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中華
孔子說:“
克己復禮為仁。”
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話,值得仔細品味,因為我們從中能夠引申出中國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
克己”
的“
己”
字是指“
私”
,所謂一己之私利;“
克己”
也就是“
去私”
。如此一來,人的所作所為方能回歸到“
禮”
的要求上來。那么,“
禮”
又是指什么呢?所謂“
禮”
,就是外在的行為規范,它屬于倫理范疇。所以孔子說:“
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
克己”
一定是自覺自愿的,“
復禮”
不過是“
克己”
的結果罷了。做到了這一點,也就是“
仁”
的實現。“
仁”
屬內,“
禮”
屬外,它們互為表里。“
仁”
實為“
禮”
的根據,“
禮”
是“
仁”
的外在表現。正如孔子所言:“
人而不仁,如禮何?”
從道德人格養成的順序來看,一般是須先懂得規矩,亦即“
知其然”
,然后再一步步地領會其中的道理,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的理由,即“
知其所以然”
。所以,雖然《中庸》說“
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
,但“
修身”
終究還需要“
誠意正心”
的自覺。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
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為風的干擾或者別人的打擾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來檢討自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這就是儒家的態度。所以,孔子說:“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中國文化之所以具有內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態,這歸根到底是由“
仁”
的“
克己”
取向決定的。確實,對于中國文化來說,是“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
的。這是說,東、西、南、北,加上天、地,這六個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問,而是應該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審視與拷問。所以,孟子有所謂“
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的說法。
中國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證成為圣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證成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異。夏天熱了,中國人講究“
心靜自然涼”
,并不致力于改變生態,而是調整自己的心態;西方人則偏好發明電風扇、空調機之類的物件,通過改變生態來適應自身。這些都反映了兩種文化的不同旨趣。
追根溯源,應該說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和反身性姿態,與中國地理環境的特點有著一種發生學關系。其實,鳥瞰中國的版圖,不難發現中國的海岸線很長,然而中國文化不屬于海洋型文化,而是農耕型文化。為什么會這樣呢?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認為:對于歐洲民族來說,“
大海邀請人類從事征服,從事掠奪,但是同時也鼓勵人類追求利潤,從事商業”
。然而,“
這種超越土地限制、渡過大海的活動,是亞細亞各國所沒有的,就算他們有更多壯麗的政治建筑,就算他們自己也是以海為界——
像中國便是一個例子。在他們看來,海只是陸地的中斷,陸地的天限;他們和海不發生積極的關系”
。美學家
中國人與西洋人同愛無盡空間,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視深空,他的視線失落于無窮,馳于無極。他對這無窮空間的態度是追尋的、控制的、冒險的、探索的。中國人對于這無盡空間的態度卻是如古詩所說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我們向往無窮的心,須能有所安頓,歸返自我,成一回旋的節奏。”
中國文化的這種內斂性格和取向,難以發展出現代科學技術,但或許正因此避免了因為征服自然而造成的人類生存困境。(節選自《齊魯晚報》
12
月16
日
12
、下面對“克己復禮”的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5
分)
A
.“克己”就是“去私”,“私”就是一己的私利,不符合“禮”的要求的言語舉動都是私欲、私利的體現。
B
.“克己復禮”要求人自覺自愿地去實踐“禮”的要求,使人的所作所為回到“禮”的行為規范上來。
C
.“克己復禮”的實踐方式一般是先遵“禮”而行,再領悟其中的道理,但習“禮”而無內省,仍無法達到“仁”。
D.
“復禮”是前提和基礎,“克己”是修身要達到的目的。
E
.“克己”的內省方式就是指君子遇到挫折首先要檢討自己,反躬自省,不要總是怨天尤人,從外在找原因。
1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3
分)
A
.中國文化中“克己復禮”的內在要求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內傾性,這種“內在要求”是“要求”,也是“內在”的自覺。
B
.中西文化最高偶像“圣人”“英雄”對待外在自然的態度不同,他們分別是以自我的精神和物質的需要為旨趣的。
C
.農耕文明有封閉性,它以陸地為中心,是自足性的;海洋文明有開放性,它以海洋為中心,具有征服性。
D
.西方人對待無盡空間的態度是追尋的、控制的,重視實踐;中國人的態度是敬仰和向往的,重視想象和心靈寄托。
14
、中國文化的“內傾性格”和“反身性姿態”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
分)
15
、根據文章內容,分析中西文化存在的不同之處。(4
分)
參考答案:
轉載請注明:“中小學作文閱讀答案網”
12.
【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意】AD
.(A.
“都是”太絕對,不符合“禮”的言語舉動未必都是私欲、私利的體現。D.
關系顛倒,“復禮”是“克己”的結果)
13.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B
.西方文化的“英雄”征服外部世界的態度不能說是以物質的需要為旨趣的。】
14.
【
篩選整合文中信息】①由“仁”的“克己”取向決定的,中國文化不重外在探究,只重自我的審視。②受中國地理環境特點的影響,中國有廣大的內陸,海洋只是邊界,因而形成了內斂、封閉的農耕型文化性格。(
每點2
分)
15
.【
分析綜合,提煉概括內容要點】①文化旨趣迥異。中國文化崇尚圣人,主張征服自我;西方文化崇尚英雄,主張征服外部世界。②文化類型不同。中國文化是農耕性文化,呈現內斂、封閉、保守的特點;西方屬海洋性文化,具有開放、冒險、探索的特質。(
每點2
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384682.html
相關閱讀:高二議論文賞析閱讀:《淺議經典文化教育》閱讀答案
“藝術批評”閱讀答案
宋石南《大學的三種精神》閱讀答案
《人類的集體道德記憶》閱讀答案
摘編自孫燾《美,價值觀的意義建構》閱讀答案