社會總是從落后向進步,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歷史具有繼承性和發展性,因此我們在學習歷史中對某一歷史事件的還得追根溯源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例如學生在學習中國近代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時,就要聯系當前重視法制建設,就要加強對韓非的法家思想,、建國后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法國拿破侖《法典》、英國《權利法案》、美國1787年憲法等史實的聯系學習。又如1997年7月中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由此引導學生追溯聯系香港問題的由來:1841年英軍武力占領香港島:1842年《南京條約》割占香港島;1860年《北京條約》割占九龍司地方一區;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軍占領香港(日本戰敗后仍歸英);20世紀80年代中英《聯合聲明》,洗刷了民族恥辱。這樣對香港問題就一目了然。鑒古察今,學史明理。通過對歷史事件的觀察和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中國香港在近代失去了,在現代卻收回了,說明了什么道理呢?為什么在建國初又沒有能夠收回呢?既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又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四)相關學科的聯系
常人說:文史不分家,政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歷史與語文、政治、地理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歷史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其它相關學科的知識幫助學生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比如在教學黃花崗起義時引導學生聯系語文上學生學過的敢死隊成員林覺民的《與妻書》理解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視死如歸的精神,又達到了教育學生的目的。又如在學習武昌起義成功的原因時武漢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的原因,引導學生聯系地理上的知識,武漢位于長江上,交通便利,這里煤鐵資源豐富,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還有很多歷史知識需要聯系地圖來學習,能降低學習的難度,比如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北洋軍閥所控制的區域,不平等條約中通商口岸的地理位置都需要落實在地圖上,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掌握歷史知識。在教學洋務運動破產的原因根本原因是洋務派企圖靠單純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就讓國家富強起來,聯系政治理論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來解決。通過與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系,不僅深化了歷史知識,而且加強了其它學科知識的復習。
第(五)整體聯系
歷史知識是一個整體,是由點、線、面、體串成的知識網絡。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識,孤立地記憶幾個分散的知識點,不可能把歷史學好。現代考試要求學生必須抓住知識范圍之內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對孤立的歷史事實、歷史概念和歷史結論納入學科體系之中,形成歷史知識的綜合性和整體性。
點:是指歷史基本知識點。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太平天國運動時,首先讓學生聯系太平天國運動中有哪些知識點?比如: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金田起義,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京變亂,安慶保衛戰,天京陷落,性質是一場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這些都是學生在初中學過的知識,再讓學生思考這場運動是怎樣興起的,又會產生什么影響?學生只要掌握這些知識點的起因、順序、內在聯系及影響,這樣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發展、高潮、轉折、衰落、失敗的全過程就牢記于心,學生不僅掌握了這個知識點,而且學會了怎樣學習一個歷史知識點。又如,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好幾次列強的侵華戰爭,一提到戰爭馬上就應想到戰爭發生的背景、簡單經過(時間、地點、重要的人物)、結果、簽定了什么條約,產生了什么影響,一想到條約馬上又聯系到條約的內容,這樣由一個知識點串聯一聯串的知識,歷史知識就這樣輕松加愉快地掌握。
線:就是指反映歷史事件之間內在聯系的線索。比如,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解放戰爭時期的土地改革時,中國共產黨是怎樣解決解放區農民的土地問題的,引導學生聯系:在整個近現代歷史上中國各大革命階級是怎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幾大革命階級無外乎就是農民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那就是太平天國時期《天朝田畝制度》主張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處處平均,豐荒相通,絕對平均分配土地,是一種空想;民族資產階級孫中山先生提出平均地權通過核定地價,實現土地國有,改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他沒有徹底否定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當然無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無產階級中國共產黨在各個革命時期是怎樣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的,無論是土地革命還是土地改革,首先就是徹底廢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把土地分給農民,還有解放后共產黨的幾次土地制度的變革:解放初在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改造中對農業的改造,以及土地政策的改變:人民公社化運動,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由這些知識點就構成了中國近現代史上關于農民土地問題的一條線索。這樣既便于學生全面地掌握知識,又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又如:在教學《辛丑條約》時,我會引導學生聯系前面的幾大條約,鴉片戰爭簽定了《南京條約》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二次鴉片戰爭簽定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加深了;中法戰爭簽定了《中法新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一步加深了;甲午中日戰爭簽定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半殖民地半建社會大大加深;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簽定的《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這樣就形成了關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過程的一條線索,既深化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系統思維歷史知識的能力。
面:是指反映歷史時期或歷史階段的整個內容。如中國近代史上的三條線索:西方列強的侵略史、中國人民的屈辱史和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史,就構成了中國近代史的面。又比如,中國現代史實際上就是社會主義建立和建設的歷史,社會主義建設無外乎就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軍事和外交幾方面的建設這樣就構成了中國現代史的面。
體:是指點線面構成的歷史總體。如把中國歷史這門學科看成一個體,這個體中的每個社會分期、分段和朝代作為面,每個面的起訖時間、政治、經濟、文化、戰爭作為線,每條在線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作為點進行學習。中國歷史體是由眾多的面、線、點組成的。這個面、線、點的關系,可用一系列圖表(即整體式的復習教案)來表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特別是復習時要把這些體、面、線、點有機的結合起來,由點聯系到線,由線聯系到面,由面聯系到體,這樣整體聯系,就使孤零零的知識網絡化、系統化,構成立體知識綜合體。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2740.html
相關閱讀:從一則材料分析中國的對內改革方針
武昌起義的經過 歷史意義及影響
轉變歷史習題講評課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歷史模塊與歷史教學
高中歷史知識點:西班牙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